APP下载

“石瓢壶”艺术结构与经典性分析

2020-09-03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0年7期
关键词:圆润手工艺紫砂壶

潘 涛

一种艺术形式要想站稳脚跟,是必须有一些经典款式作为支撑的。这种经典款式至少要满足三个特点:第一,艺术特质要十分鲜明;第二,要具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第三,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得到许多人的认可与模仿。也就是说一件具有经典性的艺术品往往是沟通着历史、文化、艺术与社会等多种层面的,能够成为研究某一艺术形式特点与发展的重要文献。

紫砂壶艺术是中国传统陶制手工艺术品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各式各样的陶器艺术品当中,无论是从艺术性还是传播程度上来看,紫砂壶都可以称得上是数一数二的。明朝正德年间,小书童供春揭开了中国紫砂壶艺术制作的灿烂一页,此后五百余年间紫砂壶艺术一直是“不愠不火”地发展着,这种发展离不开明清两代紫砂壶手工艺人们所开创出的各种经典壶型,“石瓢壶”便是其中之一,也是紫砂茗器中人气较高的一种经典款式。

“石瓢壶”为“曼生十八式”之一,由陈曼生设计而成,杨彭年等壶艺大师进行制作,随后衍生出“子冶石瓢”、“景舟石瓢”、“红华石瓢”、“汉棠石瓢”等多种款式,但基本造型均是三角形壶身,以平稳富有力度的线面张力和精确的比例为典型艺术特点。此件“石瓢壶”中还结合了陶刻装饰,是表现作品个性与提升工艺品质的重要途径,强化了作品的人文精神。总体看来,此件“石瓢壶”是可以说明这一壶型的经典性的,手工艺人的个人美学思想与前人的创作思想在交流中彼此促进,使得“石瓢壶”充满前进的动力。

紫砂壶造型以圆形与方形居多,除去创新造型壶之外,那么有着三角形壶身的“石瓢壶”也是较为独特的了。“石瓢”最早称为“石铫”,最早见于文豪苏东坡的诗文当中,上小下大的造型十分稳当可靠,有着较强的实用功能与观赏性。从几何学的角度来分析,“石瓢壶”造型来源于三角形,而三角形则是以稳定性著称的几何造型,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此壶两侧腰身对称,下方连接宽阔的大平底,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十分标准的等腰三角形,是整件作品的气质保证。

手工艺人在此壶中对线条进行了改变,侧重于表现作品的圆润,有意地去模糊棱角,结合整件作品的大小,能够达到活泼可爱的视觉效果。手工艺人首先将壶底边两角制作得十分圆润,底面线条是有着微微的弧度的,壶面下部十分饱满厚实,更有重心下沉的感觉。壶底部再镶嵌上“石瓢壶”常用的壶脚,在保证壶身平稳的同时又使壶不会牢牢地贴近平面,看上去就会更加的轻快灵活,与壶周身圆润自如的线条配合起来加强了作品的灵动气息。

壶身两侧采用了直嘴与环形倒把,这两种也采用“石瓢壶”中的经典造型。直嘴与壶身相接自然顺畅,笔直的线条简洁大方,与壶面所形成的张力达到一种“气”的相通。把手线条虽简单却也注重变化,上粗下细的线条变化使把手不至于呆板,不然壶中流动的气韵就会在此凝固,也就有损于作品美感的表达了。壶嘴与把手对于“石瓢壶”造型表达与实用功能的发挥有重要作用,通过这两部分能够看出手工艺人能否正确认识紫砂壶的整体表达,“石瓢壶”的稳是缺一不可的。

平整的壶盖连接桥型的壶钮,同样是一处经典性的呈现,桥型壶钮与壶盖连接的部分有着“拔地而起”的力量感,手工艺人以圆润可爱为设计理念的同时不回避力的表达,对于“石瓢壶”来说,力的美是其典型气质的构成,因此即使是那没有棱角的壶面,我们仍能感觉到一种无形的力在控制着造型的运行,这便是这一壶型线面组合所形成的典型风格。

陶刻在紫砂壶艺术装饰中极为常见,能够将诗文绘画等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结合于壶中,更为直接地表达手工艺人的艺术理想或人文精神。“石瓢壶”自诞生后起便与中国古代文人精神有着颇为密切的关系,以陶刻画作为装饰便是体现了这一壶型文化或人文方面的经典性。手工艺人选择了树木的纹样,分别从壶面两侧起向对面延伸,空间配置合理,雕刻细腻。细腻的棕红色壶身反射着微微光泽,在一片和谐简洁之中展现着“石瓢壶”艺术的结构特性与经典品格。

结语:在对“石瓢壶”进行赏析时,我们首先要明确作品的总体艺术追求,在对细节进行分析时了解这一壶型的经典性与后代手工艺人对这一壶型的发展。在紫砂壶艺术蓬勃发展的今天,还有很多精美独特的“石瓢壶”作品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它们可贵的艺术精神。

《石瓢壶》

猜你喜欢

圆润手工艺紫砂壶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传统手工艺与博物馆
养护紫砂壶,坚持最重要
养护紫砂壶,坚持最重要
一手掌控的餐具
Roll with it
生活
世界工艺文化之旅
手工艺·温州发绣
蠢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