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民歌演唱与语言声韵的关系
2020-09-02李慧
李慧
【摘 要】我国民歌与语言声韵有着密切的关系。以字行腔,字正腔圆,是民歌演唱的原则之一。民歌的语言、字音、语调等十分复杂,把歌词和字音融合到演唱中,把字唱正、唱美、唱活是民歌演唱艺术的关键。也说明了歌唱咬字、吐字的重要性。
【关键词】民族声乐;语言;身韵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2-0065-02
明确字音结构的特点,掌握有效的唱字方法,是民族声乐演唱者的基本功之一。字头是出字时的着力点,分别由喉、舌、齿、牙、唇(五音)部出字,一字之首的确很短,然而其作用是不可小觑的。
一、字音结构的特点
字音念或者唱清楚与否,嘴上的劲头等,都在这字头之功。深情地说话时、大声地说话时,字音的时值都比较长。当与距离较远的人说话时,字音的时值就会更长一些,大约一字一拍,距离再远一些,可能会长达一字二拍。平时说话的人为了强调某句话的内容,或某个字的意思,都会适当地将字音时值拉长。我国有些地区的人说话尾音比较长,有时尾音字拖到了四拍长。当然,无论说、念、读、讲怎样拖长字音,也不会拉长到六拍或八拍,毕竟这就是歌唱时字音与说话时字音长度的差别。
从以上的比较中不难看出,说话时字音时值与歌唱时字音时值基本相似,或者说多数相似。例如,歌唱家郭兰英老师演唱时总是首先对字进行分析,搞清楚此字属于喉、舌、齿、牙、唇五音中的哪一类,找准咬字的着力点,然后用一定的力度唱出字头,为字腹、字尾进行铺垫。她强调“咬紧字头”,其清晰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字的好坏。听到郭兰英老师那亲切甜美的歌声,无不被她那扎实的歌唱功底和高深精湛的艺术修养所折服。字腹指的是韵腹,也就是主要的元音部分。
字腹是字音当中最响亮的音素,字音的延长主要在字腹上。字正首先要注意出字如何,音圆的关键就在于韵母的元音发得如何。如果某个字后面没有字尾,声音就要在字腹的元音上延长到底,不能变形。例如,发花辙、梭波辙、乜斜辙的字,是收在“直喉”,即直出不收,否则就拐到另一个音上了。
古往今来,人们对字尾的作用极为重视,而民歌对字尾的处理也是相当重视的。有字尾的字,要求歌唱时将尾音交代清楚,即“收声”之法。按照字音收声的状态,把“字尾”分成“抵腭”“穿鼻”“剑唇”“直喉”“展辅”和“闭口”六类(闭口音现仅在闽、粤客家语系的民歌中存在)。清徐大椿在《乐府传声》中强调“收声”的重要性:“唯收声之法,则不但当审之极清,尤必守之有力。自出声之后,其口法一定,则过腔、转腔,音虽数折,而口之型与声所从出之气,俱不可分毫移动。”古今著名的民歌手无不遵守这一收声法则。每个字越到结束之处,口型越是不变,仍保持字的口劲,不仅可使本字清、真,下一个字的字头也更为清澈有力。
演唱民歌时强调艺术发声,口腔要略大一些,舌部略靠后一些,能运用共鸣,主要是为了增强字腹的响度。然而,必须在字音清楚的基础上提高它的响度,否则会出现声包字的现象,而不能准确传情达意。字腹在吐字归韵中居于核心的地位,字头和字尾只有依附在稳定的字腹上才能体现自身特点及存在的价值。明确字腹的发音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朗读训练,可以有效地纠正口型,畅通气息,统一音色,克服“喊叫”或“擠卡”的发声毛病。根据汉字韵腹的发音特点,可以大致归纳为九点吐音要求:a音字腹高位发;o音字腹稍靠前;e音字腹抬软腭;ê音字腹忌扁橫;i音字腹略变圆;u音字腹往前送;ü音字腹莫阻气;-i音字腹微带笑;er音节松开嘴。
字尾收音归韵的特点跟韵辙划分的规则密切相关。根据字尾收音归韵的共同规律,可将13辙归纳为三种收韵特点:无字尾柔和收;元音字尾流畅收;鼻音字尾堵塞收。
中国传统的诗词歌赋作者,将汉语北方话韵母系统中凡尾音相同而韵腹中主要元音也相同或接近的字,归为一类,于是归纳出19道韵辙。后来又以北京话为标准归纳为13道韵辙:发花、遥条、姑苏、一七、怀来、江阳、也斜、灰堆、油求、言前、人辰、梭波、中东。字尾收音归韵的特点跟韵辙划分的规则密切相关,因此,正确掌握13辙的收音归韵规律,对于准确完成每个字的尾音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方便记忆和运用,这里根据字尾收音归韵的共同规律将13辙归纳为三类:一是无字尾的收韵(一七、发花、姑苏、也斜、梭波);二是i元音字尾的收韵(怀来、灰堆、油求、遥条);三是鼻音字尾的收韵(中东、江阳、人辰、言前)。从收音方法来看,前两类属于软收音,收音线条流畅,尾音柔和;第三类属于硬收音,收音棱角明显,尾音堵塞。具体的收韵特点分述如下。
(一)无字尾音柔和收
无字尾,指的是以韵腹为结尾的字音。也就是说,字腹为音节中最后一个音素,后面再没有比它开口度小的音素了。传统的音韵学家称之为“直喉”,也叫“开尾”。
无字尾的音节,字腹吐出后要以柔和的形式收音,一是在字音结束前将气息减弱变柔和,音量渐渐收小,同时在语音终结的一瞬间解除发音造型所需的口腔肌肉紧张状态,如发“爸”字,当“a”响亮地送出口外后,尾音必须自然地柔弱放松下来,使之具有圆滑无棱角的收音感。二是收音口型要注意照顾下一个字音的字头,从而使两个字音衔接自然,通顺圆润。
(二)元音字尾流畅收
元音字尾,指的是以开口度较小的元音韵尾结束的字音。字音延长时口型变化由大到小,收音时归入口型较小的元音位置上。
元音字尾的收韵,在收音之前要对字腹韵母的音响有适度的夸张、延长,之后一边转入字尾一边收弱声音,持续时间短,但线条流畅。要注意,从字腹过渡到字尾的时候,要利用字腹推送的惯性一字尾轻轻收住,音与音之间不要出现间隙,使之有滑动感、渐变感,而不能跳动、突变,否则会脱离字腹读出多余的音节,破坏一字一音的汉字吐音规律。
根据字尾韵母的不同口型特点,元音字尾收韵法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口半闭收齐齿音。字尾是i音复韵母组成的字,传统音韵学称之为“展辅”。在咬字发音中,与字腹拼合的时候舌体要稍向前滑送,口型渐变为半闭状态,最后归到比i音素略开的位置即可停止。另一种是唇拢圆收合口音。字尾是u、o音复韵母组成的字,传统音韵学称之为“敛唇”。收尾的时候要将双唇逐渐向中间收拢敛圆,呈合口或稍合口状态,轻轻归至u音或接近u音。
(三)鼻音字尾堵塞收
鼻音字尾,指的是以鼻辅音韵尾结束的字音。普通话的鼻音字尾音素只有两个:n、ng。字尾韵母为n的,是前鼻音,又叫半鼻音;字尾韵母为ng的,是后鼻音,又叫全鼻音。前鼻音的收音方法叫“抵腭”,后鼻音的收音方法叫“穿鼻”。
鼻音字尾的收韵,在字腹延长阶段就要逐渐带上鼻腔音色,收音时以舌头堵塞口腔,使尾音进入鼻腔。两种不同的堵塞部位,就区分为前鼻音与后鼻音:前鼻音在前面堵塞,即舌尖接触硬腭阻气;后鼻音在后面堵塞,即舌根接触软腭阻气。在日常说话时,由于受到后面音节的影响,鼻韵母的读音常常会忽略堵塞动作,以字腹元音鼻化来取代字尾鼻音收韵。在不影响表达的前提下,这种忽略是允许的,因为,如果每一个字都死守完整的发音规范,会使说话显得僵硬而不流畅连贯,但作为字音的朗读练习,则不能忽略堵塞动作,必须准确完整地收到鼻辅音上。
归韵,传统民歌在用韵上有所不同,有“北宗中原,南宗洪武”之说。清代以来,民歌在辙韵方面,广泛运用的是“十三辙”。而不同方言区在声母、韵母、声调语音上的差异是很显著的。演唱民歌时除把元音唱好外,还要在归韵时把尾音交代清楚,而且还要做到整个韵母的口型、舌位、用力点的变化,音与音之间的过渡推移清晰自然。
字调,字调主要是由音高决定的,因此,它与民歌的关系密切。汉语普通话有四个调类,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即使是调类相同,调值也不一定相同。我国民歌很讲究平仄、押韵。现在很多山歌赛会、民歌演唱都遵守这种艺术法则。不同字调是演唱各地民歌时所依据的要素之一,也是形成不同风格特色的重要一环。
二、方言音调的特点
民歌在我国分布很广,在各地民歌中,方言字调的演变分布情况是多种多样的,以调类说,少至三个,多达九十个。例如,银川、甘肃的天水等地调类分三声;浙江的绍兴、广东的潮州则为八声;广州话为九声;广西博白共为十声。方言与方言之间的差别,有的较小,有的较大,民间一向有“十里不同音”之说。各方言的调类(把各方言的全部字音按不同的调值加以分类)都是由古代汉语的四声系统发展下来的。古汉语四声系统为平、上、去、入,每类按声母的清浊又分阴阳,故共有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八类。各地方言调类的名称都沿用古四声的旧名而有所增减。汉语方言在调类、调值上的差别是非常多样而复杂的。这种多样而复杂的调类、调值现象,通过“腔从于词”的途径,对各地民歌的演唱起到重要的制约作用。这种“腔从于词”的“词”,即是在不同方言的民歌中,用不同的方言来处理字调。
例如,《茉莉花》是一首江南小调,用吴语演唱最有味道,曲调清丽流畅,委婉妩媚,其字调是按江南的八声来演唱的,这首《茉莉花》在全国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变体”。东北的《茉莉花》十分巧妙地借用了江南《茉莉花》小调的音调框架,加上“啦”“呀”“哎”“哟”“那”“嗯”“啊”“嗨”“咿”衬词,再用东北方言的四声来演唱,使这首小调变得粗犷铿锵,融贯了一股东北的“阳刚”之气。再如,用客家话演唱《猜谜歌》,内容跟云南《猜调》完全一样、词句方面也基本相同,但因语言声、韵、调和所用衬词、衬句不同,在音乐上就显示出客家话的方言特色。
方言是汉语同一语言的地方变体,而民歌必须按照不同地区方言的声调来发音歌唱,因而出现了“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乡土一乡音”。
总之,民歌来自人民,又哺育人民,它是普及面最廣的音乐形式,民歌集中体现了人们唱真情、描真景,情景交融,熔铸极富表现的情韵。民歌的每一句唱,都是人们思想感情的流露和倾诉,演唱者只有置身于民歌所表现的情感之中,将技巧与感情融为一体,才能赋予民歌较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