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作者视角下的中职语文散文教学策略探究
2020-09-02李竹青
李竹青
[摘 要] 散文是高中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与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学体裁,对学生的语言技巧掌握、阅读能力提升、审美意识增强起到积极的作用。而在散文课堂中,普遍存在教学设计模板化和教学内容笼统化的问题,导致学生对散文的学习产生错读、误读等情况。应用作者视角引导学生共享作者的心境,斟酌文字和感受情感,从而获得对该篇散文的全面解读。根据在散文教学中的一些尝试,以《荷塘月色》为例,展示如何从作者视角去完成散文课堂教学内容。
[关 键 词] 作者视角;中职语文;散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2-0200-04
散文是一种取材广泛、写法灵活、语言优美,抒发作者真情实感的文学体裁。它可以叙事、描写人物、托物言志,也可以借景抒情。作者可做自由的抒情,但散文所要表达的主旨通常是固定的。在我们的中职语文课堂中,带领学生阅读学习散文的经典佳作,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全面地学习并掌握语言的运用技巧,而且能够培养他们的审美鉴赏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可见其是一种效果极佳的“精神食粮”。
笔者通过浏览网络上一线高中语文教师散文教学的教学视频,阅读整理散文经典篇目的教学设计,记录本校语文老师的教学课堂内容以及自己在散文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发现在散文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散文课堂教学设计模板化,缺少“因文而异”“因人而变”的教学态度
在大部分语文老师的散文课堂中,一般会对散文进行如下设计:一是按照了解作者和背景,梳理文章结构,品味语言特征,挖掘作品主旨的过程来设计,二是抓住散文常用的创作手法,了解作者的语言风格、语体特征来作为课堂的教学内容。散文的创作来源于作者在特定心境下对生活的一点思考、一点感悟,是一种情绪的抒发、一种意志的表达,所以每一篇散文都是独一无二的,如果将每一篇散文的教学设计都固定化,那么学生在学习和品读后所获得的心得也将是单一无味的。
二、以散文的既定化特征——“形散而神不散”为教学依据,对散文内容进行笼统式教学
大部分语文老师会以“形散而神不散”这一“经典”依据作为散文教学的理论依据,而在设计散文内容时,会重点考虑本篇散文的“神”到底是什么。在教学课堂中也将着重提醒学生找出主旨或引导学生一步步悟出散文的中心思想。但是散文的内容通常是作者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偶得的一种心境,这种心境下的情感抒发和思想表达大部分是模糊的,如果是将一种并不清晰的思想强加给学生来识别、判断、概括,这便是对散文内容的牵强附会。
散文是主体性很强的一种文体,它是个人化、情绪化的集中体现。能够入选语文教材的散文大都是名家经典之作,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老舍的《想北平》,语文教师在教授《荷塘月色》时,大多会带领学生品味出朱自清那淡淡的喜悅和哀愁。在教授《想北平》时,会深究“想”字而引导学生分析出作者对北平的不舍与怀念之情。我们不约而同品读出的淡淡的喜悦与哀伤就一定是朱自清先生当时的心境?老舍先生对北平仅仅只有不舍与怀念之情?笔者觉得造成以上疑问的根源在于我们教授学生的是教师眼中的《荷塘月色》《想北平》,这种自以为是的读者视角让我们在教授散文的时候会产生极大的偏差,习惯于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去代替作者的抒发,从而把对散文的理解变成自我经验的解读,产生偏差。那如何能够更客观地去阅读并教授散文?笔者认为:用作者视角去阅读、品味、教授、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与作者能够共享他的心境,不失为一种合理而有效的教学方法。
作者视角意为:作家创作散文的目的是为了记录他所见到的人和事、景和物,抒发当时的心情,从而与他人分享,那么我们在教授散文的时候,要尊重这一篇散文的独特性,站在作者的立场走进这一篇散文的文字中去,去感受、体验我们不曾拥有的经历,去理解我们不曾生发出的情感。笔者以朱自清先生的经典散文篇目《荷塘月色》为例,来阐述如何以作者视角来对该篇进行品读和教学。
三、一次场景再现,展示作者视角
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对荷塘、月色、四周的景色做了精致的描写,被誉为“写景状物”的名篇,其中大量的意象描写组成了独特的意境。王国维先生对意境做了如下解读:“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深,或以意深,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人间词话·乙稿序》)在散文中,如何调动学生的情感去感知作者视角下的意境画面?
笔者尝试过让学生以绘画的方式进行意境还原的教学设计,鼓励学生以作者的视角、参考原文的表述,带有合理的想象力去还原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通过学生设计创作完成的画作,证明这个场景还原是比较成功的一个教学设计,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将作者对荷塘的情感代入画作中,真正拉近了学生、作者、散文的距离。学生的画作不约而同地表现出朱自清独处的状态,部分学生还添加一些小细节的设计去贴近散文,呈现作者的那个荷塘。这个场景还原不仅能让学生快速进入散文情境,还能够让学生明确以“作者视角”去研读散文的必要性。
笔者认为:鼓励学生拿起画笔,去还原当时的场景,学生除了能够对散文中的字、词、句去主动琢磨、反复斟酌、合力鉴赏外,大部分学生能够主动地从作者视角去思考画面的布局安排,比如会根据朱自清的行踪来确定荷塘景物的位置,根据作者的写作顺序来安排景色的远近高低,也能够挖掘出散文的关键词去确定景物的形态和画面的色彩,设计出朦胧的画面去契合作者细腻的情感。那么学生除了对散文的内容有真诚的潜心求索,也能够从作者视角去体悟朱自清先生在那一刻的情思,从而去实现散文教学中被忽视的一点——真正体味出作者的“那一次”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