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性民俗艺术符号在现代设计中的人文关怀
2020-09-02马璐鑫
马璐鑫
摘 要:在全球一体化趋势迅猛来袭之际,地域文化伴随着我国城市化浪潮的不断推动遭受到了强有力的冲击,其中民俗艺术被侵蚀的现象尤为突出。民俗艺术生长于民族文化,物化为艺术形式,体现了民族精神,是承载了民族特殊情感的人文符号。民俗艺术符号恰恰与现代设计追求民族化的发展方向相吻合,承载了以民为本、精神传承的人文关怀,体现了回归本真、质朴自然的设计原则,为工业化大环境下枯燥无味的商业设计和文化产业带来了新的生机。
关键词:民俗艺术;符号;人文关怀;设计原则
民俗文化是民族艺术生根发芽的丰沃土壤,因此民俗艺术具有与生俱来的生命力和文化内涵。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演变之后,各个地区都形成了独特的风土人情和绮丽多姿的文化风貌。艺术源于生活,民俗艺术也不例外,它与民众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质朴淳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民俗艺术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直截了当的反应了人们的思想意识,成为了具有民族精神的艺术符号。民俗艺术符号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一定范围和区域内,人们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发展和约定形成的,其出现和产生更具有本地区的代表性和象征性,具有生生不息的精神意义,往往人们看见这个符号就自觉或者不自觉的联系到这个地域,民俗艺术符号便具有了地域性这一特征。
民俗艺术是物化了的民众审美意识,寄托了群众的内心情感和思想,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的内在心灵与外在世界的联系和交流。艺术设计要追求实用与审美相结合,也应把握在不同环境下人们不同的心理需求,引发情感上的共鸣,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符合民众期待的设计。因此,探索地域性民俗艺术符号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尤为重要。在现代设计中创造性地应用地域性民俗艺术符号,传达一个民族、一个地域所特有的信息,其关键是要融入本地区的“人”。“人”作为创造的主体,是民俗艺术与现代设计之间无形的桥梁,二者都为“人”服务,传递“人”的情感,從而体现出设计中的人文关怀。民俗艺术以人为本的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现代设计注入无限活力,现代设计也在无形中传承和发扬了优秀的民俗艺术,进而推动了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
1.地域性民俗艺术的个性与共性
民俗艺术经过漫长的发展历史,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具有本身的构成要素和构成形式,是一种物化了的文化形态。从古至今,中国一直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种统一性使各个地域的多种民俗文化得以交流融合,使民俗艺术在保持个性的同时又具有共性。由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民俗习惯、风土人情有所差异,长期以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感情,在无形中对民众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使我国不同地域的民俗艺术也形成了同工异曲的风格。例如,皮影作为我国所特有的一种民俗艺术,是一种在老百姓中广为流传的表演式民间工艺品。各个地域的皮影形成了不同的艺术特色,不同地域的皮影戏,不论是造型、色彩或唱腔,均受到当地戏剧艺术形式的影响。例如,陕西皮影造型质朴单纯,富于装饰性,同时又具有精致工巧的艺术特色,多为近代陕西多种地方戏曲的前身;四川皮影影人造型夸张、滑稽,脸谱服饰多仿川剧,具有汉魏石刻简约纯朴的古韵;山东皮影造型简朴,刻工粗犷,敷色古雅,唱腔则以柳琴调为主。仅从我国皮影艺术就可得出,不同地域的同一民俗艺术存在着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虽都是皮影,具有相同特征,但因为地域限制,各有韵味。
因此,研究民俗艺术的地域性特征,分析其个性与共性,有利于我们对民俗艺术的认识。在艺术创造中,把握其地域共性的同时加强表现地域的独特个性,越能唤起人们的民族情感和乡土情怀。
2.民俗艺术与“人”
民俗艺术深深扎根于基层人民群众,在创造、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教化和自我娱乐,成为约定俗成的传统。民俗文化孕育出民俗艺术,民俗艺术扎根生长在民俗文化中,也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是由人创造、演变和发展起来的,民俗艺术也不例外,这反映了人在民俗艺术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民俗艺术可以更直观地反映出人民群众在生产和劳作中最真挚的感情色彩和文化形态,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
2.1实用性与审美意识的统一
民俗艺术来自民间的日常生活,这种创造劳动接近于底层的物质生活,用来满足人们的生产需要,因此实用性是民俗艺术最主要的特性。从古至今,民俗艺术存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以衣、食、住、行作为出发点,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体现出物品的实用功能。但从人类原始的生产劳动来看,人们在造物的过程中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表达自己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形成那个社会时代所特有的审美风尚,因此人们的审美意识几乎是伴随着实用功能产生的。民俗艺术传递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表达了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精神追求。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人们的审美意识不断提高,甚至可以独立存在和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优秀的民俗艺术,总是实用性和审美意识的统一,人们的造物思想和创造灵感仍然是实用和审美交互存在的。
2.2民俗艺术——雅俗共赏
民俗艺术是伴随着民俗文化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丰富多姿的民俗活动孕育了多种多样的民俗艺术,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民俗活动使民俗艺术具有了雅俗共赏的艺术特点。在许多地区,人们为了使民俗活动达到一个热烈的氛围和效果,根据使用需要和审美意识,创造了许多形象直观、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这样不仅使民俗活动得到更充分的展示,而且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精神追求。例如,在春节前夕要贴一些寓意美好的春联,饱含着对新的一年的希望;在元宵节要打灯笼猜灯谜,寄托积极的人生态度。这种趣味横生的艺术形式大大增强了民俗活动的情境。诸如此类的节日民俗活动,都以特别的创造手法丰富了民俗艺术的艺术形式,借助有形的事物反映了群众无形的心理活动。民俗艺术的物化形态承载了人们的民俗文化观念——雅俗共赏,比如在我国各地普遍存在的剪纸艺术作为一种装饰性民间美术,是群众基数最多、地域性范围最广的民俗艺术之一。剪纸艺术体现了中国“阴阳”的本源哲学,具有被大众所认可的审美情趣,折射出人们寓意吉祥美好的社会心理。因此,民俗艺术是具有雅俗共赏的大众性质的,蕴含了深刻的民俗文化内涵。
2.3道德伦理规范与情感色彩
民俗艺术不仅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生产中积累的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民众表达情感和承载思想的载物。这是民俗艺术在现代社会和人际关系条件下仍然具有现代魅力的原因之一。因此,民俗艺术中具有中国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和情感色彩,作用于人们的精神意识。在中国传统道德伦理中,仁、义、礼、智、信被认为是最高的道德行为规范,至今经久不衰,在诸多民俗艺术中,例如年画、剪纸、面具、皮影等都有所体现,具有道德伦理教化的功能和作用。另外,艺术创作的过程饱含了艺术家们的感情色彩和道德观念,民俗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创作活动,同样也不例外。民间艺人创作了大量的吉祥图案,梅兰竹菊象征高尚纯洁的品格,石榴、莲子、葫芦表达子孙繁衍的美好愿望,通过情感的寄托表达,引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4文化传承
民俗艺术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地演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仅蘊含着浓厚的文化底蕴,也是在审美价值上的积淀和继承,同时是对前人智慧的总结和后人创造的参照。这种延续性不仅仅是形式上的,也是广大劳动人民的非凡创造力的传承,是大众心中情感共鸣的传承,是几千年以来优秀的民族文化历史和民族精神的传承。这种传承性是民俗艺术价值的体现,直观表现在民俗艺术符号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传承。除此之外,我们需要了解的是,民俗艺术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陋习,我们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将传承保护工作做好。
3.现代设计探索——人文符号
地域性符号凝结着某一地域人的心理和审美,民俗艺术是人们的主观情感与外界客观事物互相交融,即“自然人化”的结果,形成了特殊的人文符号。中国的民俗艺术根底深厚,富于创造性,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伴随着人们的劳动生产,无论是造型方法还是色彩运用体系都逐渐完备,具有整体性、独特性且程式化的特点,创造了与本民族文化和情感相贯穿的图形符号,自然而然地具有了人文符号的特征。
现代设计同样经历了一个从追求功能到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过程,设计不再以实用为唯一基准,开始追求“以人为本”的设计。设计师们不断寻求人们的心理需要,找到情感平衡的支点,使设计与人的思想达到共鸣。从这点上来讲,人们创作民俗艺术符号的心理诉求与现代设计“以人为本”的发展方向是不谋而合的。
那么,如何合理地将地域性民俗符号引入现代设计,体现人文关怀,使受众更迅速更自然更欣喜地接受我们的设计和所传递的信息,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民俗艺术从造型上来说,取法自然又不拘泥于自然;从色彩体系的运用上来说具有独特的使用程式和规律;从精神意义上来说,恰好能寄托和抒发出人们美好的感情和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些艺术形式和艺术思想都能为现代设计所借鉴,两者无论是在追求艺术形式美的方面,还是在表达“人”的本身的方面,都存在着许多融会贯通的地方。因此,我们可以说民俗艺术符号是现代设计源源不断的灵感源泉,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宝藏和民族精神。
4.民俗艺术符号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民俗艺术,包括剪纸、年画等大多数都是属于传统性质的装饰艺术,这些美术元素显然还没有达到设计的层次,自然也无法到达设计所要求的“适用性”和“普遍性”的要求,在应用民俗艺术符号的过程中绝不能生搬硬套,而需要合理地融入民族情感和民族文化。近年来,随着现代设计的国际接轨,中国民俗艺术符号开始逐渐走向大众视野,设计师们已经逐步将先进科学的设计方法和设计理论与民俗艺术符号相交融,运用到现代设计中。从这些现代设计作品中,我们可以不断寻找、总结、完善民俗艺术符号融入现代设计中的方法。
4.1造型法则的应用——夸张
传统民俗艺术符号的造型形象通常夸张饱满,创造了一种快乐、自由、奔放的理想状态。从图形符号的发展历程来看,可以给我们许多的启示。原始社会的彩陶上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几何纹样,这些纹样是人们从具象的生活形象中选取并做了抽象变化、概括简化后重新组合排列所产生的效果。至今许多民间美术作品还保留着这种造型特征,山川、树木、雷雨等几何纹样数不胜数。现代设计中许多优秀作品就善于利用几何形状进行编排,将一些视觉元素几何化、单纯化、基本化,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既抽象又简洁,使人耳目一新。这种将理性分析融入造型感情、寻找设计语言的方法,突破了传统的图形设计,从造型法则上为民俗艺术符号在现代设计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参考依据和实践基础。
4.2色彩法则的应用——寓意
民俗艺术的色彩丰富多样,但是不同的色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以色彩反映人们的情感。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较而言,民俗艺术单从色彩上来讲有着显而易见的稳定性、固定性以及基本性,主要表现在色彩用色单纯,多用红、绿、蓝等基础原色,识别性强且具有相对稳定的程式化体系。但是,现代设计推崇的是创新性色彩的搭配及运用,推陈出新才能建构未来。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吸收的是民俗艺术色彩的思想理念,而非拿来主义。现代设计与民俗艺术色彩结合的关键点是要找到两者所表现的意义的共同点,用传统色彩的意蕴来提升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这就是色彩的“寓意”。关于色彩上的蕴意表达,典型案例是我国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福娃设计,将中华传统五色“青、赤、黄、白、黑”应用到五个福娃的设计上,使奥运会这一重大的运动文化在中国彰显民间传统色彩,显示了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因此,结合传统色彩的理念进行设计,可以使现代设计更好的走向精神文化层面,使受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对开拓现代设计的民族化、多元化、人文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5.结语
综上所述,探索和研究地域性民俗文化符号对于现代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是现代艺术和设计不断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它的艺术形式、审美情趣、造型法则和色彩程式都极大的丰富了现代设计的艺术语言。设计师要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其既具有文化底蕴而又富有时代特色,尤其是地域性民俗艺术符号所包含的人文关怀,是现代设计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单文霞.民间美术与设计[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6.
[2]王毅.中国民间艺术论[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
[3]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贺萍.平面设计中的民间美术语言应用解读[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