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伍迪艾伦电影符号映画

2020-09-02邹晨雅

锦绣·下旬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符号音乐

摘 要:从伍迪艾伦执导的《午夜巴黎》电影的镜语设置、场景选取、音乐旋律等,综合分析这些元素所代表的文化符号的深刻含义。本文意在通过探索影片中欧洲城市特有的文化符号设置,从而解读跨文化传播理论在电影中的有效运用。

关键词:伍迪艾伦;跨文化传播;符号;音乐

在跨文化传播中,斯图亚特·霍尔用“他者的景观”讨论美国文化中如何把黑人的形象差异化和定型化。他认为在美国种族化表征体系的实践中,包含着一系列和“定型化”相关联的方面。“定型化”强调差异,“对差异加以简化、提煉并使差异本质化和固定化”。以他者的视域审视伍迪·艾伦的《午夜巴黎》,可以看到片中所呈现的欧洲差异化,欧洲特有的视觉符号、听觉符号以及文化符号都迎合着美国化的欧洲想象。这使得欧洲彻底成为美国文化的延伸。这种对于欧洲和欧洲人的叙述,其实是从美国文化角度对欧洲的文化想象。

一、视觉符号:意象组接下的巴黎

符号这一术语起源于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索绪尔把符号氛围两个组成:能指和所指。在电影中的试听语言中,符号的所指大于能指,尤其是“隐含义” 的探究,通过符号对其社会文化和政治评价进行探究。

阐释伍迪艾伦“欧洲三部曲”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符号的常规和惯例传播;在人们的文化共识上,传播符号的通识意义;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差异化表征以及“明示义”与“隐含义”的解读。

巴黎同样也是伍迪艾伦美国视角下的传播符号。“城市电影不仅记录和反映城市生活,同时也影响和塑造着以现代城市为标志的新的文化空间和社会关系”。不同于《午夜巴塞罗那》中,城市符号只是剧情的推动者见证者,《午夜巴黎》中,巴黎是一个完整的意象,以其文化史为主线,完成了跨文化传播中由点到面的推动。

《午夜巴黎》对城市文化空间的再想象,借主角吉尔的穿越将巴黎的历史、文化与空间以时间线串连在一起,塑造了巴黎的文化符号和意象,法国第一夫人的布吕尼的参演,把巴黎的文化符号用到了极致。吉尔的妻子则是现代都市人的典型代表,她的行为方法则是从一般性的角度具有巴黎现代都市的特点:高档酒店、葡萄酒派对、香榭丽舍大道的奢华店铺、皇家园林。伍迪·艾伦对两个人物的议程设置中,一个人物“运动”展现巴黎内在性,另一个人物“运动”的展现着巴黎的外在性,由此完成了巴黎城市文化符号的完整表达。这也正是《午夜巴黎》全球跨文化传播成功的因素之一。

二、听觉符号:爵士乐的巴黎

伍迪不急于用故事来展示他心中的巴黎,只消在影片片头给出一串巴黎的街景便够。伴随着一曲Si tu vois ma mere,固定机位以平均每3秒一个镜头的速度放映巴黎的景致,鹅黄的色调衬出想象的浪漫之都,为表达伍迪对巴黎的情怀,足足3分钟的展示竟包含60个镜头,从晨光熹微到夜幕低垂,从天朗气清到雾雨蒙蒙,从历史景点到平常街角,伍迪企图用3分钟囊括这个城市的一天。来自Sidney Bechet  的Si tu vois ma mere,直译为《如果你来看我妈妈》,作为爵士乐史上以高音萨克斯为主奏的先驱,其演奏风格铿锵有力,极具热情。伴随着一曲爵士乐,巴黎才成为巴黎,这曲子时而婉转暧昧,时而热情高昂,时而惆怅绵绵,简直就是巴黎的完美写照!当然,为何这首浪漫的爵士乐有个这样的名字,伍迪应该是想传达一份平凡的匠心吧,它不叫Amour,也不叫Je taime,而是简单带着家常的《如果你来看我妈妈》。家的意象是伍迪对美国知识分子在精神上归宿感的统和,知识分子们自然最认同法国的灿烂文化,而颇具文艺气息的巴黎便成了天然的精神居所。

爵士乐的质感和暧昧的昏黄光线,正是营造幻想的最佳调味剂,伍迪还应该承认,电影也不过是制造幻觉的机器——荧幕下的巴黎透着暖黄,潮湿的石板会让你产生连接旧时光的幻觉。但不管是其后的约瑟芬·贝克还是海明威、格特鲁德·斯坦因,还是之前的菲茨杰拉德夫妇或者科尔·波特,以至于伍迪为何选择“黄金时代”的巴黎作为故事蓝本,都大抵可见美国的影子——美国的作家、音乐家、舞蹈家。实际上,伍迪在故事上依旧逃不开他最擅长的“美国往事”,巴黎只是一个意向,一个承载伍迪文艺梦的模糊载体。

爵士乐配乐为巴黎成为巴黎,而不是美国人的居所提供了条件。正像全世界给巴黎贴上的标签一样,慵懒、浪漫、优雅或者忧郁。巴黎女人就像雨中玫瑰,既柔情又铿锵。

三、结语

跨文化传播俨然已是全球发展下的趋势,电影作为受众最广的传播载体,承载着文化传播全球化、区域化传播的重要使命。伍迪艾伦的“欧洲系列”与其说是美国电影人视觉下的理想欧洲,不如说是伍迪以美国化的思维将世界的焦点引向欧洲,那些我们所熟悉的文明史上的精粹化作一个个光影的符号,交融着文化的魅力与历史的回眸。在光影中,激荡着爱情的浪漫,回味着古典的雅致,聆听着旋律的情愫,拉进着全球的距离。

注释

[1][英]斯图亚特·霍尔主编,徐亮、陆兴华译.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M]商务印书馆,2003,P261

[2]王婷,作为他者的欧洲——伍迪·艾伦的“欧洲系列”电影[J]当代电影2013(08)

[3]Bob Franklin et al.Key Concepts in Journalism Studies[M],SAGE,2005

[4]陈晓云,影城市:中国电影与城市文化[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

[5]于雯雯,世纪巴黎城市电影意象[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3(04)

参考文献

[1][美]拉里·萨默瓦、理查德·波特著,闵惠泉等译,《跨文化传播》,第4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2][法]罗兰·巴尔特著,孙乃修译,《符号帝国》,商务印书馆,1996年。

[3][美]查理德·席克尔著,伍芳林译,《伍迪·艾伦电影人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作者简介:邹晨雅(1989-),女,贵州,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传播学。

猜你喜欢

跨文化传播符号音乐
让阅读更方便的小符号
加减运算符号的由来
澳门:古代与现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
中西文化差异下影视传播的现状与对策
音乐
都市电影中正面形象所带来的跨文化传播
草绳和奇怪的符号
中国符号,太美了!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