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电工基础实验课教学的创新与探究
2020-09-02孙承东
[摘 要] 实验课教学是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理论课教学的中心环节。如何创新教学方法,上好实验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历来是专业课课堂教学所关注的焦点。结合电工基础实验课教学,对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益的创新与探究。
[关 键 词] 电工基础;实验教学;微课设计;合理分组;主导作用;及时总结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2-0148-0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新的形势、新的征程、新的起点对职业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职业学校要主动顺应时代潮流,乘势而为,因势而上,全力打造实验课教学,提升学校办学品质,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电工基础课是研究电路基础知识和电磁现象基本规律的一门专业理论基础课程,是学生学习机电专业知识必需的理论基础。该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电工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当前与电工基础相关的各门学科技术突飞猛进,学生毕业离校后必然会遇到许多新技术、新知识和新问题,要求他们去独立地思考、学习和钻研。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电工基础课教学的首要任务,除了使学生比较完整地理解掌握直流电路、交流电路和电磁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基本分析方法外,还应该高度重视对学生进行实验方法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熟悉电工基本知识的同时,掌握探求基本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即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研究基本电磁现象及其基本规律。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如果电工基础实验课教学脱离了对学生进行实验方法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就不能获得真正的成效。
一直以来,电工基础实验课总是被学生认为只是简单重复地验证课堂上学过的理论知识,因此对它不感兴趣,实验起来也心不在焉。学生之所以会产生这种错觉,其主要责任不在于学生,也不在于教师,而在于教学本身。许多教师在进行电工基础实验课教学时,总是把各种电磁现象的研究成果告诉学生,然后由学生通过实验去进行“验证”,而很少探究引起这些结果的实验方法和其间经历的坎坷过程。实验开始前,总是有教师先细致地讲解实验目的、要求、方法和步骤等,再让学生按照实验任务书上的“实验步骤”循序渐进地去实验,这种“填鸭式”教学模式,造成学生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鉴于学生事先已经知道这些电磁现象及规律的表达式,大多数的学生不是仔细地去做实验,而是纯粹地去凑数据,计算一下“实验结果”,将实验报告敷衍了事。这样一来,完全达不到实验课教学的目的,更谈不上实验方法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了。
针对上述情况,为了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电工基础实验课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方法和动手能力,本人对现行的电工基础实验课教学模式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创新,变“验证性实验教学”为“探究性实验教学”。即把有些“验证性”的实验放在讲授基本现象和基本规律之前,启发学生探究基本现象,最后,指导学生归纳、总结并概括基本规律。如此,让学生作为一个“登山运动员”对“知识的高山”去进行登攀,而不是让学生知道结论后再去验证原理。结果证明,由于学生在“探究性实验”中既要独立思考,又要动手操作,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方法和动手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归纳和概括能力。使学生明确了对概念原理、公式定理的确立过程及意义的认识,熟练掌握了进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手段。接受这方面的培养训练,会对学生走出校门,踏上工作岗位产生积极的影响。采用此种教学方法,要做好如下五项工作。
一、正确选定实验单元
由于学生的实验能力各不相同,因此,除了本门课程的原有实验之外,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遵循由易到难、逐步推进的原则,勇于改革创新,巧妙设计一些新型的、对学习理论知识有促进作用的,同时又能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实验单元。例如,把基尔霍夫定律的实验演示放在理论课前讲授,学生是不容易理解和接受的。但是,如果学生掌握了支路、节点、回路和网孔的概念,则可将ΣI=0或ΣRI=ΣE的验证性实验改变为探究性实验,放在理论课前讲,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再如,“楞次定律”历来是电工基础实验课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所在,要突破这一难点,就必须从演示实验入手。本人自主设计并创新了这一实验,制作了大规模的演示实验螺线管,变简单的由“教师做实验、学生看实验”为“师生一起动手做实验”,让每组学生都有一套实验仪器设备,师生共同实验,学生分析归纳、概括总结出“楞次定律”。使学生手脑并用,大大提高了实验课的教学效率。
二、恰当运用微课设计
微课在职业院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提高了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利用率,充分體现了网络学习的优势,实现了课前、课中、课后的交互式学习,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生动和形象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微课设计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升了课堂学习效率。比如,在讲解交流电的产生实验时,由于磁场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客观物理现象,学生对电动机的旋转磁场缺乏感性认识,并且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又不强,结果尽管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学生还是无法掌握,只能简单地生搬硬套,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多媒体的演示却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上课时将设计制作好的微课视频,分步骤进行演示讲解,重点和难点部分放大或放慢速度进行演示。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本课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合理分组准备实验
根据学生理论基础、学习态度和实验能力的不同,把全班分成若干实验小组,将理论基础好、实验能力强的同学作为组长恰当地分配给各个实验小组,以此来使他们在实验过程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教师要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平等、互相尊重、团结合作的实验课学习环境,让每个学生都主动、积极和有效地参与到实验课教学活动中,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以平和健康的心理状态,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有效地参与到实验教学中,不断构造新的知识架构。在实验准备阶段,教师要带领学生到实验场地进行参观学习,给学生耐心细致地讲解各种实验所需的仪器、仪表和设备,诸如电工仪器、电子仪表、电机和电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及安装注意事项,使学生对这些仪器、仪表和设备的结构及用途有一个整体上的了解。在准备课上,教师就一个实验单元引导学生探讨需要哪些仪器仪表、电路如何连接、如何进行观察与测量。要让每个学生都设計一个实验备选方案,并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对实验备选方案进行研讨汇总,进而在全班进行探讨交流,使实验方案进一步优化。
四、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实验课教学活动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建构认知结构的一种特有的认知建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实验操作是学生独立完成的活动,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面、敏捷的观察力和周全的推断力,正确地把握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认知特点,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地动脑动手去进行实验操作,给学生提供更多、更快和更好的指导性帮助。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一般都是根据事先设计好的实验步骤,简单地去做实验,不知道应该观察什么,如何去进行观察。因此,教师要注意发挥主导作用,启发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必须认真观察、仔细测量和随时记录的那些方面去。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差,少数学生袖手旁观。这时,教师需要亲自下手,手把手地教,边示范边引导,并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立体巡回指导,随时留意学生的仪器设备安装是否合理牢固,线路连接是否正确恰当,操作过程是否准确规范,对其中不合理、不正确的地方及时加以纠正。这样,不但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而且能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确保实验课教学的圆满完成。
五、填写报告及时总结
实验课教学完成后,有些教师对实验报告不重视,甚至觉得可有可无,认为所有问题都在实验过程中解决了,还写实验报告干什么。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和偏见,实验操作完成了,并不代表学生把什么问题都掌握和理解了。实验报告一般包括实验名称、目的、器材、原理、步骤和结论等内容,它可以为教师更加全面真实地评价学生提供一个重要信息,使教师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为师生间的信息交流提供一个比较理想的沟通平台,并以此来评判学生的学习开展状况。并且,书写实验报告能够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与归纳总结能力,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将起到良好的推进作用。学生只有把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才能够加深理解和记忆。因此,实验结束后,教师应及时引导、启发学生对实验得出的实验现象及实验数据进行分类整理、概括总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准确判断实验结果,从而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编写出条理清晰的实验报告。学生上交实验报告后,教师应及时批改,认真总结,对其中发现的问题,在课堂上重点强调并加以更正,使学生在不断归纳总结中逐步完善自己的实验结论。
总之,新时代只有加强电工基础实验教学,大胆创新,持续探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能动性,在实验课堂内外下功夫,创设民主、平等、活泼、严谨的实验课教学氛围,才能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实验方法和动手能力,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造就一批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文霞.浅谈电工基础实验教学[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2).
[2]王红杰.职业中专电工基础实验课教学浅析[J].学周刊,2014(1).
[3]李春林.《电工基础》课程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对策[J].科技风,2017(2).
编辑 曾彦慧
作者简介:孙承东(1972—),男,正高级讲师,就职于山东省郯城县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研究方向:中职机电专业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