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注意力经济”环境下走向新媒体技术影像的江苏传统美术类非遗

2020-09-02陈推李雁南

传媒论坛 2020年11期
关键词:影像非遗新媒体

陈推 李雁南

摘 要:本文探索江苏传统美术类非遗在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移动终端、广电数字媒体、VR影像等可行技术新媒体中的传承与创新策略,如何在“注意力经济”环境下提升民众对于非遗的关注度和兴趣度,使非遗能够长远立足于互联网新媒体环境中,得到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非遗;注意力经济;新媒体;影像;传统美术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11-0-02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在当今信息时代,人们随时随地能获取大量媒体信息,信息量增速发展产生了激烈的信息化竞争,萌生了“注意力经济”。在全球生态资源日益紧缺,经济总体增速放缓的情形下,体验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支新生力量。而互联网技术的进化是萌生体验经济的直接原因,它使人类的梦想照进现实,非遗传统美术技艺应在互联网环境下揭开面纱,让民众能够亲切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共享人类文明成果。

一、“注意力经济”中上善若水的文化清流

早在1997年,美国学者迈克尔·戈德海伯(Michael H.Goldhaber)在美国著名杂志《Hot Wired》上发表的《Attention Shoppers》文章中写:“获得注意力就是获得一种持久的财富。”当下,“注意力经济”为网络商家带来丰厚的利润,而幕后有大量网络水军推手提升点击率;商家不惜重金聘请美女明星、模特助阵吸引眼球;娱乐媒体娴熟地运用明星炒作、八卦绯闻、时尚奇葩、审丑搞怪等娱乐事件获取民众注意力,舆论造势。然而,这些为现实既得利益而挣扎在道德审美底线边缘的媚俗浮夸的营销模式并不适合非遗的文化品格和气质特征。非遗内在固有的清净、脱俗、朴质、文雅、自然的原生态文化美是不容许被玷污的,其生存与发展是不容苟且的。非遗需要时间来赢得民众关注度,应在尊重非遗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实施恰如其分的影像传承与创新策略,其后续的生存与发展才有良机。以入选第一批国家级江苏传统美术类非遗的惠山泥人为例,它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传说,喜气可人的“阿福”和“阿喜”形象深受广大民众喜爱。它在无锡居民心中已不仅仅是一种非遗的实态影像,而化为无锡人祈求吉祥、多福、喜庆、和善的传统人文精神,对无锡本土文化影响深远。以无锡电视台推出的无锡方言情景剧《大话阿福》和脱口秀《阿福聊斋》来说,栏目从“阿福”取名上就已博得民众的亲切感和认同感。栏目中无锡方言脱口秀主持人化身为“阿福阿喜”真人形象出演,其节目《阿喜帮忙》则将主持人化身为“阿喜”形象,把探访与和解百姓家事的紀实影像搬上了屏幕。这些将惠山泥人中“阿福” “阿喜”的文化形象注入到栏目灵魂中,比较容易获得无锡民众的亲和力和注意力,它是非遗文化与广电数字媒体有机结合提升栏目收视率的一种融合创新方式。因此,像这样的美术类非遗影像传承创新能创造更多注意力,而不失本真面貌,使非遗活态化。

二、WEB2.0交互网络中的非遗影像传承与创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和体验经济的日益发展,WEB2.0技术满足了用户对于日益增长的人际交互信息的沟通需求,解决了交互信息处理的难题。它允许用户信息的共建和分享,重视用户的参与和互动体验,用户不仅是信息的消费者,同时也是信息的生产者。WEB2.0技术的即时性和互动性是其两大特征,在构建江苏传统美术类非遗影像网站时,首先要实现非遗影像信息最基本的上传和下载的即时性功能,用非遗影像信息迅速构建用户沟通的渠道,及时响应影像话题的互动讨论。其次,构建网站时要实现WEB2.0技术的Tag(标签)和RSS(简易信息聚合)功能。Tag允许用户在交互平台上对于自己所喜爱或关注的非遗影像的属性分类添加一个或多个标签,以表明自己的爱好,那么该平台上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其他用户可以凭借该标签而找到该用户。例如苏州玉雕爱好者甲方用户可添加“苏州” “玉雕”两个标签,那么该平台上扬州玉雕爱好者乙用户可以通过自己的“玉雕”标签而找到甲方用户,而苏州苏绣爱好者丙方用户可通过自己的“苏州”标签找到甲方用户,扬州盆景爱好者丁方用户可通过自己的“扬州”标签找到乙方用户。另外,RSS功能也能实现用户对于相同喜好其他用户的关注,其与Tag标签的最大不同点在于能够实现跨网站的订阅功能。最后,构建网站应考虑发挥WEB2.0强大的影像交互动态视效,即通过用户的参与,能与非遗影像即时形成有趣、创意的互动,给用户带来沉浸式的视听体验和交互乐趣。在这样的情形下,WEB3.0技术也在不断孕育成熟,给非遗影像的数字化传承带来了新的希冀。

三、APP中的非遗影像传承与创新

互联网发展促进了5G、云计算、物联网等无线网络创新技术的空前繁荣,也带动了移动终端技术的革新和产业链的繁荣,这给非遗美术类影像的创新带来了发展的契机。“隔空取物”的方式对于互联网用户来说并不是难题,用户只需要一部带有无线网功能的智能手机,便能在互联网上获取相关影像资源,甚至在外旅游时能够控制家里的智能家电。

我们是否可以搭建这样的互联网平台,构建江苏传统美术类非遗影像的智能手机APP系统,笔者提出了一些探索性的思路:第一,要基于WEB2.0网站的构建思维,把即时性和互动性作为APP原型设计的基本准则,延续标签、订阅、收藏等私人定制功能,适当拓展一些信息交互的视效运用。第二,由于手机屏幕大小的局限,在以影像信息资源交互原型设计时,要注意构建清晰的栏目框架层次,综合考虑桌面式、菜单列表式、抽屉式、图集式等导航方式的特点,可选用适合影像阅读的集约型的布局方式。第三,用户在影像资源浏览方面,可以综合选用书架浏览式、动态缩放式、卡片翻阅式等多种趣味性的阅读体验。第四,当下手机拍照像素越来越高,用户随时随地都可以上传分享影像资源,设计时应尽可能考虑到户外和室内,白天和夜晚等不同时段的阅读光线,从屏幕亮度、字体大小等因素上做一些视觉功能性的设计。第五,需要严格美术类非遗影像图文的审核过程,过滤、举报那些诋毁非遗文化的不良信息。第六,给APP原型定制符合非遗文化理念的视觉形象,以树立美术类非遗的品牌意识。传统美术类非遗APP设计既要传承非遗传统美学特点,又要迎合现代人的审美品位,这种新锐的影像创新总能给人带来丰富多彩的感知体验和精神愉悦。

四、广电数字化媒体点播系统中的非遗影像传承与创新

一直以来,电视媒体在四大传统媒体中最具活力。随着数字化新媒体技术的飞速进步,高清数字电视代替了模拟信号的传统电视,视频画质大幅提升,并具有电视回放、互动点播等拓展功能,在视觉维度和沉浸式体验方面也在不断挑战用户的视觉极限。近年来,虽然网络电视开始盛行,但由于其受带宽的限制,尤其在清晰度和画面流畅度方面还远不及数字电视,在未来短时间内超越数字电视的可能性尚较小。针对当地本土化非遗项目,可以选择各省广电数字化点播系统作为承载媒体。比如江苏传统美术类非遗影像的承载对象可以选择江苏广电数字化媒体点播系统,在高清、维度、交互方面实践突破创新。首先,应确立系统所传播非遗影像内容的高清地位。例如在苏州苏绣影像内容节目上,可以大胆运用4K超高清影像以及未来8K超高精细影像技术,表现苏绣针法的高清特写、传神的绣花等美术类非遗独有的技艺手法和细节美感。在影像维度體验方面可尝试使用VR影像技术,从多视角、多维度来学习苏绣技艺,提升用户跨时空、跨地域的沉浸式影像体验,以身临其境的姿态追寻古老非遗的影像轨迹。在交互应用方面,数字化媒体点播系统可以在非遗栏目中加入互动游戏环节,例如选择益智类、角色扮演类等游戏类型,开发非遗影像资源的互动游戏,以“寓教于乐,寓学于趣”的一体化方式展现非遗的智尚美学,使更多民众能够通过游戏互动逐渐认识非遗,喜欢非遗,学习非遗,传承非遗。

五、结语

顺应新媒体的发展,承载着非遗传统美术的影像历久弥新。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把非遗影像资源整合并探索新媒体传播途径与方法,使珍贵的非遗文化记忆传承于数字世界并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刘丹,杨会.影像为载体的非遗文化活态传承模式研究[J].电影文学,2019(03):31-33.

[2]薛可,龙靖宜.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传播的新挑战和新对策[J].文化遗产,2020(01):140-146.

作者简介:陈推,男,汉族,江苏无锡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与传统文化研究。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19年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社科类科研课题“江苏传统美术类‘非遗影像创新策略研究” 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K201905。

猜你喜欢

影像非遗新媒体
电影《逃离德黑兰》的现实主义影像剖析
融合与分离:作为一种再现的巫术、文字与影像世界的构成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