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中职校德育多元化评价目标研究

2020-09-02黄丽霞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2期
关键词:职校民族德育

黄丽霞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社会化对人才的要求在不断地变化和提高,可以用严苛来形容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中职学校处于高校与中小学教育的中间,是一个尴尬的位置,高校培养的是适用型人才,中小学培养的是理论基础知识过硬的人才,而中职学校培养的是既要有过硬的理论知识又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这就对中职学校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那就是中职学校不能只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而培养,也不能只为了理论基础而培养,必须“双管齐下”“两手都要过硬”才能让学生毕业后担当社会发展主力军的重任,所以中职德育工作既不能丢弃中学生德育的那一套,也不能只顾社会经济发展那一套,因此,在多年的工作中从民族中职校德育评价的目标出发,尝试将民族中职校学生的德育评价目标与企业和社会需求相结合,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进行培养,既要让学生能够满足中小学培养目标要求,也要满足企业和社会用人目标要求。

[关    键   词]  民族中职校;德育;企业评价目标;社会评价目标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獻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2-0068-02

中职德育评价是针对中职学校德育目标,运用可行的方法和技术,对中职校德育的过程及其效果进行考核和判断。而评价的目标主要是学生的基础知识与理论水平、基本技能与为人素养。按理说中职学校属于高中阶段教育,按此目标进行评价就可以了,但是中职学校又与高中学校有着本质的区别并有不同的培养任务,所以我们在德育评价目标上作出了更多的尝试,因为中职学生,尤其是我的学生,毕业后要进入企业、社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成员,而企业和社会的用人要求很严格,既要有过硬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要有相应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创新创造精神,还要有严于律已的自律作风和强大的执行力、同时还要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社会公德。所以在课题开始后,我们对企业及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独立的社会个人都进行了大量的走访和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希望从中找到企业、社会对用人的需求共性、要求标准以及需求意向等,从而更好地确定民族中职校的德育评价目标,以便由此确定对学生的培养方向和教育思路。

一、原有的评价目标不全面,标准过低

民族中职校大多处于边远山区是乡镇小地方,周围没有大的商业区域,也没有大的企业,学校的办学主要以解决学生上高中难的问题为目标,所以很多民族中职学校将学校办成高中的模式,因此在德育评价上也是按照中小学的德育评价方式进行,在德育评价目标上都是套用中小学的标准,侧重于知识的学习和基本行为素养的养成,忽略了企业对工人的基本要求和能力需求、忽略了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考核标准和能力需求、也忽略了对学生进行企业人、社会人的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品质的培养,相对中职学生来说这样的评价目标是不合理的、是偏低的。

二、民族中职校德育多元化评价目标的具体内容

(一)作为高中阶段学校应有的基本德育评价目标

那就是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能体现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时代性与继承性、基础性与有序性、现实性与超越性、统一性与差异性等特点。就是要将学生培养成具有现代文明素养的中国人,具有爱国上进、尊师敬长、知礼仪、懂廉耻、勤劳朴实的正直人,知法守法、遵纪守规的规矩人。基本的目标考核要求,将为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学生个人的思想品质培养奠定基础。

(二)作为企业员工的德育评价目标

我们知道,企业是营利性团体,是经商性质的团体,但作为一个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企业对员工的德育考核目标也是很严格的,所以作为民族中职学校,大部分学生毕业去向还以企业就业为主,那么对学生的德育评价就应该以企业的规范要求为目标,进行培养和考核,要求学生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技能,还要有较强的创新研发能力和基本的企业责任感,为此,作为中职学校,在德育工作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认知并适应企业的生产、生活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及行为规范,否则就不能符合企业的需求,无法适应企业的工作及生活状态,将这样的学生送出学校,就算毕业后能够就业也会很快被淘汰,没有发展后劲,无法得到企业的认可。

(三)作为社会自然人的德育评价目标

虽然中等职业教育经过职业教育攻坚及职教深化改革,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开始重视升学教育,但是对民族中职学校来说,就业、进入社会创业依然是办学的主要方向,所以民族中职学校的学生能适应社会的用人标准,是民族中职学校德育评价的一个重要目标。如是否具有合格的社会公共行为规范,是否具有合格的社会公德心,是否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是否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和国家自豪感等。在民族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必须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培养,并按一定的标准进行考核和评价。

三、民族中职校德育多元化评价目标实现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的策略

尽管我们为了实现民族中职学校的德育评价目标而构建了相应的评价体系,但在实践过程中还会遇到一些问题和阻力,经过进一步的分析和调整,认为目前我们所的评价体系和评价目标是可以实现的,是符合民族中职学校学生德育评价要求的。

(一)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问题:德育内容的滞后和德育方式的简单化可能导致评价目标难以实现

主要体现在班主任的工作思路和认识上,由于民族中职校的老师大多不是专业的职业教育教师,而是从基础教育学校抽调过来的,他们的工作思路和方式都还在延续着普通教育的那一套,所以从德育的内容上讲可能还滞后于职业教育的目标要求、从工作方式上讲,也滞后于中职教育的目标要求。比如好多民族中职校的班主任所理解的工作就是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校纪校规教育,整个德育工作没有创新、没有职教特色,不能贴近学生、贴近职业需要、贴近社会认可,有的教师只是教条地按照书本内容进行宣教,内容空洞枯燥,没有中职德育的职业特色,与中职教育实际脱节严重,无法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对人素质的要求,学生本身也对这样的内容不感兴趣,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认为这些内容不是自己所需要的,没法认真去听、去学,所以这样的德育只能适得其反,使学生最终无法适应企业和社会的激烈竞争而被淘汰,德育评价目标也就未能如期实现。

2.学生的问题:学生自身素质的不足可能导致评价目标难以实现

由于民族中职学校的学生中边远山区的贫困学生较多,他们对外面的世界了解有限,所以对德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在对其进行德育教育过程中会有很多学生不配合、不参与,有的甚至油盐不进。这些中职学生对德育的认识有双重价值体系及双重评价标准,他们一方面对他人的自私自利表示不满和愤慨,另一方面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又过分注重自我,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只想要求别人而不严格要求自己。另外,中职生的德育认知与实践不统一,他们通过学习,知道相应的规范及行为要求,但在现实中却不能变为实实在在的道德行为。

3.社会的问题:社会的负面因素影响可能导致评价目标难以实现

因为中职学生是要走向社会、面向企业的,所以有必要对中职学生进行相应的引导和教育,尤其是民族中职校的学生,更应该让他们接触和了解企业与社会生活,但是当今社会的很多负面因素对中职生的德育教育有着很大的不利影响。如不良的网络信息和影视节目及极端化、物质化、金钱化的社会风气等,会让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发生扭曲,是非善恶评价标准混乱,法治观念淡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等缺失或错位,导致德育评价目标无法实现。

(二)应对的策略

1.加强师资培训、改进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方式

为了实现德育评价目标,首先,要对师资进行培训与提升,从德育的源头进行相应的充实,只有教师有了正确的德育观念和水平,才能对学生的德育工作有促进和提升。其次,要改进德育的内容,中职学生一般都是普通高中淘汰下来的初中毕业生,大部分都有学习能力差、厌学情绪突出、行为习惯差、生活能力不足等各种问题。因此,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就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内容,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及法治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受挫能力,提升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预防心理问题的加剧和心理疾病的发生,只有培养出健康的学生才有可能实现德育评价的目标。再次,要创新德育教育的方式,将枯燥无味的思想政治课堂改成灵活多变、具有个性特色的德育活动,如集体谈心、专题讲座、典型报告会、团队活动、观看纪录片、观看宣传片、案例探讨、主题社会实践等;也可以通过举办各种技能比赛、文化艺术比赛、体育竞赛等,使学生通过展示自我来提高自己在周围人群中的认可度,通过这种认可来激励学生自我提升和上进,从而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道德观、忧患意识与拼搏精神,同时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只有采取合理的德育方式才能获得学生的配合与参与,才能实现德育评价的目标。

2.制订合理的德育工作目標计划,让学生渐进式地提升自身素养

要想实现德育评价目标,就必须制订合理的德育工作目标计划,也就根据评价目标制订阶段性的德育教学内容及完成效果评价标准。比如我们在实践中要求,一年级必须开设《哲学与人生》,完成作为高阶段学生应有的基本德育内容和评价标准;第三学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完成自我的职业规划与认知的理论学习;第四学期开设《职业道德与法律》,完成学生向企业员工转变的评价标;第五学期开设《经济政治与社会》,完成中职学生向社会自然人转变的评价标准。此外还制订了每学期的主题班会德育课计划和文化、体育、艺术、专业技能竞赛活动计划,通过不同时期、不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和感悟德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激发学生自我道德的提升与进步,从而实现德育评价的目标。

3.加强家校联系、树立社会教育观念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所以我们一直重视学校与家庭的配合教育,通过建立家长QQ群、微信群、电话联系与家访等活动,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中职学生进行共同的教育与引导,因为家长即是社会自然人,也有可能是企业员工或是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和了解调整德育内容和方式,不断改进和增补相关活动内容与形式,对学生进行更好、更有效的德育教育,从而实现德育评价的目标。

经过几年的实践应用,我们的研究在本校有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的德育成绩有了很大提高,德育品质得到了家长和社会良好的评价与认可,在学生顶风实习过程中也得到了企业的认可与好评。

参考文献:

[1]李建成.中小学德育创新的思考[J].淮安教育研究,2003(6).

[2]毛永幸,龚星鹏,官辛华.小事例大智慧[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4.

[3]杜敏.我国德育评价研究与探索的历史与现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3).

[4]周琳.中外德育评估体系比较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8(14).

[5]刘铁芳.现代德育的困境与德育向生活的回归[J].上海教育科研,2007(7).

编辑 郑晓燕

本文系课题“构建民族中职校德育多元化评价体系的研究”(课题编号:GXZZJG2016A007)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职校民族德育
MINORITY REPORT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在职校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职业学校名师的界定
让职校师生的心更敞亮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百年职校与支教项目“美丽中国”共探教育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