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见甘薯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2020-09-02张斌

农业灾害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常见病害甘薯发生规律

张斌

摘要 对甘薯常见病害的危害症状及发生规律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方法。

关键词 甘薯;常见病害;症状;发生规律;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05(2020)03-176-03

DOI: 10.19383/j.cnki.nyzhyj.2020.03.073

甘薯又称番薯、山芋、地瓜等,属旋花科甘薯属甘薯种,为一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高产、稳产、节水、耐瘠、投入少、回报率高的作物。我国甘薯种植面积占世界甘薯总种植面积的60%以上,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种植。近年来,种植甘薯已成为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实现增收致富的一条好途径。2017年滁州市农技推广中心和定远农技推广中心联合在藕塘镇大徐村建立了66.7 hm2甘薯试验示范基地,并于9月份在甘薯基地举办了滁州市甘薯栽培技术培训及机械化收获现场观摩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此,2018年定远县政府在大徐村投资建立了甘薯加工厂和甘薯贮藏窖,缓解甘薯集中上市的压力,解决甘薯种植户的后顾之忧,提高甘薯种植效益。通过政府引导、电商参与、典型带动等方式,大力发展红薯产业,助力农民脱贫致富。常种品种有龙薯九号、苏薯8号、商薯19、烟薯25等。

在水肥条件较好的地方种植甘薯,一般产量可达45 t/hm2以上。但是由于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发生,严重地降低了甘薯的产量,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为充分发挥甘薯的增产潜力,达到优质高产,就必须做好病虫害的的防治工作。基于此,文中对黑斑病等甘薯常见病害的症状识别、发生规律进行了介绍,并总结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1 甘薯黑斑病

黑斑病又称黑疤病,俗称灯头疤子、干烂、黑脚、黑膏药等,是由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球壳菌目甘薯长喙壳菌侵染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

1.1 症状识别

甘薯黑斑病在育苗期、大田期和贮藏期均能发生,主要危害薯苗和薯块。

薯苗受害,幼茎地下部分或茎基部产生梭型或长圆形稍凹陷的黑斑,继续扩大使幼苗茎基部全部变黑。病苗定植后,叶片变黄,植株矮小,病株地下部分腐烂,只剩下一串纤维。

薯块病部呈圆形或近圆形凹陷膏药状的病斑,坚实且轮廓清晰,中部着生灰色霉层或黑色刺毛状物,严重时病斑汇合成不规则形。病菌深入薯肉下层,使薯肉变成黑绿色,味苦。发病部位木栓化、坚硬、干腐。

1.2 发生规律

病菌的原垣孢子和子囊孢子在贮窖或苗床及大田土壤中越冬,成为第2年或第3年的初侵染源。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进行重复侵染,循环传播。特别是子囊孢子在贮窖中大量生成,成为引起病害流行的主要侵染体。当带病种薯播种出苗时,病菌引起苗床发病。种薯、苗薯是病害传播的根源。

1.3 防治方法

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精选无病斑的种薯放到56~58℃温水中浸种。更新苗床,培育无病壮苗。在离地面3~5 cm处实行高剪苗。

发病重的地块可与禾本科作物实行2年以上轮作。建立无病留种地。在地温稳定在18℃时,抓紧收获。收获时要做到轻刨、轻放、轻运及防破、防雨、防冻,剔除病虫伤薯块。窖藏期间,窖内温度要控制在11~13℃。

种薯药物防治可用25%多菌靈WP 250倍液浸种5 min,或50%多菌灵WP 500~700倍液浸种2~5 min,或1 000~

2 000倍液蘸薯苗茎部10 min。

2 甘薯瘟病

瘟病又称细菌性萎蔫病、细菌性枯萎病,是由病原细菌甘薯假单胞杆菌、甘薯黄单胞杆菌和芽胞杆菌侵染所引起的一种病害。

2.1 症状识别

从育苗到结薯均能发病,主要发生在田间苗期和成株期。

苗期受害,严重者不出苗,轻者在出苗17~20 cm后,叶片萎垂,茎基部发黑,维管束变褐,不久薯苗枯死。也有的在苗床不表现症状,插入大田15~25 d后,叶尖萎垂。严重时,茎内全部腐烂,仅残留纤维,造成死苗缺株。

成株发病,叶色暗淡,无光泽,茎蔓出现水渍状斑点,呈黑褐色。茎维管束有许多褐色条纹。薯块维管束组织呈黄褐色,乳汁明显减少,有苦臭味,煮后不烂。病薯后期,表面出现水渍状灰褐色斑块,全部腐烂,发出刺鼻的臭味。

2.2 发生规律

病薯、病苗以及病田土壤是瘟病的初侵染源。甘薯被侵染后,菌病可以扩展到薯苗或蔓藤的维管束引起发病,土壤中的病菌也可从健康薯块的须根或健康苗的切口中侵入,引起发病。大田发病后,病苗可以通过土壤、灌溉水、农具等传播,进行再侵染。病菌在旱地能存活2年以上,带病地块淹水半年病菌才能死亡,高温高湿、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质粘重、薯苗受淹、阴雨连绵、土壤偏酸、长期连作,均有利于甘薯瘟病发生。坡地、砂质壤土以及与大小麦、豆类轮作的薯地发病显著减轻。

2.3 防治方法

严格执行检疫制度,防止外地感病薯流入本地。选用抗病力较强的品种,实行3年以上轮作,水田可和水稻轮作。旱地可与麦类、玉米、高梁等禾本科作物轮作。选择新垦地或未发过病的地作留种田,用无病薯块、薯苗和净肥、净水培育。认真做好排灌工作,切勿积水淹灌,并防止病田水流入无病田。发现病株,立即拔除,撒石灰粉和石硫合剂处理病株附近土壤。收获后,将病田薯块、薯苗收集沤肥或煮熟作饲料,不乱丢,以防传病。

种薯在下种前用0.1%升汞水消毒10 min;剪蔓工具用75%酒精消毒处理;锹锄等用10%石灰水浸泡2~3 min,扦插前用抗苗剂“401”400倍液浸苗10 min,以促进伤口愈合;可以喷洒代森锰锌、福美双进行药剂防治。

3 甘薯疮痂病

俗称甘薯缩芽病、甘薯麻疯病、甘薯硬杆病、甘薯狗耳病。由子囊菌亚门腔菌纲多腔菌目甘薯痂囊腔菌侵染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

3.1 症状识别

甘薯疮痂病主要侵染叶片、叶柄、顶芽。

叶片受害,初期呈红褐色油渍状,然后扩大突出表皮,发展成木栓化的病斑,表面粗糙,呈灰白色或黄白色,病斑全叶均可发生,以背面叶脉特别是蜜腺点更易发病。病叶卷曲不能长大,发病重的很早便枯死。叶柄受害,形成近长椭圆形突出的病瘤,中心灰褐色,边缘紫褐色。常互相连接成不规则状。顶芽受害,病斑初期为透明深红色,扩大后逐渐变黑褐色而枯死,新梢和幼叶不能长大,整个顶梢收缩僵硬而直立,表面粗糙成麻脸状,薯块无任何症状表现。

3.2 发生规律

甘薯疮痂病主要以菌丝体潜伏在病残组织上越冬,为第2年初侵染源。分生孢子借助风雨、气流传播,侵染新生薯苗。温度25~28℃,持续降雨和台风暴雨,甘薯疮痂病迅速发展;天旱无雨,病情发生则轻。水田、黏土、山脚地、湿度较大、薯苗较幼嫩,利于病菌入侵和繁殖,发病重。

3.3 防治方法

严禁从病区引进种薯,病区应做到病苗不外运,防止扩大蔓延。在病区选用2年未种过甘薯的净地作苗床,选用无病薯育苗。选用抗病良种,做到年年选育,因地制宜不断调换新的丰产品种。对于病田,要注意灌水,增施肥料,特别是增施磷钾肥,以促进甘薯早生快发,增强其抗病力,减少产量损失。病残组织要集中处理,深翻土壤,以消灭初侵染源。发病时,用0.1%硫菌灵,或0.1%多菌灵750~1 050 kg/hm2药液喷施防治。发病严重,可喷2次,间隔10 d左右。

4 甘薯紫纹羽病

甘薯紫纹羽病是由木耳目木耳科桑卷担菌侵染所引的一种真菌病害。

4.1 症状识别

紫纹羽病主要侵染甘薯根系、薯块。

根系从尖端开始发病,逐渐向上发展,最后枯死。病薯块起初缠白色的根状菌索,后转为粉红色或褐色,最后变为紫褐色,网布的菌索密结于薯块表面,容易剥落;病薯肉自下而上,自外向内逐渐腐烂,发出酒精气味,薯皮包有菌膜,质地坚韧,最后病薯块成空心僵壳。

4.2 发生规律

病菌在土壤内能存活4年以上。病菌以菌丝体、菌索、菌核附着于种薯表皮和土壤内越冬,为初侵染病源。近距离扩大传播靠雨水、灌溉水流、带菌肥料和病残体。秋季多雨、潮湿年份,发病重。连作地、砂土地、土层浅、漏水地、偏酸土壤以及缺肥的甘薯田,发病重。

4.3 防治方法

田间发现病株要连同病土一起铲除,再用福尔马林或石灰水进行消毒,收获时病株残体集中烧毁和深埋。重病地与禾本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最好实行水旱轮作。避免和桑、茶等作物间作。增施有机肥,加厚土层,以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结构,提高抗病能力。

5 甘薯茎线虫病

茎线虫病俗称糠心病、空心病、糠梆子、糖皮病等。病原属圆形动物门线虫纲茎线虫属。

5.1 症状识别

甘薯茎线虫主要危害薯块,其次是薯苗和薯蔓基部。一般情况下发病初、中期,对蔓的伸长及块根部发育没有显著影响,只有发病相当严重时,块根及蔓才显现出发育不良、矮小、畸形、甚至枯死。

5.2 发生规律

甘薯茎线虫以卵、幼虫和成虫在薯块和茎薯内越冬,也可以幼虫在土壤及粪肥内越冬,成为第2年的初次侵染来源。甘薯茎线虫极耐干燥,在极干情况下能活1年左右。在薯块含水量12.78%时,死亡率仅24%。甘薯茎线虫主要通过种薯、秧苗、土壤、粪肥传播。其他如病苗床、流水、人畜和农具携带也能传播。

5.3 防治方法

做好种薯、苗的调运检疫,严禁将病薯、病苗调入无病区。选用无病种薯、无病肥料、无病土壤。清理病残体,减少病原。用茎蔓上高剪的侧枝作薯秧。彻底清理病残体,集中妥善处理,以减少病原。重病地块可与棉花、玉米、高粱等作物輪作5年以上,选用抗病品种防病增产效果明显。用新床、生土、无茎线虫病的粪肥育苗,精选种薯,并用53℃水浸种10 min,栽秧前严格剔除病秧,剪去病部,并用45℃水浸5 min,然后立即放入50℃水中浸4 min,取出用凉水冲洗。

药剂防治可施用5%甘薯茎线灵颗粒剂15 kg/hm2,或50%辛硫磷乳剂3.75~5.25 kg/hm2,对水4 500~7 500 kg,浇于栽植穴内,待药液渗下后栽秧。

6 甘薯软腐病

软腐病俗称水烂,是由接合菌亚门真菌黑根霉菌侵染所引起。

6.1 症状识别

甘薯软腐病是采收及贮藏期重要病害。薯块染病,初在薯块表面长出灰白色霉,后变暗色或黑色,病组织变为淡褐色水浸状,后在病部表面长出大量灰黑色菌丝及孢子囊,黑色霉毛污染周围病薯,形成一大片霉毛,病情扩展迅速,约2~3 d整个块根即呈软腐状,发出恶臭味。

6.2 发生规律

病菌存在于空气中,或附着在被害薯块上或贮藏窖内越冬,由伤口侵入。病部产生孢子囊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薯块有伤口或受冻易发病。发病适温15~25℃,相对湿度76%~86%,气温29~33℃,相对湿度高于95%不利于孢子形成及萌发,但利于薯块愈伤组织形成,发病则轻。

6.3 防治方法

适时收获,避免冻害,收薯选晴天进行,避免产生伤口。入窖前精选健薯,淘汰病薯,把水气晾干后适时入窖。提倡用新窖,旧窖要清理干净。对窖贮甘薯贮藏初期,甘薯入窖10~28 d应打开窖门换气,待窖内薯堆温度降至12~14℃时可把窖门关上。贮藏中期,即12月至翌年2月低温期,应注意保温防冻,窖温保持在10~14℃,不要低于10℃。贮藏后期,即变温期,从3月份起要经常检查窖温,及时放风或关门,使窖温保持在10~14℃之间。

7 小结

对于甘薯的病害,一定要加强预报和检疫工作,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要秉着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以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为中心,以化学防治为辅的方针进行综合防治,这样才能保证甘薯的丰收,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游春平,陈炳旭. 我国甘薯病害种类及防治对策[J]. 广东农业科学,2010(8):115-119.

[2] 朱秀珍,田希武,王随保,等. 甘薯茎线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J].山西农业科学,2004(3):54-57.

[3] 黄实辉,黄立飞,房伯平,等. 甘薯疮痂病的识别与防治[J]. 广东农业科学,2011(S1):80-81.

[4] 贾赵东,郭小丁,尹晴红,等. 甘薯黑斑病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 江苏农业科学,2011(1):144-147.

责任编辑:黄艳飞

猜你喜欢

常见病害甘薯发生规律
甘薯黑斑病的危害及其防治
浅析水泥混凝土路面常见病害及预防措施
洪都拉斯Monty Farms公司被准许销售甘薯
甜甘薯
甘薯的储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