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北寒潮气候特征分析

2020-09-02黄雪婷彭建东

农业灾害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气候特征寒潮

黄雪婷 彭建东

摘要 通过选取1961—2017年共57年南平市10个站逐日最低气温资料,根据最新的寒潮标准,统计分析出寒潮年频率最高的为北部地区的光泽,其次为武夷山,最少的为南部地区的延平,空间分布是北部多于南部。除了夏季外,冬季、春季和秋季都有寒潮发生,最多为冬季,其次为秋季,最少的为春季。寒潮出现次数最多的月份为12月,约占所有月份出现次数的30.0%;其次是11月,约占22.3%;4月为寒潮出现最少的月份,为22次;5—9月没有寒潮出现。20世纪60年代寒潮出现的次数最多;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次数最少;20世纪60—80年代寒潮出现次数递减,20世纪80—90年代寒潮出现次数呈上升趋势,而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略有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这说明全球气候变暖,寒潮出现次数并没有因变暖而减少。局部性寒潮出现的较多,区域性寒潮为其次,全市性寒潮最少。

关键词 寒潮;气候特征;闽北

中图分类号:P425.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05(2020)03-158-03

DOI: 10.19383/j.cnki.nyzhyj.2020.03.066

南平市位于福建省的西北部,是北方冷空气入侵福建省的门户,是福建省寒潮多发的地区。寒潮天气的主要特点是剧烈降温和大风,有时还伴有雨、雪、雨凇或霜冻。中央气象台的寒潮标准与福建省的寒潮标准有所不同,不同寒潮标准对同一个天气过程的判断会有所不同,例如利用新的寒潮标准2016年1—3月南平市出现3次寒潮(2016年1月22—25日、2月13—15日、3月7—9日),但在旧标准中2月13—15日、3月7—9日就达不到寒潮标准。寒潮会导致河港封冻、交通中断、牲畜和早春晚秋作物受冻,但它也有利于小麦灭虫越冬、盐业制卤等。因此,提高南平寒潮天气的预测、预报水平,对南平的防灾减灾和经济生产部门以便采取积极措施预防其危害、利用其有利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选取1961—2017年共57年南平市10个站逐日最低气温资料。根据福建省气象局2012年制定寒潮标准[1]:一是日最低气温降温幅度24 h≥8℃,或48 h≥10℃,或过程降温幅度≥12℃;二是过程极端最低气温内陆≤5℃,沿海≤6℃,此处的“过程”为0~120 h。超过2/3的测站达到寒潮,称为全省性寒潮,1/3~2/3的称为区域性寒潮,不足1/3的称为局部性寒潮。

新标准与旧标准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是“增加了24 h降温幅度,过程降温幅度统一为≥12℃(原来为:内陆≥9℃,沿海≥8℃)”;二是删掉了“过程期间日平均气温最低值比旬常年平均气温低5.0℃以上”[2]。该标准减少了对历史资料的关联性。

2 寒潮的气候特征

2.1 空间分布

1961—2017年南平全市共发生寒潮过程3 187次,实际寒潮1 582站次,北部多于南部,以光泽212次为最多,最少为延平,57年内发生99次。48 h内达到寒潮的次数最多,共998次,约占31.3%,以光泽132次为最多,其次为邵武,为115次。24 h达到寒潮的次数最少,为369次,约占11.6%,以武夷山为最多,其次为光泽。72 h和96 h达到寒潮的次数相近,分别为680次和670次,约占21.3%和21.0%,但分布不一致,72 h光泽出现寒潮的次数最多,为91次,邵武和浦城其次,均为77次;96 h光泽出现寒潮的次数最多,为95次,其次为武夷山,为75次。120 h出现寒潮470次,约占14.8%,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是光泽,为58次,其次为建阳,为55次,最少是顺昌,为31次(表1)。

2.2 月季分布

按照冬季(12月至次年2月)、春季(3—5月)、夏季(6—9月)和秋季(10—11月)四季的空间分布分析,除夏季外,南平地区冬季、春季和秋季都有寒潮发生,最多為冬季,共发生940次,约占59.4%;其次为秋季,共411次,约占26.0%;最少的为春季,为231次,约占14.6%。据统计,南平市每年冬季基本都会发生寒潮天气过程;而在秋季年频率达1次以上的只有光泽,为1.07次,隔3年出现1次的是顺昌和延平,其他7个县市都是每2年发生1次以上寒潮天气过程;春季除了光泽每2年出现1次寒潮,其余的至少要3年才可能出现1次寒潮,其中延平要6年才出现1次寒潮(表2)。

从表2还可以看出,寒潮发生年频率最高的为南平市北部地区光泽,平均每年有3.75次,武夷山其次,为3.19次,寒潮发生最少的为南部地区延平,年频率为1.74次,但每年至少1次。

2.3 月份分布

南平地区寒潮出现次数最多的月份为12月,达469次,约占所有月份出现次数的30.0%;其次是11月,有353次,约占22.3%;4月出现22次,为寒潮出现最少的月份,且延平没有出现过寒潮,顺昌出现1次,发生寒潮最多的为光泽和浦城,为4次;5—9月没有寒潮出现(表3)。11—12月为寒潮出现的高概率月,占52.3%,3—4月和10月为寒潮出现的小概率月。各站寒潮的月份分布有很大的区别,北部地区出现的寒潮天气过程最多,且4月光泽和浦城地区均发生了4次;而南部地区寒潮出现的相对来说较少,延平12月也仅发生了33次,4月没有出现寒潮。

2.4 年代分布

南平地区20世纪60年代寒潮出现的次数最多,为369次,每站平均为37次;20世纪80年代寒潮出现的次数最少,为229次,每站平均为23次;20世纪60—80年代寒潮出现次数递减,20世纪80—90年代寒潮出现次数呈上升趋势,而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略有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这说明全球气候变暖,寒潮出现次数并没有因变暖而减少[1]。但具体到每个站的趋势各有不同,光泽和顺昌寒潮变化趋势与10站合计一致;邵武呈下降的趋势;武夷山、建阳、政和、建瓯和延平是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浦城呈少-多-少-多-少的趋势,松溪比较特别,呈多-少-多-少的趋势,其中20世纪70、80年代寒潮出现次数相同(表4)。

3 新标准下寒潮天气的分型及指标(预报概念模型)

3.1 横槽转竖型

此类寒潮类型是发生寒潮天气过程的最主要最明显的天气形势,也是最容易做出寒潮预报的天气类型,其表现为:①500 hPa图上,亚洲东部(40°~55° N,70°~100° E)有一横槽,乌拉尔山或以东及贝加尔湖地区为东北-西南向的长波脊,并经常有阻塞高压存在;②850 hPa图上,40°~45° N,100°~120° E一带有锋区;③地面图上,贝加尔湖一带(40°~55° N,80°~110° E)有冷空气堆积,具体表现为有一个气压值达到或超过1 045.0 hPa,中心气温达到-35℃或更低的冷气团;④地面冷空气影响路径以中路和东路为主。

2018年1月6—8日,受强冷空气南下影响,南平市武夷山、建阳、松溪、顺昌和延平出现寒潮天气。最低温度过程降温幅度达12~13℃。从实况图(图1)上可以看到,1月6日500 hPa新疆准格尔盆地上有一横槽,西西伯利亚地区为东北-西南向的长波脊,并有阻塞高压存在;850 hPa上(30°~35° N,100°~120° E)有一锋区;地面图上,新疆准格尔盆地到蒙古国一带(40°~55° N,70°~100° E)有冷空气堆积,具体表现为有一个气压值达到1 060.0 hPa,冷中心气温更是达到-60℃的深厚冷涡系统。此后该冷涡系统向东南方向移动,轴向逐渐转为东西向,冷涡后部堆积了大量的冷空气。6日08:00新疆一带有一宽广的横槽,随着横槽的转竖,冷涡后部的冷空气不断南下影响闽北。6日20:00 500 hPa槽线南伸到蒙古与华北交界处,之后槽线不断转竖南压。至7日08:00,横槽已基本转竖,且冷锋过境很快,在8日20:00已移过南平市。地面图上,冷空气于8日20:00左右开始影响,地面气压3 h内增加了3.1个hPa,至9日08:00,气压值已上升到1 030.0 hPa左右,9日白天的最高温度仅为10℃左右。同时,9日夜间的晴空辐射较强,10日08:00气压值已达到1 032.5 hPa,最低气温除延平外都降到了0℃以下。

3.2 低槽东移型

此类寒潮发生前的天气形势不如横槽转竖型明朗,但也可以分析归纳出几个特点:①欧亚大陆为纬向型环流,在纬向的基本气流中,有槽脊自西向东发展,冷空气源地主体在欧洲;②在低槽东移的过程中,贝加尔湖或者蒙古一带有新鲜冷空气并入,两股冷空气合并;③850 hPa存在强冷平流;④冷高压中心值≥1 035 hPa;⑤冷空气影响路径以西路和中路为主。

2010年2月9—12日,南平地区10个县市的降温幅度达10~14℃,光泽最低气温更是降到了0.8℃。寒潮暴发前,2月9日08:00 500 hPa天气图上,乌拉尔山脊开始坍塌,其前部的大风区南压,槽前西伯利亚风区明显加强。10日位于冰岛的冷涡和北湖北边的冷涡打通,这股新的冷空气加剧了冷空气的向南输送和冷槽的发展南伸。地面图上,西伯利亚冷高压中心气压已达1 055 hPa,冷空气影响以中西路为主(图2)。

3.3 回暖型

此型寒潮的特点为寒潮暴发前南平市有剧烈的回暖现象,其特点为:①寒潮暴发有明显的回暖,48 h平均气温升高5℃以上;②蒙古-贝加尔湖一带有冷空气积聚,冷空气分股南下;③寒潮暴发前高原东部到长江中下游平原(20°~35° N,100°~120° E)一般以西到西南气流为主。

2016年12月25—30日的寒潮暴发前,南平市日平均气温3 d内升高了5~6℃,25日的最低气温达到了10~13℃,寒潮暴发后,30日最低温度除延平以外降到0~2℃,120 h最低温度下降12℃,达到寒潮标准。2016年12月23日,有冷空气沿乌拉尔山脊南下加深,冷空气在西西伯利亚堆积并形成地面冷高压,中心强度为1 045 hPa。21日08:00冷高压中心强度加强到1 060 hPa,其母體一直滞留在蒙古国西部堆积区,但地面冷锋已移至河套西部,同时高原东侧西南气流加强,暖平流向东北方发展,华东、华中地区普遍升温,暖平流减压有利于寒潮冷锋加速南下,而且锋面附近温度梯度也会加大,冷锋22日08:00前后移过南平,但冷高中心仍滞留在蒙古国西部地区,后部仍有明显的副冷锋存在,不断伴有小股冷空气补充南下,南下的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交绥,出现大范围的降水天气,26日中午气温回升,但在后续冷空气的影响下大幅下降。

4 结论

(1)1961—2017年南平市寒潮发生年频率最高的为北部地区的光泽,其次为武夷山,最少的为南部地区的延平,空间分布是北部多于南部。除了夏季外,冬季、春季和秋季都有寒潮发生,最多为冬季,其次为秋季,最少的为春季。寒潮出现次数最多的月份为12月,约占所有月份出现次数的30.0%;其次是11月,约占22.3%;4月为寒潮出现最少的月份,为22次;5—9月没有寒潮出现。

(2)年代分布总趋势,20世纪60年代寒潮出现的次数最多;20世纪80年代寒潮出现的次数最少;20世纪60—80年代寒潮出现的次数递减,20世纪80—90年代寒潮出现次数呈上升趋势,而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略有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这说明全球气候变暖,寒潮出现次数并没有因变暖而减少。

(3)局部性寒潮出现的较多;区域性寒潮为其次;全市性寒潮最少。

(4)新标准下,寒潮天气过程主要出现在3月、11月和12月,相比旧标准,突出了3月冷空气对南平寒潮天气影响的重要程度。

(5)对新标准下寒潮的分析归纳和分型,能提高南平的寒潮预报准确率,降低寒潮暴发时的人员伤亡及农业冻害和经济损失。

(6)新标准下南平的寒潮分型,与传统意义上的寒潮分型略有不同,文中增加的回暖型对南平的寒潮预报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鹿世瑾.华南气候[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0:175-180.

[2] 林新彬,刘爱鸣,林毅,等.福建省天气预报技术手册[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3:116-120.

责任编辑:黄艳飞

猜你喜欢

气候特征寒潮
简述寒潮
简述寒潮
超级秀场 寒潮来袭
盼 归
基于GIS的鄂尔多斯市暴雨灾害风险区划
沈山高速公路大雾气候变化特征的海陆差异
临夏州雷暴气候统计特征及趋势分析
2016年寒潮来袭,湿冻模式开启
城市化发展对汛期降雨特征的影响
寒潮的功与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