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能人才基地建设与校企融合的相互促进
2020-09-02张金艳李晓霞王冠雄
张金艳 李晓霞 王冠雄
[摘 要] 经过校企融合进行的“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与“深化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企业培训的主体作用,并将企业人才需求传导到学院,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学院与企业互相支持、互相推动,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关 键 词] 高技能人才基地建设;校企融合;企业培训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2-0028-02
首钢技师学院焊接专业在“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基础上,又经过为期两年的《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深化建设》,在专业内涵和培训品牌上均获得大幅度提升,进一步满足企业需求,通过开发“互联网+培训”模式,充分利用数字化学习包资源和信息化平台,构建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校企“双导师制”等培训模式,运行效果明显。
一、校企深度融合,新型学徒培养成绩斐然
学术界将校企合作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浅层次合作;二是中层次合作;三是深层次合作[1]。首钢技师学院为达到其中的深层次合作,积极与多家企业合作,开展新型学徒制试点,以有效整合企业和学校的教育资源为目标,通过深化企业学校双制、工学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手段,为企业培养一批“适应岗位需要,胜任岗位工作,职业素养较高,理论知识充足,操作技术过硬,职业资格达标”的焊接技能人才。
(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手段的培养方案
通过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校方和企业方共同对教学行为进行指导与规范。学校方面,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教学与培养方案的开发与落实,培养学员的各方面能力,尤其强调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要求学员能够在了解岗位的基础上掌握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在课程设置上,划分出三个教学单元:专业素质、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从企业的具体设备和技术要求入手,结合学员的工作岗位,参考焊工职业技能鉴定标准,通过学分制课程将工学结合为一体。在教学内容上,注重体现焊接专业的新技术与焊接学科的未来发展,坚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教学理念,从企业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入手,让课堂贴近现场实际。
在素质培养上,从学员角度考虑自身特点,从企业角度考虑人才需求,以提高实用性技能为主,提高学徒职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为辅,通过实践教学帮助学员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并实现素质的提升。
(二)企校双制、工学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为了缓解工學矛盾,降低异地培训成本,提高教学质量,由此采用由企业导师与学校教师组成的“双师”团队开展教学活动,坚持“开放、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原则,根据实际情况,学校积极提供能让学员自学的网络课程,并且通过连线辅导、答疑,乃至集中面授的方式落实学生的学习成果。
在网络自学方面,通过对网课的重播,保证学员上课出勤率。在辅导答疑阶段,在网上释疑的基础上补充学校指导教师进公司、进厂的面对面模式,解决学员实地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企业导师积极沟通。而为解决网络教学在师生间产生距离感,使讲解更透彻,互动更充分,气氛更融洽,避免影响实际的教学效果,适时组织集中面授,送教到厂。
(三)发挥信息化平台优势,校企融合创造丰富多选的学习环境
在数字化教学板块中,学校在提供丰沛信息资源的基础上,还积极开展网络教学。在焊接专业数字化学习包资源的基础上,由教师进行网络课程的录制,并上传至校园远程多媒体平台“首钢职工在线学习网”上,方便学员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与此同时,学校老师积极与学生开展互动,进行教学、辅导、答疑、布置作业等更进一步的课后补充工作,进而达到不止让学生能够远程学习,还能够学得清楚、学得明白的目的。
与此同时,项目组致力于开发新型学徒教学内容的焊接专业课程标准及形成性作业,共编写完成8门职业素养课程,中、高级工各1门基础课、4门一体化课程的《课程学习指导与形成性考核》发到学员手中,学校连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学员按要求多渠道进行课程学习,完成各门课程作业。
新型学徒制突破老旧的“学校教书、企业训练”的分工模式,寓教于实际工作当中,将学员的实际工作岗位与学校的培训内容结合在一起,根据职业标准,融合理论实践。在学校时,教学内容尊重企业需求、考虑学员特点,使学员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岗位、积累经验、提高素质。而在企业时,又综合企业与学员的需要,采用网络教学新模式,补充学校教师跟进式面授,为工作中的学员创造更多样的学习条件,在实际操作中提升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两相结合,展示新型学徒制的优势。
二、学校企业深度合作开展焊工高技能人才培训
(一)开发焊接加工专业《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及《一体化课程规范》
受人力资源及社会保障局委托,首钢技师学院焊接专业作为牵头单位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多所院校根据企业生产实际进行具体规划和定位,进行“典型工作任务”“代表性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要求”的提炼,在全国范围内多所学校与多家企业高度合作完成焊接加工专业《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一体化课程规范》的开发编写并出版发行。
企业专家除参加专业建设的各类评审会,接受在专业建设中的业务咨询,提供可行性意见和建议。学校还充分发挥专家自身工作层次和工作性质的优势,使其对多个项目的建设起到引领作用。
(二)信息化平台为载体,进一步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数字化课程资料
在前期《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原有课程学习包的基础上深化调整,编写出版教材,以焊接加工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信息化平台为载体,开发完善焊接加工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数字化教学资源,录制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等课程学习包,拍摄制作微课程等数字化教学内容近百个,编制出版焊接专业社会职业数字化课程教材,根据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要求,基于高级工的职业等级进行焊工技能鉴定实操考评视频拍摄工作。
进一步关注闯关式学习、学习进度管理、视频插入试题、题库,使数字化教学课程资源的建设更加深入。在技师与高级技师研修培训过程中,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及网络平台的应用,聘请各行业企业焊接专家进行课堂教学,同时利用“在线学习网”对全部课程进行全程实况直播,充分利用有效资源进行焊接专业培训。
(三)依托优质合作企业的专家人才资源,进行师资建设的同时为企业提供攻关、传艺、研发、创新服务
在企业实践教学过程中,结合“高技能人才基地深化建设”“焊工专业一体化国标及课规”的制定、“新型学徒”“学制技师”等进一步开发教学课程,修改学习包,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修正,尽可能使学员在学习阶段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
充分发挥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示范和引领作用,形成一支传承绝技、创新技术的技能人才师资团队。建立焊工技能人才网站,搭建焊工高技能人才交流平台,以工匠精神培养焊接专业技能人才。
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用技能竞赛平台促进企业职工技能水平的提升,参加国内多项赛事的执裁工作、培训指导焊工选手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开展技术推广,促进焊工高技能人才成长。
三、通过校企合作平台提升焊接专业的培训能力,积极参与世界技能大赛
(一)用世赛观念指导校企合作,共建世赛实训基地
参照世界技能大赛的硬件要求和服务标准对实训场地规划建设,形成世赛训练基地,建设先进的实训环境,建成具有焊接模拟训练区、智能一体化录播教室、切割实训区等辅助功能区的服务地方与企业的训练基地,引入先进焊接设备,建设“互联网+时代智能”实训一体化实训环境,成为与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度契合的、在全国或地方高职院校同类专业建设中具有创新示范和技术引领作用的现代焊接智能实训基地。
新建设的世界技能竞赛集训场地包括一个焊接训练场地和一间质量检验室。焊机采用能满足世界技能大赛的设备,选择入选过世界技能大赛考试的设备品牌。每个工位同时满足手弧焊、TIG、MIG/MAG焊,可满足多种材料的焊接,符合焊接世界技能大赛考试项目要求。
(二)積极组织参与世赛等多项焊接赛事,将世赛中获得的经验融入高技能人才培养中
在研读世赛标准体系、训练体系的过程中,首钢技师学院积极参与经验的学习与积累,首次进行“2018中国国际焊接竞赛”国际赛事的承办。在这次竞赛的准备、进行以及总结中,学校展现了强有力的组织作用,通过搭建国际化的交流平台,积极对接世界大赛的正规标准,以达成提高焊接专业师资力量、学员水平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培养更加多元、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2018中国国际焊接竞赛”于2018年7月召开,首次按照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的四个模块设定展开比赛,除组织开、闭幕式和正式比赛以外,学院还组织了展示交流等活动,成功为2019年俄罗斯喀山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备赛机会。在赛事当中,六国选手同台竞技,展示技艺,增进友谊。这既是一场竞技赛,也是一次沟通交流的盛会,通过此次赛会活动,推动参赛各国青年选手技能水平的提升,提升参赛各国选手备战第45届世界技能的竞赛水平。
(三)发扬工匠精神创新技能竞赛培训工作,培养竞赛选手获得优异成绩
王文华国家级大师工作室与企业合作组织及参与各级各类焊接技能竞赛培训工作,培训的焊工大赛选手取得多项优异成绩,用实际行动对技艺进行传承。多名学员分别获“全国技术能手”“北京市技术能手”“航天技术能手”“岗位能手”等称号,“首钢杯”技能大赛前两名,并多次获得团体一等奖。
有了校企合作,焊接专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与深化建设目标得以达成;同时高技能基地的建设与深化建设又进一步促进了校企更好地融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2]。例如校企新型学徒培训,培养对象为企业的签约职工,培养的是企业自己的人,培养出来自己用,企业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企业的培训主体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将企业人才需求传导到学院,促进学院加快推进专业建设,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深入研究职业教育在企业实施中的内涵特征、运行机制、培养模式、管理体制和条件保障等规律,探索出具有特色的学校企业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路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徐科军,黄志云.校企合作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4(7):54-57.
[2]杨敬杰.校企联合办学的理论与实践[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10-12.
编辑 赵瑞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