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社团传承弘扬革命文化对策浅析
2020-09-02李佳
摘 要:革命文化是党带领全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不断形成的、凝聚着党和人民对革命丰富深刻的经验总结和历史教训,是文化自信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高校学生社团是我国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着其成分的单一性与层次的多样性和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的特点,成为高校传承弘扬革命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针对活动认识、活动指导、内涵理解等问题,高校学生社团应通过活动形式、教师指导、干部培训、品牌创建、社员自觉等途径加强对革命文化的传承弘扬。
关键词:革命文化;学生社团;文化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其中,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不断形成的、凝聚着党和人民对革命丰富深刻的经验总结和历史教训,是我们今天树立文化自信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与正在复兴的如火如荼的传统文化不同,当代大学生对革命文化却所知甚少。因此将革命文化融入高校学生社团的活动中,对于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革命文化的当代价值
在烽火连天、硝云弹雨的战争岁月中形成和发展的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深厚土壤,是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优秀部分。要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首先必须研究和回答革命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它的當代价值有哪些。
(一)革命文化的内涵
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首次使用“革命文化”一词,“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战线”。[2]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成长,印映着中国革命的奋斗历程,革命文化集中表现为革命的各个阶段的革命精神。建党初期形成了“红船精神”,土地革命时期形成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抗日战争时期形成了“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抗战精神”,解放战争时期形成了“西柏坡精神”等。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的有关革命文化的最新论述明确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的历史方位下革命文化的科学内涵。革命文化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所创造出来的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文化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革命文化主要包含物质、精神、制度三个层面的内容,它既有革命纪念馆、遗迹遗址和文物等物质形态的内容,也包括革命人物及其事迹、文艺作品等所反映出来的革命精神的精神形态的内容,还包括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提出的路线、方针、政策等革命理论成果的制度形态。虽然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但是革命文化并没有过时,其蕴含的精神风貌和精神力量在新时代的今天仍具有巨大的价值,需要我们去重视。
(二)革命文化的当代价值
革命文化内涵丰富,基础深厚,影响力强,是当今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坚实基础和力量之源。第一,有利于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现阶段,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中国青年肩负起历史使命和担当。这就需要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就是回顾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革命斗争的历史,就是在潜移默化中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第二,有利于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守牢社会主义思想阵地。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阵地之一的党史军史国史是国内外敌对势力攻击、诋毁和丑化我们党和国家的一个重要借口。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现在网络上出现了许多恶搞、调侃、丑化革命英雄人物的事件。这些事件的实质就是在瓦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革命斗争的真实历史,就是在否认革命文化,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否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而否定革命文化,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在挖我们的“根”。因此,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使人们尊重和崇敬这些为了新中国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英雄与烈士,认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伟大革命精神,从而明白我们现在的社会怎样而来,又应该朝着什么样的方向而去,进一步坚守革命文化,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守牢社会主义思想阵地。
二、高校学生社团在传承弘扬革命文化中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学生社团在传承弘扬革命文化中的作用
高校是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的重要阵地,高校学生社团则成为高校传承弘扬革命文化的重要载体。高校学生社团本身具有的区别于其他社会社团的独特基本特征契合了传承弘扬革命文化的要求,成为实现传承弘扬革命文化的有力武器。
第一,高校学生社团是成分的单一性与层次的多样性的统一。一方面,与其他社会组织相比,高校学生社团的成员几乎都是高校的学生,他们加入社团的目的不大相同,但共同点都是以兴趣爱好为基础。另一方面,参与高校学生社团的学生层次多样,他们来自不同的年级和学科、具有不同的理论背景和不同的专业素养。传承弘扬革命文化的主阵地是高校,相应的传承弘扬的对象就是高校的学生,且革命文化需要从不同的侧面了解,需要保持足够的热情和兴趣。高校学生社团成分的单一性与层次的多样性的特点是传承弘扬革命文化的一个契合点,满足了传承弘扬革命文化的要求,使高校学生社团发挥其在传承弘扬革命文化中的独特作用。
第二,高校学生社团是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的统一。一方面,高校学生社团的活动不受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限制,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教育、科技等各个领域,社团的活动内容上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和选择性。另一方面,高校学生社团的活动从活动的空间和范围来说,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从社团的活动形式来说,可以是选择理论,也可以选择实践。革命文化内容比较抽象和深刻,如果单纯靠课堂上的千篇一律的理论教学,显然达不到好的教育效果。我们可以通过选择合适各个社团专业和性质的有关革命文化的部分,提高革命文化教育的针对性和亲和性,最终达到传承弘扬革命文化的目的。
(二)高校学生社团在传承弘扬革命文化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学生社团对于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认识不足
目前,高校学生社团开展的活动多以丰富大学生活为主,没有有意识地将社团活动和革命文化结合起来,主要表现为高校学生社团的负责人没有将传承弘扬革命文化体现在社团章程中,使得活动的开展缺乏保障和传承;高校学生社团的指导老师也没有重视对于革命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使得有关革命文化的活动计划安排过少;学生社团的上级组织对于传承弘扬革命文化也不够重视,缺乏规划与考核,使得高校学生社团没有对传承弘扬革命文化给予应有的重视。
2、社团指导老师和社团骨干缺乏有关革命文化的必要专业能力
纵观全国大部分院校,大多数的社团都是由校社联直接管理和领导,挂靠在各院团委,社团的指导老师应是专业教师,自身有自己的教学科研任务。挂靠单位及指导老师应熟悉所在社团的活动内容,并能胜任对其工作的指导,对社团成员进行业务培训,对社团主要活动进行可行性的论证。但事实上,大部分社团指导老师和社团骨干缺乏与革命文化相关的必要专业能力。一方面,社团的指导老师既要负责社团的日常工作,还要进行日常的教学和教研活动,工作量会相当大,很难得以兼顾,这样就难以达到指导的目的。另一方面,社团骨干没有接受过关于革命文化知识的相关培训,从而使社团骨干对革命文化的认识不足,相应的活动安排就会变少。
3、大部分社团成员对革命文化认识模糊、抽象
大部分社团成员对革命文化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认为革命文化主要包括革命精神、革命遗址遗迹以及革命中形成的制度理论类,并认识到革命文化对自身的成长有所帮助和在当今社会中的一定作用。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他们对于革命文化的深层内涵的理解还存在不少问题。第一,对于革命年代残酷艰苦的战争环境了解不足。出生在21世纪之交的大学生,没有在烽火连天、浴血奋战革命年代的经历,更没有经受过艰难困顿的生活磨练,从而对我们党经历的那段峥嵘历史缺乏感性认识和文化洗礼,对物质贫乏的革命年代孕育诞生的革命文化心存怀疑。第二,对于革命文化的核心革命精神的理解不够具体,浮于表面,很少深入细致的去了解一段革命文化的历史、一个意义深远的会议、一位无私奉献的革命英雄人物。
三、高校学生社团传承弘扬革命文化的对策建议
因此,针对活动认识、活动指导、内涵理解等问题,高校学生社团应通过活动形式、教师指导、干部培训、品牌创建、社员自觉等途径加强对革命文化的传承弘扬。
(一)提高对革命文化的认识,重视社团传承弘扬革命文化活动的开展
首先,高校学生社团的负责人应将传承弘扬革命文化体现在社团章程中,使得活动的开展有章程保障和历史传承。如马克思主义理论类社团和文学艺术类社团在其社团章程中,可以将定期开设革命文化学习专题作为每学期必备的活动项目。
其次,高校学生社团的指导老师也应在思想上重视对于革命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针对不同性质的社团,对于指导老师的有关革命文化的要求也要有所侧重。理工科性质社团的指导老师既要注意有关革命文化的社团活动的比例,不可使其喧宾夺主,又不能忽视其社团原本专业性的社团活动。文科性质社团的指导老师应该将革命文化作为社团活动固定的日常项目,并且注意社团成员对于革命文化教育的实际效果,提高革命文化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最后,有关革命文化的社团活动的开展需要校党委、校团委以及各院党委、各院团委的具体规划和有力支持。各高校应该在思想上提高对于革命文化的重视程度,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通过学校对于革命文化活動的全年规划,各社团才能在接下来的学年工作计划安排中有所体现,减少革命文化活动安排过少的局面。校党委除了起到领导作用外,还要协调各部门为社团举办革命文化活动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创新社团活动形式,提高社团活动质量
激发大学生参与革命文化相关社团活动的兴趣,就应该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这三大规律,不断创新传承弘扬革命文化的活动形式,增强活动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如记者团可以利用每年的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这个特殊时间节点,通过约见抗战老兵及烈士家属等,进行一对一的深度采访,了解真实详细、具有真情实感的抗战内容,并将其采访内容形成3种作品形式——演讲稿、新闻稿和话剧剧本。对于演讲稿,可以组织革命文化宣讲团,在学校的广场举办有关革命文化的宣传公演活动;对于新闻稿,可以将其发表在学校校报上,扩大革命文化的校园影响力;对于话剧剧本,可以将其提供给话剧团,形成具有深厚革命文化基础的革命舞台剧。利用抗战老兵的真实采访举一反三,不仅拓宽了社团活动的形式,而且不同的活动形式会带给社团成员不一样的情感体验,使他们更加深刻了解革命文化,提高对于革命文化的兴趣。
(三)重视指导老师作用的充分发挥,健全社团骨干培养机制
重视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社团传承弘扬革命文化作用的充分发挥需要做到两个方面。一方面,在进行社团指导教师聘任时,选择热爱学生社团工作、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学生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师作为社团的指导教师。另一方面,社团指导老师还应该具有一定的革命文化的知识,所以对于社团指导老师,要适时适度开展有关革命文化的相关培训,增强指导有关革命文化社团活动的专业性。
由于大部分的社团骨干没有接受过关于革命文化知识的相关培训,因此,应该健全社团骨干的培养机制,在每学期都有计划地进行社团相关业务培训、社团管理的经验交流会和革命文化相关的理论学习,不断提升社团骨干在社团管理方法、调动社员参与度以及革命文化知识等方面的能力;同时安排一定的社会实践项目,拓展社团骨干的视野,在实践中使社团骨干加深对于革命文化的理解,从而带动社团成员形成积极学习革命文化的氛围,促进学生社团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
(四)举办革命文化与社团定位相结合的特色品牌活动
不同的学生社团有着各自的独特的社团定位,不同的社团举办的有关革命文化的活动形式不能千篇一律,毫无特色,活动内容不能与其他社团大同小异,考核方式不能采取“一个标准”。这就要求不同类型的社团根据自己的社团定位,弘扬具有各自特色的革命文化品牌活动。以地理协会为例。地理协会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和社团资源,开展“红军长征——我们为什么这样走”的专题辩论会。这个活动需要社员们主动学习红军长征的背景知识,了解闽赣粤桂湘黔川滇的地形地势,充分理解当时红军所面临的恶劣条件和不利局势,从而明白二万五千里的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充分理解党的方针政策的正确性以及理解伟大的长征精神所蕴含的精神实质。同时,社团成员在资料收集的过程中,也会了解到浴血湘江宁死不屈的红军师长陈树湘、拽着马尾巴走完长征的老红军徐特立、为掩护毛泽东而牺牲的警卫战士胡昌保等有血有肉的英雄故事,从不同的角度来反映艰苦卓绝的红军长征历程,让社团成员感受长征跨越时空的魅力,更深层次理解革命文化。
(五)鼓励社团成员主动挖掘身边的革命因素
当前,社团所举行的有关革命文化的活动多是由上级领导安排的,这种自上而下的方式,压抑了大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得大学生在革命文化教育中处于被动接受和学习的地位,从而产生抵触和抗拒的心理,最终大大降低革命文化活动的效果。社团可以鼓励社团成员依靠自身资源和条件,发掘与自身有关的革命文化的因素,從而了解和传承革命文化。每一个社团成员都来自不同的地方,他们每一个人所在的家乡都经历过战火的无情摧残,或许他们的亲人长辈可能参加过抗日战争,或许他们的家乡是革命烈士或者将军的故乡,或者他们所处在我党一次意义重大的会议会址等等。社团成员们通过讲述这样一件件的与革命文化有关的故事,可以减少革命文化与我们现在生活的距离感,能够使同学们明白革命文化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不是写在书本和存在于文艺作品中的,不是离我们太久远就毫无用处的,从而领悟到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真正将革命文化传承下去。
综上所述,革命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它的传承和弘扬能够“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3]通过解决目前高校学生社团传承弘扬革命文化的问题,大学生们在学生社团中处处能够感受到革命文化、学习到革命文化知识、领悟到革命文化内涵、自觉践行革命文化,使我们的青年学生“成为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4]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0页.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8.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5.
[4]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28(001).
作者简介:李佳(1995—),女,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