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中国精神”教育的德育实施策略及途径研究

2020-09-02刘崇健王慧珍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2期
关键词:中国精神技工爱国主义

刘崇健 王慧珍

[摘           要]  德育教学是技工院校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和方法。高质量的德育工作是素质教育所提倡的。高质量的德育工作对学生、老师和学校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在技工院校中开展德育工作有重大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首次提出“中国精神”,后中国精神教育被纳入中职学校德育内容中。基于“中国精神”教育的德育工作的实施,能够增强技工院校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目前,技工院校基于“中国精神”教育的德育实施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探讨基于“中国精神”教育的德育实施策略及途径研究。

[关    键   词]  中国精神;技工院校;德育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2-0066-02

一、前言

德育是学校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培养有极大的影响。良好的德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和文化水平,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国精神”是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2015年,“中国精神”被纳入《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自此,技工院校开始开展基于“中国精神”教育的德育工作。基于“中国精神”教育的德育工作,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时代自豪感;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自身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发展。将“中国精神”融入技工院校德育中,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爱国主义,提升思想道德修养。

二、“中国精神”的概念

“中国精神”,具体指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是经过长期历史的演化、积淀形成的民族文化、意识及民族价值等特质,是民族得以共同生存、共同发展的灵魂。我国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时代精神是指在一个时代独有的意识体现,是一种普遍的、大众共有的精神意识,必须是积极的、对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的意识形态,才能称之为时代精神。我国目前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显示。每个国人都应该学习、增强“中国精神”,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学校教育中,更应该融入“中国精神”理论,弘扬“中国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心和民族责任感。

三、技工院校德育工作现状

(一)轻视德育

素质教育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其中,德育是核心。但目前,很多学校和学生过于重视技能培养和考试成绩,而不把德育作为学习内容。学生缺乏主动接受德育的意识,甚至有些学生因为一些原因,对德育课有抵触心理。家长重视智育而轻德育,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不注重孩子的道德培养。从学校、学生、家长三方面来看,目前的德育工作存在被轻视的现象。

(二)课程内容空泛

从德育课所教授的内容来看,目前许多技工院校德育课程内容较浅显,大部分为基础性的理论知识。技工院校的德育课授课内容较为空泛。同时,技工院校的德育课教学方式还很传统,教学理念落后。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往往只停留于书面知识的讲解,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部分学校尚未将“中国精神”很好地带入德育课堂,仍然学习旧有的德育理论,不利于技工院校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不符合社会和时代的要求。

(三)德育方法落后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我国技工院校的德育工作有一定的成效,德育方法有一定的创新和突破,但整体来看,技工院校的德育方法陈旧、德育理念落后。教师的教学模式相对跟不上时代,教学方法单一。很多学校的德育工作处于封闭状态,强硬地要求学生遵守规章制度,没有人性化的教育态度和方式。不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只进行单方面的知识灌输。落后的教育方法,不适合学生的学习、发展特点,会降低学生对德育课程的兴趣,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德育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基于“中国精神”教育的德育工作的作用

(一)增强技工院校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大国,地大物博,文化丰富,遗迹众多。经过五千年岁月的洗礼,优秀的文化和精神流传至今,为人推崇。而中国精神,是这些无数智慧凝结的核心。将“中国精神”融入技工院校德育工作中,能够激发学校学生对国家文化的热爱和探究,有利于培育学生的爱国精神,使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祖国、自己祖国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二)提高技工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基于“中国精神”教育的德育的實施,能够使学生接受到品德教育,学会为人处世的道德理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中国精神”能够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品德素质。德育能够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学生会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增强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全面发展,最终成为拥有高素质和良好修养的人。

(三)增强青年学生的使命感

“中国精神”是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和先人智慧的结晶,也是符合时代的新精神。将“中国精神”融入技工院校的德育中,即在德育里面加入了更多的中国文化与精神内容,有利于培养青年学生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精神的使命感,符合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要求。

五、基于“中国精神”教育的德育实施策略及途径

(一)重视德育工作

学校、学生和家长都应重视德育。学校落实基于“中国精神”教育的德育课程的开展和科学实施。教师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科学的教育方法,实施基于“中国精神”教育的德育课程的教授。课程内容不应是空洞冷硬的浅显理论,而应该是丰富有意义的。教师授课方式不应是照本宣科、单向灌输,应该是生动形象、充满活力的。教师要在合理的教学目标、科学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遵循教育的规律,根据学生特点进行知识的讲解与理论实践。深入浅出、有条不紊,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听课,达到良好效果。学校要营造德育氛围,重视德育,宣传德育理念,提高学生和家长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能够提高其学习德育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德育的开展和取得良好效果。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现在,许多技工院校的德育课程依然是传统的授课方法,是单向的知识灌输。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论知识,不能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主观意识的能动性。让学生“爱上”学习,“爱上”德育课。随着“中国精神”内容融入德育课程体系中,教师更应该改变教学方式,探究基于“中国精神”教育的德育课程教学方法。将“中国精神”教育与旧有的德育完美地融合,改进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使学生真正学习到“中国精神”的内涵。教师可以增加课程的实践内容,利用先进的教学工具辅助教学,增强与学生的沟通互动。教学不应局限于课本,教师要增加课外拓展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激发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师提高专业素养

教师应加强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首先,教师应加强对“中国精神”的学习和理解,只有教师完全掌握了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教授学生。其次,教师应不断学习德育的内容。教育知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不断学习新知识,拓展其他领域知识,跟随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一同进步。一位拥有高素养、新教育理念的教师,才能教育出优秀的学生。因此,教师应该提高专业素养,加强理论方面的学习,探究“中国精神”教育与德育工作的融合,推动基于“中国精神”教育的德育工作的实施。

(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学校应积极开展各项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并鼓励学生踊跃参加。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如爱国征文比赛、演讲比赛、微电影拍摄等,学生通过参赛,在活动准备过程中,会了解到更多关于国家、关于民族的伟大精神,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爱国感。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有利于在全校营造爱国氛围,传播德育文化。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加深学生对祖国的感情,另一方面,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品德素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是培养基于“中国精神”教育的德育的重要途径。

(五)通过艺术教育进行德育

艺术教育是一种辅助培养学生德育的重要途径。通过美术教育、音乐教育等,可以提高学生的德育。学校和教师可以将中国传统的美术、音乐、舞蹈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陶冶情操、领略中华优秀文化,提高德育艺术。

六、结语

基于“中国精神”教育的德育工作的实施,能够提高技工院校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研究了目前技工院校在实施基于“中国精神”教育的德育工作现状,提出了一些问题,分析了基于“中国精神”教育的德育工作的作用。最后,提出重视德育工作、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教师提高专业素养、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通过艺术教育进行德育等基于“中国精神”教育的德育实施策略及途径。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对技工院校德育工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伍应洪.论中国精神对当代大学生德育的意义[J].魅力中国,2017(23):37-38.

[2]邓婵娟.职业院校“工匠精神”的德育功能开发与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9(8):146,156.

[3]冷杰.工匠精神在德育课程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高新区,2018(16):97.

[4]王兴武.以匠心,育匠人:工匠精神引领中职德育[J].速读(中旬),2018(3):276.

[5]吴静妮.从陶行知的思想精神看中国当下“精致的利己主义者”[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2):140.

[6]梁辉良.新时代“工匠精神”培育与职业院校德育融合路径研究[J].创新創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3):97-98.

编辑 郑晓燕

本文系2019年度湖南省技工教育教学研究重点课题“基于‘中国精神教育的德育实施策略及途径研究”(课题编号:JYKT 20191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崇健(1975—),男,汉族,湖南溆浦人,学士学位,高级讲师,就职于湖南省怀化工业高级技工学校,研究方向: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学校德育工作。

王慧珍(1981—),女,汉族,山西阳城人,硕士研究生,高级政工师,就职于湖南省怀化工业高级技工学校,研究方向: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中国精神技工爱国主义
从技工到英雄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浅析弘扬中国精神与激发改革创新实践活力
“感动中国”视域下少数民族模范人物的中国精神特质评析
“中国精神”研究综述
技工与专家
浅谈技工院校UG/NX4.0教学
以牙还牙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