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理论到实践:探寻语文思想道场

2020-09-02王文燕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0年31期
关键词:教师角色语文教学核心素养

王文燕

摘  要:纵观教育领域的发展建设花园,从最初的“双基”“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时代”之花的向阳绽放,这是一种人文教育的觉醒,更是智慧教育时代的召唤。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智能时代背景下,单一、静态、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显然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综合、动态、育人的语文教学才是激活核心素养的密码。身为一名语文类师范生,又该如何应对教师角色的转变?从实践到理论,循着核心素养的足迹,笔者初步寻到了语文思想道场。笔者对语文教育思想的初步探寻,恰似一个静待花开的过程:从生根——发现教学实训课与理论课的区别与联系,发芽——教师角色的召唤,开花——初探自己的语文思想道场,到结果——心之所向,一苇以航。笔者认为有锐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语文是语文思想道场的价值维度,正在人文核心素养彼岸深情召唤,这是对教育改革的积极尝试。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师角色;语文道场;核心素养

处于数字化智能时代背景下的我们,机遇与挑战无时无刻不并肩存在。教育改革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从最初的“双基”“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时代”,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双向互动,这都是学者对教育改革的积极探索。

数字化智能时代对人才考核布置的关卡重重,单一、静态、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显然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毫无疑问的是,随着新课程改革文理不分科的深入落实,“核心素养”这一星星之火已然大步迈进教育领域,大有燎原之势。培养出有锐度的、有温度的、有深度的、综合能力显著,具有核心素养的创新型才迫在眉睫。

课堂是教育改革的命脉,它的鲜活激活将会促使整个教育肌体的良性运转。课堂又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教育改革的交接棒转交到教师手中时,这对于教师而言无疑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生命是一个等待花开的过程,亦是一场永恒的修行,潮起潮落,春去秋来,生生不息。教师的教学好比耕耘着自家的一亩花园,栽培的花卉品种不一、生长姿态各异、花期亦然不同。人有人格,花有花格。有一千朵花儿,就有一千种性格;有一千个看花人,就能看一朵花的一千种性格。[1]。“语文究竟是什么?”笔者逐步探寻着语文之花的教学意蕴,回望着自己的成长足迹,似是在历经着一场花开: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基于此,笔者有了如下的探索。

一、生根——发现教学实训课与理论课的区别与联系

(一)发现实训课与理论课的区别

教材跟教法之間,存在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教法是为教材服务的。不同的教材,要求不同的教法。一定的教法总是适用于一定的教材。离开了教材讲教法,必然是隔靴搔痒,格格不入。[2]由此可知,教无定法却有法可循,理论是教法的基础,教法又离不开理论,两者相辅相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笔者认为,教学法课程是建构理论的课程、是建立知识体系的过程,犹如在打语文堡地基,是知识的静态储存。学生更多的是充当观众的角色,颇显被动。教学技能实训课是知识的动态运用、来回融合,侧重于将习得的理论技能付诸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真知、同化与顺应成自己独一无二的教学法,是教学图式的建构过程。学生更多的是充当着主角,具有很强的在场感,被动变为主动,在场、在思、在意。

(二)再探实训课与理论课的联系

如果把教学技能实训课比作修炼降龙十八掌的舞台,那么教学法课程就是心法口诀的传授。两者紧密的联系在于将理论回归于实践,又在实践中检验理论,最终走向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形成独自的语文生命道场。实训课是检验教学法课习得的心法口诀的最佳舞台,足可检验打成出的一招一式是否是有温度与深度的语文教学。融合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灵性学习的语文教学,需要教师储备深厚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课堂驾驭度。据此可见,理论课程是实训教学课程的有机铺垫。

数字化智能时代日新月异,随着新型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深度探索、实践与普及,阻隔教师与学生灵性互动的墙——传统式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的教为中心”逐步被推倒,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重要性。

那么身为教师,又该如何应变教育的改革?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新趋势,方才能防止知识脱落。在习得一切技能和教学法时,教师要将他人声音和自己独立见解,进行有机融合。去感悟文本、去解读生命,建构一套教学体系和价值观念,才是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再生创造。将教学法和实训课的有机整合才能触摸到灵动的生命,如此,才能让爱与温度充盈课堂,让语文味与人情味智慧孕育生命,让诗意扎根于心灵的大地!

二、发芽——教师角色的召唤

中华上下五千年璀璨的文明,涌现出了无数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古有人称“万世师表”的孔子、“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的韩愈,今有“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于漪等等。前辈之教育思想,乃是吾辈之经验宝典,需要今人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循环往复,建构教育真谛。将理论回归于实践,演绎着课堂教学时,笔者才真正感受教师角色的强烈召唤,仿佛听见心底“教师之花”的发芽之声。

行走于教育领域的大地上,孩子是人间的好奇与惊喜。师者的角色不仅仅在于传道授业解惑,更在于真真切切地感知到一个个灵动的生命,给予学生爱与尊重,让学生学会自主求知求学、学会爱人爱己。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需要时间沉淀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作为教学的引领者和组织者,欲感动学生先要感动自己,需全然忘我地融入教师角色,敞现自己,与课堂、文本和学生进行来回对话,让尊重、自由和爱充盈课堂。

怎样敏锐地发掘语文教学的关键特征?怎样进行优化的教学设计?怎样演绎生动的语文课堂?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教师的对教学现象的敏感捕捉、应对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引领,尊重学生的话语权,给予学生敞现表达自我的机会。在文本,当尊重文体特征;在教学,当立足语言形式,此是语文安身立命之根本,亦为教学存在意义之根源。[3]

基于此,在课堂中,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进行来回对话,遵循着“敞现、交流、辨析、提升”的脉络,随着知识的不断更迭,时间的不断推移,三者循环往复的来回动态建构,最终会实现基于文本而超越文本,到达生命灵动的螺旋上升的状态。然而,学生的收获检验是需要时间考验。花开有期,量变到质变如一个等待花开的过程。为人师者,任重而道远!

三、开花——初探自己的语文思想道场

世间万物都有着各自的磁场、气场和道场,相近者相惜,相斥者相离。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道可道,非常道,何为道?在道家看来,“道”是相对性事物运动的“自然”法则。[4]道是事物的准则和规律,是时间万物的行为命脉。于此,语文教育的道场又是什么?李震在论《语文教学的“道”与“技”》中指出,语文教育之“道”就是语文的本质属性,是对于语文“是什么”的根本认识。[5]语文的道是什么?王崧舟在《诗意的语文的旨归:精神的语文》一文中答道:语文是人的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语文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引领学生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积淀这种文化,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因此,语文教育的过程,是学生精神享受的过程,是为学生的精神生命铺垫基础的过程。[6]

对于“语文是什么”这一个问题的探索,1000位语文老师就有1000种声音,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换,答案也会不断更迭,但这是语文人必须己用心、用情、用灵魂去回答的一个问题。教学实训的课堂演绎正是有声地回答着语文是什么,从无形到有形,从抽象到具体,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无形抽象的正是教育理念和语文思想道场,有形的是专属的教学方法论和行为。据此,在语文思想道场里,笔者认为语文是有锐度、有温度和有深度的语文。

(一)语文的思想原点:有锐度的语文

母语是人的精神家园,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的涵养,使语文富有着浓厚的人文底蕴。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和工具性兼并的学科,以感性为主,在于体验、赏析文本形象;以理性为辅,在于全面、综合深究形象的存在意义,理性和感性相辅相成,铸就了鲜活的语文学习和生命情感。语文从属人文学科,并不像科学类课程,循着概念、公式、推理判断命题,而是以人物或者事物形象作词,思想情感作调,谱写出一曲又一曲扣人心弦的人文之歌。

语文,是有锐度的语文,尚待着学习者去发现、推敲和体悟。语文的锐度从何体现?从教学设计维度看,教材分析是一个由隐而显的聚焦过程,教学设计的关键突破可能仅是微乎其微的一个词语、句子和段落。如何基于文本挖掘教材内容中隐藏的关键特征,在于教师带着火眼金睛潜心会文,从话语层、表层意和深层意层层递进。于此便是锐度的语文意蕴所在,入乎文内,以观其理;出乎文外,以达其意。

比如,“扬科听村子里的演奏,这是最后一次了”。作者为什么不写成“扬科是最后一次听村子里的演奏了”?却是稍加停顿,置于最后的“最后一次”,有着表词达意上的特殊用意和效果。因为言语形式的不同,句子负载的人文内涵也大有不同。如果教师不能深入地把握这种语文的不同,就不可能有学生对这种怜悯之心、悲愤之情的准确、细腻的体验。[7]可见,语文有着语言的形式美和意蕴美,是有锐度的由隐到显的聚焦,需要师者善于捕捉、判断教学的关键特征所在;透过语言文字,由言及意,由话语层、表面层到达深层意,解读语文的精神密码,进行优化的教学设计并演绎课堂。

(二)语文的思想场域:有温度的语文

生命本是一个从本我、自我到超我的蜕变历程。一个人的阅读史是他的成长史,一个人的成长史又是他的精神史。语文课程的学习其核心关键仍在“人文价值”,是学习者的精神指南针。学习者穿过文本,与人、物、事、人生、社会和自己进行一场场对话,见众生、见天地、见自己;不断敞现、交流、辨析、提升,由内而外、由自发到自觉照亮自我,到达一种螺旋上升的状态,成为独立完整的人。一个独立完整的人,会逐步感知到生命的温度,发现自己的人格追求,领悟人生的价值意义。语文又是有温度的语文,鲜活又滚烫,是涵养着生命的人文学科。

语文的温度从何体现?如果说语言文字是图画的颜料,那么文字创生出的文本则是一幅幅行走着的栩栩如生、扣人心弦的画。“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一幅依依惜别的深厚友情图;“‘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这是一幅紧拥着坚定信念的地震中的父与子图;“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这是一幅独具民族文化风味的安塞腰鼓表演图……

可见,语文的思想场域是有温度的。有温度的语文,会在动态的语言环境和文化情境中,營造着语文的思想场域,引领学生走进语文的道场,踏雪无痕般让学生通过文本形象感知语言形式的语言美、画面美和意蕴美;透过静态的字词句段动态观照自己,代入文本形象触摸滚烫的生命,进而丰盈自我的内心世界。有温度的语文不是知识与技能的静态堆砌,而是一扇通往生活和生命的智慧之门!

四、语文的思想归宿:有深度的语文

我们从小就生活在母语的摇篮里,汲取着母语的阳光雨露。语文的思想道场有原点、场域亦有归宿。尽管它是母语课程,但若问起语文的思想归宿是什么?我们很难答出所以然。

教育领域的发展建设之花,还是最初的“双基”时期时,教育建设者的中心在于语文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静止孤立的眼光看待语文的教学道场。再到后来教学改革走向的“三维目标”“核心素养”时期,语文才是站起来的语文、富有着生命意蕴和人文色彩的语文。人们开始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思考语文的存在。然而,应试教育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仍会被教师忽略其深度的教学价值——育人。走进线下课堂我们可以发现,被教师津津乐道的语文教育观与他们在教学实践中落实的价值观背道而驰。“教书”与“育人”不是两件事,是一件事的不同方面。在教学中,教师实际上通过“教书”实现“育人”,为教好书需要先明白育什么样的人。[8]为人师者给学生播下什么种子,学生就会拥抱怎样心灵质地的未来,要培养学生成为精神上的人,教师自己先要成为真正精神上站立的人。这是教育的精神密码和文化根须。

由此可见,语文是有锐度、有温度的课程,时代更需要的是有深度的语文。有深度的语文,它是锐度语文、温度语文的发展性外延探索,将语文的思想原点和思想场域进行有机整合,实现质的飞跃,是语文思想道场的真正归宿!

有深度的语文从何体现?从学生个体的维度看:学生的精神成长史一个需要被倾听、点燃和唤醒的过程。学生所处的每一个阶段时期的思想和行为都是现在进行时,需要教师去引导、点燃和唤醒学生的精神內核。有深度的语文课堂教学,不会简单地止步于课文的篇章结构,遣词造句,而会逐步抛砖引玉,把学生引进文本的场域。学生深入思考探究课文隐藏着的方法论和情感价值观,将课堂的学习与自己的生活和生命进行有机生态链接。基于文本而超越文本,教会学生自主求知、成长成才、体悟生命中的真善美,使其成长为一个独立完整的个体。

从民族文化维度看: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9]语文学习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息息相关,母语文化是我们永恒的情感烙印,文化传承是我们的责任。有深度的语文教学,它不仅是语言文字的载体,本质实是民族文化的延续和传承路径。民族文化抽象的存在,但需要被看见和听见,这是个人和民族共同的使命。

比如,当我们读起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和鲁迅的“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等等字句时,如果我们仅是止步于朗朗上口的语言文字推敲这是远远不够的。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10]深度的语文教学会让学习者无形地倍受精神的熏陶,提升着对于语文学习的情感深度,关乎个人、社会和民族。透过语言文字我们仿佛可以看见、听见一个人、一个时代和一个民族的爱国心、强国志和民族魂,炽热又滚烫。这样的深度语文学习,重温着历史,开拓着未来,一定意义上催发着民族文化花园的之花竞相开放。一代又一代人的经典绵延和文化传承,便是语文的思想道场旨归,是炽热的深度语文。

有锐度的语文是语文的思想原点;有温度的语文是语文的思想场域;有深度的语文是语文的思想归宿,将其整合便是笔者初探到的语文道场。语文是人的心灵深处的精神诉求,闪耀着生命的光辉。我们期待教育改革的春天欣欣向荣,百花齐放的语文花园应有“有锐度的语文、有温度的语文、有深度的语文”的核心素养之花绽放的时空!

五、结果——心之所向,一苇以航

心之所向,素履之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行走在教育的大地上,笔者静听着自己语文花园里花开的声音。从生根——发现教学实训课与理论课的区别与联系,发芽——教师角色的召唤,开花——初探自己的语文思想道场,到结果——心之所向,一苇以航。根植于人文大地,唤醒灵动的生命,是千千万万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

双基以学科为本,核心素养以人为本。有锐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语文正在人文彼岸深情召唤!只有人文底蕴深厚、核心素养丰盈的生命才能将学习与生活有机整合,一代传一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芳香久远。奏响教书育人的精彩乐章,谱写人文教育的新诗篇,静待素养之花的绽放!未来以来,远方不远,让我们瞩目以待!

参考文献:

[1]王崧舟.花开自在[J].语文教学通讯,2018(30):40-47.

[2]斯霞,陈树民.一本很有特色的《小学语文教材教法》[J].课程.教材.教法,1982(01):98+93.

[3]王崧舟.问道的精神[J].语文教学通讯,2014(09):8+47.

猜你喜欢

教师角色语文教学核心素养
教师角色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及角色转换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与教学行为
新媒体环境下多模态商务英语课堂教师角色定位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