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客低估了中欧关系韧性
2020-09-02
香港《南华早报》9月1日文章,原题:美国的反华号召并未赢得整个欧洲支持中国外长王毅访问欧洲,正值特朗普对欧施以重压。在此背景下,有迹象表明德国和欧洲其他一些国家在向“部分特朗普主义”倾斜,这对中欧关系产生不利影响。通过广泛对话与合作形成的信任和理解来之不易,现在却受到损害,(中欧)关系整体上被政治化。对华敌意有明显增加的趋势。
不过在某些方面,德国人对中国的看法也发生明显变化。8月17日,《每日镜报》发表题为“西方必须证明它提供了更好的生活”的专栏文章。强调积极竞争在欧中关系中的作用。8月2日,德国10所孔子学院院长发表联合声明,谴责对这些学院的政治化,指出孔子学院为德中的学术、文化和社会交流做出重要贡献。在对华负面报道的背景下,这些声音却预示着欧洲舆论的一个新方向。
欧洲对中国看法不一,并不奇怪——如何定位和发展(对华)关系是欧洲面临的大挑战。这不仅是中国前所未有的发展规模和速度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反映出欧洲对快速变化的中国存在“理解差距”。这导致难以将中国单纯归为合作伙伴、竞争者或对手。由于意识形态影响,欧洲一些媒体和智库视中国为威胁,却忽略了双方合作与互利的历史。
有人称“中国经济正逐步侵蚀欧洲的团结”,建议欧洲联合对华采取反制措施。这种声音完全忽略了因果关系。中国经济增长尤其是开放的市场,一直给德国带来实惠,且并未破坏欧洲团结。
笔者与一些欧洲企业交流得知,在其全球分支机构中,中国业务是疫情后最先恢复的,收入超过其他地方。这将支撑他们今年的预算。中国欧盟商会等6月份发布的《中国欧盟商会商业信心调查2020》显示,考虑将业务迁出中国的企业比例从15%降至11%。这表明中欧商贸关系依然强劲。中国正采取各种措施鼓励欧企留下。诚然,中国市场的商品和服务标准不断提高,需要所有企业加大创新和质量控制力度,这对欧洲企业是挑战也是机遇。但将挑战政治化,只会让问题更难解决,对企业毫无帮助。
欧中关系紧张的另一根源是美国。作为欧洲国家的长期盟友,美国不断向其施压,要求他们在美中战略竞争、5G等问题上站队。一些欧洲国家不得不屈从,但也在设法维护自己的权益,从而仍能从华为技术中获益。一些欧洲媒体明显察觉到,美国国务卿8月份访欧的目的是为遏制中俄,同时分化欧洲。对美国来说,欧洲无疑只是实现其全球霸权和地缘政治野心的工具。
最近数据显示,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中欧经济关系仍持续发展,显示出巨大韧性和互补性。在旅行限制下,5月份双方努力推出“快速通道”,为欧洲高管、工程师等返华工作提供便利,凸显双方合作意愿。这表明,双边关系远比一些媒体和政客所炒作的要牢固。应该明确的是,中欧、中德关系不仅是单一问题,还影响到相关各方整体发展前景。因此,不能用狭隘眼光看待,也不能用意识形态束缚。▲
(作者JiangFeng,陈俊安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