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幼儿教师科研素养的一体化教育策略

2020-09-02张景美王少娟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2期
关键词:幼儿教师培训素养

张景美 王少娟

[摘           要]  良好的科研素养是幼儿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而幼儿教师科研素养不尽如人意。幼儿教师对教科研工作的认可度较高,对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的态度端正、动机良好,但基础知识不扎实,能力水平有限。由此提出了一体化教育策略。

[关    键   词]  幼儿教师;科研素养;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2-0130-02

一、核心概念

科研,即科学研究,是人们有目的地探索自然、社会和思维运动、发展规律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是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以脑力劳动为主的认识活动,具有不同程度的探索性和创造性。科学研究一般包括確定研究目标、搜集事实和获得经验材料的初步整理、加工、理论研究和建立体系等环节或阶段。对“科学研究”,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一是科学研究是人类的一种认识活动;二是科学研究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有系统的认识活动;三是科学研究是一种在前人已有经验基础上的认识活动;四是科学研究是一种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客观事实加以概括、分析和掌握,进而揭示其本质、探索新规律的认识过程。

素养,是由平时学习、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能力或修养。在本研究中,素养是指个体从事某项工作或活动必须具备一种基本修养。科研素养是指从事科研工作的科研人员应具备的修养。在本研究中,科研素养是指幼儿教师应具备的一种基本修养,具体包括科研意识、科研知识和科研能力。

幼儿教师是指在托幼机构担任教育教学任务的一线学前教育工作者,包括幼儿园园长和教师,不包括保育员。幼儿教师科研素养是指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应具备的科研意识、科研知识和科研能力。

二、提升幼儿教师科研素养的必要性

(一)“教师即研究者”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行动

20世纪60、70年代英国的课程专家斯腾豪斯明确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此观点提出后,教师研究开始成为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教学被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教师的素养上升到专业化的空前要求。教师应成为研究者,这是国际社会对教师发展的要求。目前,科研已经教师教育工作的基本组成部分,“科研兴校”“科研促教”等已成为学校竞争的焦点,“科研型教师已成为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因此,教师的科研素养已经成为当前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之一。

(二)提升幼儿教师科研素养是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需求

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教师〔2011〕6号),体现了新型教师教育课程基本理念,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其中,对职前教师提出了“具有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的培养目标,将“教育研究方法”作为一门课程纳入了“建议课程”。与此同时,各省市区在评选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的综合条件中,都特别增加了“科研能力”“科研成果”等要求,这对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更深、更广的要求。目前,国家、省、市教育规划纲要都把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摆在突出发展的地位,而发展学前教育的核心在幼儿教师,幼儿教师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为此,《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提出幼儿教师培养应以“师德为重、幼儿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其中特别指出,教师不仅要具备幼儿教学的相关知识与能力,还要能够对学前教育实践问题进行探究。因此,幼儿教师科研素养是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需求。

(三)良好的科研素养是幼儿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对幼儿教师来说,在一日活动的组织中积累了众多实践经验,但这些实践经验只有通过科研,通过与理论知识结合,才能促使他们进一步了解复杂的一日活动各个环节,也才能将一日活动综合,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同时,教师只有通过研究,才能扩展他们对新理论、新方法的运用,引发他们对前沿理论的追求与探究,而且更能增进他们对幼儿身心发展需求的关注和了解指导,更有效地促进和指导幼儿的发展和成长,从而持续提升幼儿教师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增强幼儿教师对学前教育事业的理解与追求。

三、提升幼儿教师科研素养的一体化教育策略

幼儿教师教育一体化应对幼儿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进行全程的规划设计,建立起幼儿教师教育各个阶段相互衔接的,既各有侧重又有内在联系的幼儿教师教育体系。幼儿教师职前培养注重幼儿教师对科研重要性、兴趣的培养,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注意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和内容的适切性;职后培训应注重幼儿教师捕捉研究问题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整理撰写的能力。

(一)在幼儿教师职前培养阶段,增强对科研基本素养的培养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明确提出:教师要针对保教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这说明在培养幼儿教师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此方面的重视。在幼师的职前培养中,要引导学生对科学研究产生兴趣,通过各种途径认识到科学研究在幼儿教育实际工作中的意义和重要性,帮助幼师学生掌握扎实的科研基础知识,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实现:

(1)开设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这门学科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认识到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学习常用的科研方法。为了将来工作的实际需求,可以将这门课程在毕业之前的学习阶段开设。

(2)进行毕业论文的撰写与答辩。引导学生密切联系实际,以“毕业论文”的形式进行尝试开展课题研究。学校可以聘请校内所有教师以及校外专家担任导师,指导毕业生论文的选题、开题、撰写和答辩。引导学生将论文结合自己的教育实习展开,学生通过观察幼儿和教育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将实践过程进行总结,从而提炼为毕业论文。

(3)给学生配备“双导师”。一是学校专业导师,负责学生见实习指导、班级管理、与幼儿园沟通等各项工作,将理论教学与实践密切联系,有效做好学生的专业指导工作。二是幼儿园实践导师,与学校专业导师共同对学生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观察、学习与活动组织进行跟踪、指导。全方位地跟踪指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开展幼儿园一日活动的能力,也就提升了学生的科研能力。

(二)在幼儿教师职后培训阶段,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

当前的幼儿教育实践中,绝大多数幼儿教师缺乏科研意识,认为搞科研只是理论工作者和教育专家的事情,还有的认为搞科研无用,自己的任务只是教学。一些发达城市的幼儿教师已经意识到了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就像我们所调查的青岛的幼儿教师感觉自己最缺乏的能力是科研能力。因此在幼儿教师职后培训中应强化教育科研能力的培训。对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培训目标融入科研能力。《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提出了“能力为重”的理念,指出:“把学前教育理论与保教实践相结合,突出保教实践能力;研究幼儿,遵循幼儿成长规律,提升保教工作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在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这几种能力的提出,就是对幼儿教师科研能力的呼吁和加强。因此,幼儿教师培训机构应在培训方案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将幼儿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融入整个方案和过程中。

2.培训内容突出实践性。对职后培训的教师来说,虽然其拥有大量、丰富的感性经验,但不能将感性经验进行总结提升,或者不能以问题为核心将已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更不能利用一定的手段与方法将感性经验上升为系统的理论。因此,在培训过程中,可以从实践入手,引导幼儿教师对实践进行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采用案例式教学。案例教学,是教育者紧紧围绕教育目的,通过相关案例的分析,引导学习者身临其境,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与情景互动、师生平等对话和讨论交流等形式,逐步提高学习者面对教育情境的分析能力和组织能力。在培训过程中,很多课程利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将教育实践中遭遇的问题隐含在具体的案例中,通过学习理论来剖析解决案例中的问题,不仅让引导学习者活学活用,同时也调动了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习者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了专业实践能力。

采用模拟教学。对课程中应用性比较强的学科,教师采用模拟实操教学的方式提高学习的实效性。模拟情境可以帮助学员综合性地运用所学理论,而且提供了动口动手动脑进行实际性操作的机会,能够让学员在做中学习技能,在做中体悟理论,在做中提高实践能力。例如,在访谈法这种科研方法的讲解过程中,可以选取教师目前比较关注的话题,让教师进行现场模拟访谈,授课教师通过现场对访谈问题的适合性、访谈过程的科学性、访谈结果的利用等方面进行指导,从而让幼儿教师切实掌握访谈法的运用。

3.培训过程注重主体性。目前的培训仍以课堂讲授为主,难以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培训不能考虑学员所在幼儿园和个体的差异,难以体现不同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对此,在培训过程中可以增加研讨分享活动。由于职后培训的学员来自不同地区的幼儿园,其中不乏有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而且他们各自带来了不同研究领域的优秀经验。为了促进学员之间的经验交流,促进差异性资源的共享,在培训课程中增加专门的专题研讨活动,在若干课程中,教师也大量使用研讨分享活动,以此不仅促进了学员自身反思学习收获,回顾学习内容的机会,而且使得学员见的有益经验在群体间传播、交流。

(三)调动高校教育科研力量,建立幼儿教师职前与职后一体化的桥梁

高校或科研机构的教育科研往往缺乏科研的基地,而幼儿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往往缺乏教育科研的领军人物,因此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机构可主动搭建高校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桥梁,让幼儿教师能及时了解幼教科研前沿动态,又能加强教育科研的能力。

幼儿教师职前培养阶段,学校可以聘请高校科研专家为幼师学生开展科研兴趣的启迪讲座,以专家的科研精神和魅力吸引学生对研究产生兴趣,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对学前教育现象产生研究的兴趣。

幼儿教师职后培训阶段,培训机构可以聘请高校科研专家为幼儿教师开展科研方法的专题讲座,为幼儿教师普及科研方法的系统知识,并通过案例授予幼儿教师某种方法的实施路径,促使幼儿教師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开展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1]吴玲玲,徐冰.幼儿教师如何做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05.

[2]周桂文.研究型幼儿教师培养的逐步探索[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0.

[3]张晓辉.幼儿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状况及其发展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4]刘文英.哲学百科小辞典[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443.

[5]易飞,崔元正.汉语大智慧全书[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805.

编辑 王海文

猜你喜欢

幼儿教师培训素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会议·培训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会议·培训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教师培训还需“精准滴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