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客家民俗数字化展示系统用户体验研究
2020-09-02蔡哲
【摘 要】民俗是人类“生活回忆”和“文化记忆”的载体。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成熟,大量民俗用数字化系统展示出来,成为人们传承文化的新媒介。而广泛的应用更加强调用户的体验效果,“以人为本”的交互体验设计会成为一股风潮,在互动性、多维性上为公众带来新的体验效果与感受。本文以赣南客家民俗为载体,探讨数字化展示系统在实用主义、身体美学和科技美学上带来的用户体验,意在传承文化的基础上更好地指导数字化展示系统完成交互体验的艺术实践。
【关键词】赣南客家民俗;数字化展示系统;用户体验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2-0189-02
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交互式体验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注重用户的体验成为数字化展示系统的重点,也成为改变数字化展示传播理念的契机。在这一背景下,民俗类文化内容如何以美学、传播学、符号学等多种学科的复合形式进行展示并为用户带来良好的体验感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赣南客家民俗概述
赣南客家文化是以传统汉文化为核心并融合畲族、瑶族等土著民族的文化形成的一种多元文化,与粤东客家文化、闽西客家文化相比,它的历史更为悠久、内容更为丰厚、精神更为务实,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极高辨识度的文化内容。
(一)宗族文化
客家人的祖先崇拜意识非常强烈,祠堂、族谱等就是这些崇拜意识的表现。赣南地区的每个自然村落、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祠堂,它们是研究客家文化甚至家族文化最好的实物资料,也是海外客家人寻根问祖的依据。所以客家祠堂文化和族谱文化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更进一步来说,客家语言之所以经久不衰、被称为“活化石”,也是因为其祠堂和族谱的完整性。
(二)饮食文化
赣南客家的饮食文化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家常菜,一类是宴席菜。一年到头家家户户常备的糯米酒、腌制板鸭、酒糟鱼、香肠、猪利子、牛肉巴等属于家常菜,宴请贵宾与逢年过节吃的“四盘八碗”等属于宴席菜。除此以外,嗦粉子、艾米果、酸枣糕、信丰萝卜脆、南康辣椒酱等是赣南客家的特色小吃。
(三)民居文化
围屋是客家民居,被建筑学家称为“民居建筑史上的奇葩”。赣南客家的围屋是方形的,中间住人、四角防御,现存总数有五六百座,除了这种营垒式的住宅,还有“上三下三”“九井十八厅”等府第式民居。
(四)娱乐文化
客家一年四季都有民俗活动,春节期间有龙灯、蛇灯、狮灯、马灯、鲤鱼灯等精彩表演;中秋节有放孔明灯、请月光姑娘等活动;端午节有龙舟竞赛。还有九狮拜象、宁都竹篙火龙节、于都唢呐、赣南采茶戏等。
除此以外,客家人崇信风水,每逢婚丧嫁娶、拜寿生子、盖房挖井、修桥筑路,必须要请风水先生勘地利、看风水、择良辰。所以风水术也可算是赣南的一个民俗。
二、数字化展示系统的用户体验概述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数字化展示的同时注重用户的体验效果,其本质是将科技、人文、审美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类博物馆”的展示方式,实现文化信息的双向交流与传播;从生理學的角度出发,是以眼、耳、口、鼻、身等感知系统对客观事物的形态、色彩、气味等取得感官体验、激活相应情感的方式,这种体验又被细化为感官交互体验和行为交互体验。视觉体验、听觉体验、嗅觉体验、触觉体验属于感官交互体验,是基础的数字化展示语言。行为交互主要是指人机交互,是目前来说更高级的一种体验。
(一)感官体验
赣南客家民俗的展示首先属于一门视觉艺术,因此从宏观的数字化系统的布局、空间的结构再到微观的展示内容的尺寸、比例、形状、颜色等,都是由视觉直接表现的。例如赣南客家的围屋中圆四方且整体的方形在数字化展示系统中就会带给用户很好的视觉体验,因为直线简洁明朗、曲线活泼灵动,方形代表平衡和谐、圆形代表圆满归一,无论外形还是内涵都有一种独特的视觉美感。听觉体验是对数字化展示系统的一个有力补充,它可以活跃气氛,更好地“刺激”用户,给他们留下深刻的视听印象。如将赣南采茶歌、山歌作为背景音乐,或使用解说帮助用户了解赣南客家文化,这都属于听觉体验。嗅觉体验可以是展品本身的气味,也可以是能够激发用户愉悦体验的气味,它在数字化展示系统中属于一种新兴的体验方式。赣南客家的饮食文化如果融入其中,能很好地激发人们的兴趣。触觉体验在数字化展示系统中是一个更为立体的体验方式,可以让用户完全浸入到情境中,通过点击、触摸、视频观看等激发观者主动探索文化的意识,也能让各年龄段的用户有所收获。
(二)行为体验
行为交互体验是用户用自己的身体与机器互动,实现信息的交流与传播。这种方式不仅让用户更了解数字化展示系统,还能保证信息的有效传递。目前,数字化展示系统中常用的行为体验方式主要是以游戏为主,目的在于实现用户与展品之间的“对话”,使用户获得全方位的身心感受。国内很多博物馆都开展了类似的活动,如湖南博物馆的“马王堆体验”、深圳博物馆的“拓片体验”、刀剑博物馆的“基建游戏”等完全展示了真实和虚拟结合的效果。
三、赣南客家民俗数字化展示系统用户体验优化策略
数字化展示系统的功能并不仅止步于传播信息、传承文化,还需要承担提高用户审美水平的功能。简而言之,就是让用户通过物质体验获得精神世界的满足和愉悦。这是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大众文化的普及性很强但是文化挖掘与情感感染意识薄弱,民俗文化必须在更高的层面做优化,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用户最优体验。
(一)物质与精神相结合,注重意境营造
数字化展示系统构建了沉浸式的交互体验环境,这是一种基于现实但又超越现实的系统。其中展示的物品必须具备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能够以一种成熟的审美意识引领用户对客体本质的意义进行审美与领悟。赣南客家文化属于一种民俗文化,文化历史悠久,其形成的过程和许多要素相关,在对用户进行展示的过程中应该抽丝剥茧地展示物品形成的历史原因、地域要素等。如赣南客家的围屋并非只是建筑史上的创新,更体现了客家人从两晋开始五次南下迁移的境况,为了防止野兽和外敌的侵入,他们聚族而居,衍生出随后的宗族文化并由此产生了更多的民俗民貌。在数字化展示的过程中对这些内容进行详细解析,并以行为体验的方式让用户体验围屋的建造过程,在虚实相生的情境中更深刻地理解客家人的精神世界,以多样的眼光审视围屋的“美”,熔铸而成的精神世界和人生意识为观者构建出独特的审美回味。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国人的美学思想讲究的是“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客家文化以传统汉族文化为核心,在对赣南客家民俗文化的展示中应该充分发挥汉文化中“意境”的作用。如营造出一个山水相接的场景,客家人在山中伴着劳动唱歌,用户也是身在其中的一个“客家人”,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了解客家采茶歌、山歌的形成脉络,这是一个利用数字技术打造的充满想象力的意境,不仅能让展示的信息更加生动、层次更加深远,还能使用户直接沉浸在情境中,感受客家文化的厚重感。
(二)时间与空间相结合,形成本体意识
个体意识在审美过程中总是多变和易逝的,如果能够形成客观的本体意识,则会变得牢固。简单来说,本体意识就是人们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超越个体经验、存在普遍规律的共同经验。赣南客家文化是所有文化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如果能够深入挖掘时间演变的过程中客家文化的“变”与“不变”从而进行展示,就能够让用户摆脱实物的限制,通过主体丰富的艺术想象铸造自己的精神世界,超越客观时空的所见所闻和传统的认知心理,构建起一个无限宽广的心灵和精神世界,进而大大延伸审美时空的自由边界。
宗族文化可以运用数字化技术将族谱在虚拟的时空中设计成一个环幕,用户体验这种巨幅投影显现人名的效果时,人名就不再仅仅是单个文字的组成,而成了一幅家族演变的历史画卷,配合音乐的烘托会给人一种震撼的效果,让人不由得猜想自己的家族是否也曾有过漫长的历史,前辈族人是否也曾经历艰苦的奋斗。这就是一种从个体意识向本体意识演变的过程,在用户体验的过程中时间和空间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而变成了帮助个体达成审美自由的载体。
客家饮食文化中的“四盘八碗”,其内容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这反映出客家文化从农耕时代至今的演变历程,而这种演变可以和宏观的人类学相关联,也可以和微观的经济学相联系。在数字化展示的过程中,通过一盘盘、一碗碗菜的变化,观察客家人生活上的变化,同时观察其对风水始终不变的推崇,又是一组“变”与“不变”的对比。选择平易近人的内容用数字化展示完成了人文历史的展示,同时激发了人们到赣南客家全面体验文化风貌的兴趣,这是数字化系统重视用户体验的根本目的。
四、结语
以赣南客家民俗为数字化系统的展示内容,以重视用户体验为展示目标,揭示了交互式体验、沉浸式体验已经是大势所趋。而这种根本性的改变至少是基于三个理论角度开展的:第一,以美学为角度,提高公众的审美水平和体验快感;第二,以认知心理学为角度,可以帮助数字化展示系统设计出更符合公众需求的展示内容,获得情感的共鸣;第三,以经济学为角度,民俗内容的展示深入挖掘了体验经济的价值。三个角度的辨析是对全文内容的概括总结,展示了数字化展示系统的基本功能,也标志着数字化展示系统会承接更多的功能。因此,将用户体验引入数字化系统,是科技与审美的完美结合,也标志着人性化智能时代的全面到来。
参考文献:
[1]张响玲,张红.赣南客家传统民居装饰艺术的数字化传承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9(30).184-186.
[2]王志强,王犹建.基于Normal Map虚拟技术的赣南客家围屋仿真实现探析[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6(04).12-16.
[3]张江龙.博物馆数字化展示技术及虚拟展览研究[J].中国博物馆, 2017(04).162-163.
[4]王艳.数字化开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类项目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博览,2019(07).54-55.
[5]蔡哲.中央蘇区红色设计艺术资源的数字化保护途径探析[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6(04).84-87.
基金项目:2018 年度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编号:GJJ180460)。
作者简介:蔡 哲(1982-),男,江西上犹人,江西理工大学,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数字影像技术和数字艺术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