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抗菌纺织产品标准选用

2020-09-03管宁吕志敏吴丽敏王倩倩

商品与质量 2020年27期
关键词:抗菌试样纺织

管宁 吕志敏 吴丽敏 王倩倩

青岛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 山东青岛 266000

功能性纺织产品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可以为更多的行业提供服务。纺织产品的抗菌性能是目前的一大研发热点。产品问世后该如何标注产品标准,该如何选择检验标准往往是个难题。以下将通过不同的纺织产品,简述国标中抗菌标准的异同。

1 纤维及纱线

纤维及纱线的抗菌检验推荐选用GB/T 20944《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价》。GB/T 20944《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价》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GB/T 20944.1-2007《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价第1 部分:琼脂平皿扩散法》,该标准适用于织物和非织造之物,纤维、纱线等可参照执行。不适用于非溶出性试样,也不适用于抗菌剂与琼脂反应的试样[1]。根据细菌繁殖的有无和抑菌带的宽度,评价每个试样的抗菌效果。具体评价见表1

GB/T 20944.1-2007 虽是方法标准但本身带有评价依据,可以进行评判。该方法优点是检验时试样无需灭菌,适用于对热敏感或不易灭菌的产品;结果较为直观,可直接观察到试样的抗菌效果。缺点是该方法适用范围有局限性;不能考核洗涤对产品抗菌效果的影响;抗菌效果评价主观影响较大。

(2)GB/T 20944.2-2007《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价第2 部分:吸收法》该标准适用于纤维、纱线、织物和各类纺织产品[2]。该标准参考ISO/DIS 20743:2005《纺织品-抗菌整理产品抗菌活性的测定》中的吸收法。以抑菌值或抑菌率的计算值作为结果。当抑菌值≥1 或抑菌率≥90%,样品具有抗菌效果,当抑菌值≥2或抑菌率≥99%,样品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如果考核产品抗菌耐洗性能,可先按GB/T 12490-1990 中的A1M 进行洗涤,采用ECE 标准洗涤剂。此方法优点在于,灭菌可采用环氧乙烷或其他合适方法,适用于对温度(高温)或高压敏感的产品。

(3)GB/T 20944.3-2008《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价第3 部分:振荡法》该标准适用于各类纺织产品,尤其适用于非溶出型抗菌纺织产品[3]。以抑菌率的计算值作为结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杆菌的抑菌率≥70%表明试样具有抗菌效果.或者试样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率≥60%也可说明具有抗菌效果。标准中也提供了两种洗涤方式可供选择。GB/T 20944.3-2008 是抗菌效果常用的检验方法,其优点在于:①适用范围更广。②可比较洗涤对产品抗菌效果的影响。③可独立评判产品对细菌或真菌的抗菌效果。

2 纺织织物

纺织织物的抗菌性能检验除了上述的GB/T 20944 外,针织品更推荐选用FZ/T 73023-2006 《抗菌针织品》。该标准适用于天然纤维、化学纤维以及混纺纤维制成的针织品,包括针织内衣(裤)、运动衣、T 恤、袜子、帽子、文胸、腹带、泳装等[4]。该标准按照耐洗涤次数及考核菌种不同分为A 级、AA 级、AAA 级,具体要求见表2。

表2 抗菌针织品的抑菌率指标

A 级仅考核金黄色葡萄球菌。不要认为洗涤次数少且仅考核一种菌,产品就容易达到指标。往往实际情况是产品有较好的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效果,可就是因为抑菌率达不到99%以上导致不符合A 级要求。

AA 级和AAA 级的区别仅在于洗涤次数不同。我们一般认为,产品耐受更多次的洗涤后仍能达到指标要求,说明产品更好。AA级和AAA 级产品只有同时满足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抑菌率指标时才能判定为合格。FZ/T 73023-2006 检验方法有三种,分别是奎因法、吸收法和振荡法。A 级产品仲裁方法为吸收法,AA 级和AAA 级产品仲裁方法为振荡法。所以,一般产品检验时会选择振荡法。

与GB/T 20944《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价》中洗涤的不同点在于洗涤的区别。首先,GB/T 20944.3-2008 采用的是ECE 无磷标准洗涤剂,而FZ/T 73023-2006 采用的是AATCC1993 标准洗涤剂WOB 无磷配方。两种配方的组分和比例均不同,洗涤时对样品的影响未知。两标准中均有规定,最后一个程序结束后采用自来水充分清洗样品,避免洗涤剂残留对抗菌效果的影响。

其次,两标准中规定的洗涤方式和程序也有不同。具体规定见表3。

由表3 对比的各项参数可以看出,两标准中四种洗涤方法中洗涤剂浓度、洗涤水温、漂洗次数均相同,区别在于洗涤设备、洗涤时间及干燥方式。两标准中均未提及烘干的具体参数,为避免温度对试样抗菌效果的影响,一般会采取晾干的方式。如果需要烘干一般采用低温烘干,将烘干温度设定在40℃。

3 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

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中湿巾、卫生湿巾、帽子、口罩、内裤及尿布等产品大部分是采用非织造布制成。其中抗菌(或抑菌)产品的杀菌性能、抑菌性能与稳定性测试一般采用

GB 15979-2002《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标准》附录C 的方法。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须≥50%(溶出性)或>26%(非溶出性),如需标明对真菌的作用,还须白色念珠菌的抑菌率≥50%(溶出性)或>26%(非溶出性),其抑菌作用在室温下至少须保持1 年。产品的抗菌或抑菌率与稳定性测试需要同时检验,均达到标准要求方能判定为合格。值得一提的是标准中稳定性测试条件有两种:自然留样和加速试验,其操作和评价标准有很大不同。具体规定见表4。

表1 GB/T 20944.1-2007 抗菌效果评价

表3 检验标准中洗涤方法

表4 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评价标准

因为自然留样检验周期漫长,所以常常会对产品进行加速试验。在选择加速试验条件时应考虑产品抗菌或抑菌效果受温湿度的影响,不能一味的追求快。同一产品选择不同的加速试验结果有可能完全不同。

4 纺织产品

随着抗菌纺织产业的不断壮大,某些产品都有了专属的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在选择检验标准时,应充分考虑产品特性区别对待。以下简述几种常用的抗菌纺织产品标准:

4.1 抗菌毛巾

GB/T 22864-2009《毛巾》中并未涉及抗菌性能检验。所以抗菌毛巾类产品的检验推荐选用FZ/T 62015-2009《抗菌毛巾》。其适用于天然纤维、化学纤维以及混纺纤维制成的毛巾等。FZ/T 62015-2009 中抗菌效果的检验方法按照GB/T 20944.3-2008《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价第3 部分:振荡法》执行,可是抑菌率指标和评价却类似于FZ/T 73023-2006 《抗菌针织品》,具体见表5。

表5 抗菌毛巾的抑菌率指标

在厨房、餐厅、浴室用于洗擦、清洁的毛巾产品推荐FZ/T 62012-2012《厨浴清洁巾》。该标准抗菌性能试验按GB/T 20944.3-2008 执行,对产品抗菌性能的要求为:10 次水洗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杆菌(肺炎杆菌可参照)的抑菌率不低于70%。

4.2 地毯、地垫

GB/T 23164-2008《地毯抗微生物活性测定》是国标中适合功能性地垫类产品抗菌活性检验的方法标准。标准中可对抗菌活性进行定性评价、定量测定,还可以对抗真菌活性进行评定(防霉防腐)。

4.3 针织专业运动服饰

GB/T 29869-2013《针织专业运动服装通用技术要求》适用于以纺织针织物为主要面料生产的针织专业运动服装(其他专业运动服装可参照执行)。针织运动袜有自己的行业标准FZ/T 73037-2019《针织运动袜》可供选择。这两个标准均是按照FZ/T 73023-2006 《抗菌针织品》规定执行。

4.4 聚乳酸成品布

T/FJJYZBBZ 001-2019《聚乳酸针织成品布》、T/FJJYZBBZ 002-2019《聚乳酸机织成品布》是由中国聚乳酸产业联盟(精信国创)提出,福建省教育装备行业协会发布的。适用于鉴定聚乳酸含量在65%及以上的纺织品品质。其中抗菌性能采用的GB/T 20944.3 振荡法。技术指标为抑菌率:大肠杆菌(8099)≥80%、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6538)≥80%、白色念珠菌(ATCC10231)≥70%。

4.5 壳聚糖短纤维

FZ/T 52012-2011 《壳聚糖短纤维》适用于以壳聚糖为主要原料生产的线密度范围在1.20-6.00dtex 的本色常规纺织用壳聚糖短纤维品质的鉴定和验收。其中抑菌率项目可按照FZ/T 73023-2006 《抗菌针织品》振荡法或GB/T 20944.3 振荡法规定执行。技术指标为抑菌率:大肠杆菌(8099)≥90%、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6538)≥90%、白色念珠菌(ATCC10231)≥70%。

选择抗菌性能检验标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应根据产品性状及特性选用检验标准,同一产品,不同方法间的结果不具可比性。

(2)产品性状或加工工艺的不同均有可能影响抗菌性能。

(3)选用检验标准时需考虑到洗涤剂组分对产品抗菌性能的影响。

(4)检验机构用到的菌株起始保藏机构可能不一样,如果菌株是由加入世界菌种保藏联合会(WFCC)的保藏机构提供的,那都是等效的,不必纠结于菌种编号不同。

(5)如果特殊产品或有特殊需求,可采取标准规定外的其他试验菌株,可经供需双方另行商定洗涤条件及次数、培养基成分、培养温度和培养方法及抑菌率指标。

抗菌纺织产品被应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其性能直接影响使用者的健康。所以,企业选用检验标准时应严谨、慎重、有针对性。必要时可根据产品自身特性,结合国家标准,制定团体标准或企业标准。

猜你喜欢

抗菌试样纺织
什么是抗菌药物?
澳洋纺织
X80管线钢的氢脆性能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竹纤维织物抗菌研究进展
基于Hopkinson 压杆的M 型试样动态拉伸实验方法研究*
探讨预加张力对机织物纱线滑移量的影响
例析双组分混合体系检验方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