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研究

2020-09-02丁盛周潇桐

山东青年 2020年7期
关键词:媒介素养教育影响因素大学生

丁盛 周潇桐

摘 要: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大学生逐渐成为网络媒体的主要使用者。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地位变得愈发重要。通过分析和归纳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特点和现状,有利于推动对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与诸多因素有关,把握好这些因素有利于更好地开展素养教育。

关键词:网络媒介素养;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影响因素

一、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现状分析

(一)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概念

国外对于网络媒介素养的研究起步较早。1992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对媒介素养下了如下定义:媒介素养是指在人们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1994年,美国学者麦克库劳最早正式提出了“网络媒介素养”的概念。他将这一概念界定为“了解网络信息的价值,并能利用检索工具在网络上获取特定信息并进行处理,以帮助个人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21世纪初以来,我国开始对网络媒介素养展开相关研究。方增泉等认为,网络媒介素养这一概念是源于“媒介素养”的,在互联网的出现前,网络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存在着从属关系,在互联网出现以后,网络媒介素养才逐步有了相对独立的概念。在此背景下,国内学者喻国明提出观点:网络素养应是一种基于媒介素养、数字素养、信息素养等,再叠加社会性、交互性、开放性等网络特质,最终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概念范畴。

结合业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媒介素养研究和认知行为理论,笔者将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界定为:具有信息意识的大学生网民(18-22岁),透过网络途径获得、分析和评论网络信息的素质。

(二)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现状

1、 新时代网络媒介环境复杂

网络是新媒体的一种,新媒体本身具有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交叉性强的特点,所以新媒体网络时代的媒介环境更显得错综复杂。泥沙俱下的信息流对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极其不利。由于大学生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尚处于发展阶段,面对各种复杂的互联网信息时辨别能力尚且不足,若大量不适宜的内容反复出现,不仅不利于大学生健康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而且容易诱发犯罪。

2、 大学生网络媒介接触时间长

为了了解大学生对于网络媒介的依赖性,問卷设置了“每天接触媒介时长”的问题来进行统计分析。从图1可以看出,近半成大学生接触媒介的时长超过了3小时,更有10.73%的大学生表示每天使用时长在7小时以上。可以分析出,大多数大学生认为网络在日常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

3、 网络媒介信息好坏参半

由于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环境鱼龙混杂,网络媒介中除了有一些正面健康的信息,还充斥着一些不健康的垃圾信息。网络信息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白色信息”、“灰色信息”和黑色信息。“白色信息”是已经被证实的或者有可靠依据来源的信息;“灰色信息”是目前缺乏相关依据,不能判断真伪的信息;“黑色信息”是已经被证实不可靠或者虚假的信息。“灰色信息”、“黑色信息”实际上在传统媒体中也存在,但在新媒体中显得尤为突出。从内容生产的方面看,与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相比,网络新媒体发布者往往缺乏专业训练,他们有可能缺乏专业素养,并且不受新闻传播伦理的约束。大学生发布、转发消息,既不会核实消息来源,也不像传统媒体一样注意遵循客观、公正和平衡等新闻准则,这就导致传播的信息泥沙俱下,大量真假难辨的小道消息不胫而走,加剧了网络信息真伪的不确定性。

(三)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调查结论

1、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平均得分较低

由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需要构建维度进行测量。前文提到,本研究将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界定为具有信息意识的大学生网民,经过网络获得、分析和评论网络信息的素质。所以本研究通过以下3个指标进行测量:获得网络信息的能力、分析网络信息的能力和评论网络信息的能力。经过对上述指标对应问题的结果求平均值,作为问卷调查对象的网络媒介素养的水平。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平均得分为3.519(五级量表制,满分5分),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下。3个指标“获得网络信息的能力”、“分析网络信息的能力”和“评论网络信息的能力”之间存在

显著差异。该差异具体表现为:大学生网民获得网络信息的能力和分析网络信息的能力较高,但评论网络信息的能力较差。(见表1)

2、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方式落后

包含网络素养的媒介素养教育在国外已经有九十多年的历史,中国与发达国家几十年的发展历史相比,研究起步较晚,同时缺乏足够的实践探索。总体而言,我国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形势仍旧比较单一死板,学生接受程度有限,方式比较落后。

为了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教育实践水平,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依据分析结果、结合现有实践经验,提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提高途径。

二、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影响因素

(一) 个人因素:知识结构、受教育水平、家庭影响

本研究将对查对象的网络媒介素养平均得分(以下称“素养得分”)代表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水平。笔者在知识结构、受教育水平、家庭影响方面进行α=0.05的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该分析假设上述因素与素养得分无关。分析结果见表2。

三组检验的P-value均小于α,说明在95%确信水平下可以拒绝原假设,即不同群组数据的均值有显著差异。基于此,本研究认为大学生的个人因素对其网络媒介素养具有影响。具体包括知识结构、受教育水平和家庭影响,其中知识结构全面的大学生在网络媒介素养上高于知识结构较全面和单一的大学生;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大学生在网络媒介素养上高于受教育水平一般和较低的大学生;有家庭引导的大学生在网络媒介素养上高于无家庭引导的大学生。

(二) 社会环境因素:社交范围、朋辈影响、学校教育

笔者在社交范围、朋辈影响、学校教育方面进行α=0.05的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该分析假设上述因素与素养得分无关。分析结果见表3。

其中社交范围和学校教育检验的P-value均小于α,说明在95%确信水平下可以拒绝原假设,即不同群组数据的均值有显著差异。朋辈影响的P-value大于α,说明在95%确信水平下可以接受原假设,所以朋辈影响不能看作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影响因素。

基于此,本研究认为大学生的个人因素对其网络媒介素养具有影响。具体包括社交范围和学校教育,其中社交范围较大的大学生在网络媒介素养上高于范围一般和较少的大学生;学校网络教育水平较高的大学生在网络媒介素养上高于水平一般和较低的大学生。

三、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提高途径

(一) 重视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教育

网络媒介素养是清新网络环境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如何培养出网络媒介素养能力水平较高的现代公民,成功应对信息时代的大潮,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大学生作为使用网络媒介的主力军和未来十几年社会的中流砥柱,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好坏对未来我国社会的发展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有必要重视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近年来,相关方面的各项政策、举措与实践探索呈现井喷式涌现,体现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越来越被重视。

(二) 建立科学、灵活的教育生态体系

(1)学校教育的科学引导

本研究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的网络教育水平对其网络媒介素养具有正向影响,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形成需要学校教育进行科学引导。

由于学校的课程内容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影响深入,所以学校要适当调整课程设置。一方面,可以将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融入传统课程之中,通过传统课程的多频次覆盖,实现教育目的。另一方面,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单独开设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课,通过专门的课程可以较为全面、系统地对大学生开展教育。学校还应注意教育课程的内容。根据本研究数据分析的结果:一方面,由于主动获取信息的大学生在网络媒介素养上显著高于被动接受信息的大学生,学校在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时,应着重培养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动性,让大学生形成分析、筛选信息的能力,成为信息的主人。另一方面,大学生对新闻时事的关注度对其网络媒介素养具有正向影响。学校在进行素养教育课程时,可在课堂中穿插讲解近期重大新闻时事。

(2)家庭教育的环境引导

大学生網络媒介素养的教育需要家庭环境的引导,家长的教育观念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导向。一仿,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面向家长开展专业培训,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在我国可利用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专业培训,使家长能对大学生的媒介使用进行指导,还可以通过开设专业网站或组织出版相关的书籍,供家长学习提高。其次,家长需要构建积极的网络环境,这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媒介素养。家长要在家庭中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家长在同孩子交流如何使用网络时,要扮演“意见领袖”的角色。最后,家长需要合理安排大学生使用网络的时间,不能过多或者过少。本研究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的日均网络使用时长对其网络媒介素养没有正向影响,其中日均网络使用时长适中(3h-5h)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水平较高,而使用时长较少或较多的大学生水平较低。

(3)社会教育的灵活引导

相比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具有很好的活性。加强社会教育,社会组织是不可或缺的力量之一。在学校教育力量有限的情况下,政府可以鼓励公益性的组织与社团,对大学生开展教育活动。比如社会组织可以在政府、教育部门的监督下编写并发行网络媒介素养读本、开展网络媒介素养公益讲座,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优势,打造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第二课堂”。活动应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参与性,以提升大学生的活动的接受度,在保持趣味的前提下融入教育内容,有利于提升教育效果。

(4)教育生态的建立

通过家庭教育的环境引导、学校教育的科学引导、社会教育的灵活引导,三个方面如果不能构成一个教育体系,建立教育生态,那么在这三个方面做出的努力都将白费。目前,我们在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空白,这要求政府部门牵头,教育部门带头开展,社会组织贡献积极力量,以形成一个自上而下,完善健全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生态。

(三) 净化网络

此外,净化网络环境也有助于减少大学生接触到不适宜信息的可能性,提高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

一方面,可以通过大众媒体的信息发布,让不适宜信息不成为主流。主流大众媒体具有受众广,传播渗透力强的特点,仍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大众媒体可以利用自身影响力,做网络信息的主流传播者,大众媒体对于重大社会事件的舆论引导,就是给大学生网络素养的表达作示范,也是大学生网络媒介教育最好的实践课堂,有利于大学生在实践中提升素养水平。

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管控和监督,提升总体网络信息质量。首先,国家层面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网络信息把关制度,提高发布不适宜网络信息的违法成本。其次,网络新媒体要恪守职业道德,遵守行业准则,新媒体发布者应自觉接受媒体专业教育,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最后,每个普通网民都应参与到净化网络的队伍中来,主动举报不良信息,不传播不适宜信息,共同为建设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出力。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2020年4月28日.

[2]C.R.McClure.Network Literacy:a role for libraries[J].Information Technologyand Libraies.1994,13(2).

[3]方增泉;祁雪晶;王佳鑫;朴玟帅.基于学校主体的中外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实践探索[J].青年探索.2019年(04):33-41.

[4]张冠华;孟恒芳.浅谈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J].信息记录材料.2018(08):196-197.

[5]曹静.“信息疫情”之下如何应对需提升公众媒介素养[N/OL].人民网.2020年2月28日.

基金资助:本文受2019年上海海关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资助。

(作者单位:上海海关学院 海关与公共管理学院,上海 201204)

猜你喜欢

媒介素养教育影响因素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建构刍议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