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编辑“互联网+”传播思维的建立
2020-09-02袁尚
袁尚
摘 要:“互联网+”时代,受众的阅读习惯正在发生变化,但纸质书刊仍然有广阔的市场和忠实的读者。如何树立“互联网+”的传播思维,发挥互联网的重要作用,是传统纸质书刊编辑所要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探讨了“互联网+”传播思维方式的重要性,分析了传统编辑在“互联网+”传播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最后从三个方面对传统编辑建立“互联网+”传播的思维提出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传播;传统编辑;传播思维;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11-00-02
“互联网+”时代快速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的自媒体人,除此之外,电商、AI人工智能也在互联网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新媒体这个词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改变着人们未来的生活方式。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编辑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崭新的机遇。同时媒体的多元化发展,也给编辑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很大挑战,尤其是对专业编辑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当前“人人都是传播者”的总体传播趋势下,编辑这一原本对专业性、政治性与科学性要求就很高的专业,迎来了新的传播挑战。编辑是出版事业的实施者和主要组织者,其综合能力直接影响着出版质量。而在新媒体时代,编辑除了传统的理论知识和编辑技能外,还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新媒体传播能力,以适应图书策划、营销、推介等方面的需要,加强与读者、市场之间的互动,更好地实现传播效果。
一、建立“互联网+”传播思维对编辑的重要性
日前,线上教学采用的APP就是阿里集团旗下的“钉钉”软件。很多学生为了表达假期还要在线上课、作业也突然增多的怨气,纷纷在应用商平台给钉钉打1分(评分标准为1~5分,1分为最低分),还美其名曰“五星好评分期付清”。在众多学生的“1分”攻势下,钉钉在应用商平台的分数一度降至1.5分,对钉钉的形象、营销产生重大影响。不仅如此,个别学生还在主流视频网站发表视频《你钉起来真好听》等,一时将钉钉推至风口浪尖。对此,钉钉公关团队认真研究了主要受众的话语体系、接受能力等,也在Bilibili视频网站发表了个性鲜明的视频,被网友戏称为“钉钉本钉,在线求饶”。其中“五星分期赔不起,求一次付清” “各位少侠饶命啊”等简单明了的表达方式迅速火遍全网,吸引不少网友发起援助性评分,将评分拉高至2.5分,堪称一次互联网危机公关的典范。
从传播主体的重要性来看,传统编辑是优质内容的收集、整理和传播者,也可以说是传播链条上的生产者。与只提供平台供网友自行传播使用的社交软件开发商相比,编辑这个群体显然更需要加强与受众之间的联系,更需要不断调整传播的思路和方法,从而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编辑作为公共传播的主体,比医生、软件开发商更需要建立“互联网+”传播思维,更需要与读者、与全社会密切沟通,利用自己特有阵地,将精准的信息和优质的内容传达给受众。
具体来说,建立“互联网+”传播思维对传统编辑主要起到以下两个方面的作用。
(一)便捷地采集信息,助力传统编辑进行选题策划
传统的图书选题策划过程是编辑围绕核心内容开展的信息采集、组合、论证等工作。以往,传统编辑的选题策划受到地域、专业等条件限制,选题较为集中,难以取得创新和突破。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编辑只要会用手机和电脑,就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或各大网络平台获取海量信息。传统编辑在策划选题阶段,可以借助网络检索来收集信息,可以通过网络数据(比如开卷公司的市场数据)来了解、分析、预判市场动态,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市场和读者需求,并根据网络的反馈进行反思、调整、创新,在系统全面的信息解构过程中获得思维提升和创新,提出新的优质选题,或深挖既有选题的新的价值。
(二)高效处理信息,实现作者、编辑、读者的良性互动
一是编辑通过图书内容信息及市场信息进行分析、对比,高效地处理信息,比如针对某一图书选题,可以对比市场同类图书开本大小、出版时间、图书定价、销售数量等相关情况,拟定自己的出版方案,做好整体规划。二是可以使高度的互动性成为可能。编辑可以通过QQ群、微信群、视频会议等社交媒介,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与作者、读者快捷、高效地互动,倾听和了解作者和读者的想法。一方面可以挖掘作者的创作潜力,为作者提供良好的写作意见和修改建议,作者也更容易了解读者的阅读偏好和“痛点”,创造出读者满意度高的优秀作品;另一方面读者可以参与创作、选题策划的过程,其对图书的热情也得到了调动。通过这种双向互动,既可以实现图书的宣传和作者的宣传,又能扩大出版社的品牌影响力,进而转化为购买力,增加选题策划和编辑出版过程的边际效应。
二、传统编辑在“互联网+”传播方面的优势和不足
传统编辑,指在图书、期刊等传统媒介从业的编辑。他们在“互联网+”传播方面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最突出的就是表达功底的扎实。幾乎所有的传统编辑都是擅长文字表达,其中也不乏口头表达能力突出者。一方面,这种优势使得他们在面对网络传播尤其是视频传播、微博交流时,对自己原意的表达得非常精准,不论是语意还是语气,都可以做到无差错、无误解、无歧义;另一方面,由于编辑长期从事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对信息来源的敏锐性和系统性把握也优于常人,使得他们可以在浩如烟海的网络资源中迅速锁定自己所关注的信息,并加以处理。另外,传统编辑都已建立起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对意识形态的把关、思想价值的评判、内容质量的把握等方面优于新兴媒体尤其是自媒体从业人员,可以在传播中起到价值领导、思想启迪的作用。
然而,传统编辑在“互联网+”传播方面的不足也很突出。最典型的就是思维惯性,即传统编辑往往没有建立起“互联网+”思维方式,不仅年长的编辑没有关注网络信息的习惯,就连较为年轻的编辑,在走上传统传播的工作岗位后,也会降低对互联网的关注。他们只有在需要查找某方面的具体内容时才求助于互联网,并不了解互联网的表达方式和逻辑,因而他们无法通过互联网和读者密切交流,了解市场和读者需求,更不可能通过抖音、短视频等方式开展营销。长此以往,传统编辑坚持“躲进小楼成一统”,就会陷入脱离受众、闭门造车的怪圈。在这一点上,自媒体行业与读者的密切交流及对资讯的迅速把握,值得传统编辑学习。
三、如何建立“互联网+”传播思维
(一)建立跨界思维
传统出版的选题策划关注的是图书本身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图书出版流程的策划也是从选题开始的。“互联网+”时代,图书作为一种传播渠道,其选题策划应从项目策划开始,一开始就走多渠道的传播路线,通过各类传播渠道,实现纸媒与新媒体的无缝对接,达到一体化的整合传播效果。编辑的关注点也应该从图书的内容中扩散开来,分析图书如何跨界延伸至产品、品牌,实现“线性编辑,立体发布”,全面提高产品价值。这样才能从互联网时代的转型升级思维模式、多元思维模式中受益。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编辑要走跨媒体发展之路,就必须从选题策划开始,对书刊内容进行立体化开发,从图书出版扩大到产品输出、品牌建设,从而实现扩大影响、扩大收益的目的。
(二)建立大数据思维
大数据正在改变着世界,也在改变着出版行业。对于出版从业人员特别是编辑来说,他们完全可以拥有海量数据供自己实现驱动运营的目的。比方说,在数字图书与纸质图书基本可以做到同步发行,甚至数字图书往往先行一步的情况下,编辑可以通过了解读者的在线时长、跳转频率等了解读者的喜好和需求。这种方式无疑比传统的依靠书店发行量或者问卷调查等手段更高效、更准确。对于编辑来说,掌握出版市场的核心数据,并且准确对其进行分析,便可以明确自己的定位,及时准确做出决策。
(三)建立大版权思维
前面说到,图书出版要走全媒体的道路,也就是说,出版物传播的渠道是多样的。编辑一定要把握内容资源。无论通过什么传播渠道,传播的核心内容是唯一的。只有保证这唯一内容在所有传播媒介的专用使用权,才能确保安全合法地对产品进行多元开发,从而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这要求编辑的版权意识不断提升,从签订版权保护合同开始,就对有衍生价值的内容资源进行全方位的约定。
四、结束语
虽然互联网时代对传统的纸质出版带来挑战,对传统编辑提出更高的要求,但也为传统编辑的转型发展带来机遇。如果传统编辑既能够满足人们对纸质书刊阅读体验的追求,又能够为读者提供高效即时的交流平台,那么,传统编辑必然可以在互联网时代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1]崔兰.训诂思维与编辑工作[J].現代出版,2014(6):51.
[2]李美丽.新媒体时代报纸编辑综合能力的提升[J].中国地市报人, 2015,10(9):86-87.
[3]卞朝晖.新媒体时代对出版编辑的素养要求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7,9(19):211-212.
[4]张黎斌.媒介融合环境下编辑能力提升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9, 3(17):155.133.
[5]高娴.新媒体时代下视觉传达设计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2012,3(20):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