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探究
2020-09-02郝新莲
[摘 要] 先论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重要作用,然后分析该专业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最后通过调整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增加应用类技术内容的学习、丰富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加强信息技术实践训练与其他学科的紧密融合,突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核心素养,从而实现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关 键 词] 学前教育专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2-0196-02
学前教育是孩童个人发展的基础,是终身学习的起点。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实现“幼有所育”,而加强幼儿教师队伍的培养,提高幼儿教师的素质是办好学前教育的前提。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的爆发式增长,对我们的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培养高水平、高能力的幼儿教师成为我国幼教行业的首要发展任务。
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学前教育是学生接受教育的第一步,是奠定学校教育与人生价值观的重要基础教育。因此,学前教育教师应着眼于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与社会适应力。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具备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与较强的社会适应性,才能为幼儿树立榜样作用,让幼儿在学习与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好受教育准备。信息技术具有时效性、画面性以及系统性等技术优势,教师利用现代化教育信息手段,能够开发、拓展、创新教学资源,为幼儿提供更丰富的教学内容,让幼儿成为更具新时代特色的优秀儿童。因此,身为幼儿教师的储备力量,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十分重要。信息技术的学习不仅会让学生掌握较强的信息收集能力与自主探究学习能力,而且具备夯实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能够将工作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顺利转化为信息化问题进行解决,顺利从网络获得丰富的幼儿教学资源,为学前教育工作开拓更广阔的发展沃土。幼儿年龄较小,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限,影像教学更适宜幼儿的生长发育。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会让学前教育学生掌握富媒体教学技术,为幼儿教育增添灵活性,激发幼儿的创造性发展思维,让幼儿的思维品质得到创新性发展。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
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适应终身成长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所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应拥有的核心素养为:学会运用信息技术相关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方法,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获取信息资源,并能够将数据信息进行整合加工,并将原始信息转换为创新型信息资料,为学前教育做好充足准备的信息素養。因此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可以分为以下几点:第一,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能够加强对信息时代的认识,明确教育对信息的需求,以及作为储备教师的信息要求,找出利于幼儿理解、学习、实践的教学方法。第二,学生掌握高水平的信息技术,能联系幼儿生活环境,为幼儿量身打造教学计划,成功解决幼儿教育难题,提升学前教育水平。第三,学生透彻领悟信息内涵,能够通过技术能力管控信息收集、传递、储存等信息利用过程,让信息技术为教学工作服务。第四,学生能够利用网络媒介整理教学资源,整合出更多教育型资源,为幼儿制作更精彩的教学内容,提升幼儿实践能力,贯彻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三、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措施
(一)调整信息技术课程内容
课改新理念对学生素质能力要求逐渐增高,致力于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充分结合的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工作应从实际出发,将学生就业趋向作为教育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胜任学前教育工作。
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传授信息技术知识时,应牢牢把握“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方针。课程教学内容经过精心调整重组,安排能够挖掘学生学习潜能的内容,让学生得到全面个性化发展。例如:PowerPoint是教育教学工作中广泛应用的多媒体资源类型,也是我们每个教师必备的技能,在给学生讲这部分内容时,不应该只讲纯技术方面的内容,而应该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视觉化思维”,结合学科知识针对PPT进行“视觉化设计”,让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设计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与提高,同时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与基本操作,领会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精髓。
(二)增添应用类技术内容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对未来教师的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平台资源及软件资源层出不穷,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能够快速对新出现的APP教学软件及平台有好奇意识与试用意识,辅助自己的教学与成长。例如:我们要处理视频可以选择目前较为流行的快剪辑、爱剪辑、剪映等,这些软件下载安装都非常方便,而且功能强大,操作简便易上手,我们为什么还要选择安装困难、操作复杂的Premiere呢?所以一定要紧跟技术的发展,在给学生的信息技术内容安排中,多增添应用类技术内容的安排,以适应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探究与合作学习方式与方法。
具体实施措施为:我们可以将信息技术基础理论知识讲解工作放在教学任务中,让学生对信息技术有一定认知与了解。完成理论教学知识讲授后,该专业教师应将学生信息技术锻炼课程衔接起来,让学生学会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完成学前教师核心素养培养工作[1]。例如,我们把计算机公共基础放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前面进行信息技术基础的夯实,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学习放在学生具备一定的教育学理论与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后,通过系统性学习,将文本、图形、音频、视频及动画制作等教学知识融会贯通,具备一定的教学设计能力,具备独立完成教学课件的制作能力及一定的教学资源的开发能力。在课余时间,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进行学习与讨论,拓展学习空间,弥补课堂学习的局限性,提升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例如,微信、微博、论坛以及咨询等信息技术平台发展非常迅猛,教师可以推荐学生进行网络交流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使用深刻领悟,能够巧妙运用科技手段独立完成教学课件设计任务,增长教学技能。
(三)丰富信息技术课程形式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是幼儿教育的接班人,应具备自身独特的教学方式方法。因此我们应丰富信息技术课程方式,让学生得到个性化成长,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成为独一无二的教育型人才。要想提升学生个性化发展水平,必须了解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找准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对学生的特长进行着重培养,帮助学生建立独特意义性教学风格,具备幼儿教育本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仅是学生,还是未来幼儿教师队伍的新生力量。教师在丰富信息技术课程工作探索时,可以将学生放在平等的交流位置,让学生能够提前接受教师理念熏陶,学会站在教师位置思考问题,拥有主动学习的学生观以及主导教学的教师观,完美转化学生与教师角色,达成核心素养的培养目的。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程研讨活动,让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供积极建议,进而改善教学,教师通过与学生探讨分析,让学生凭借自身喜好选择相应的网络平台进行学习,在设计、视音频编辑及动画制作、资源开发等方面快速成长,帮助学生成长为拥有信息技术特长的创新型储备教师。另外,创建信息化教学环境,所谓信息化教学环境是指能够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教与学要求的教学环境[2]。可以利用学校校园网平台为学生创建信息技术学习机会,让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得到不断提升,满足创新实用型人才培养工作要求,切实贯彻核心素养培养理念。
(四)加强信息技术实践训练
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离不开学生实践锻炼。因此,教师教学时要对學生实践锻炼加强重视。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相互独立、联通的教学内容,教师在锻炼学生实践能力时应注重理论知识的渗透与融合,一方面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训练,让学生能够从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提升素养等阶段性学习中享受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系统性培养体验。另一方面教师可利用课前预习、课后拓展等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理论及实践能力培养工作,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在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加强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发展信息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让学生通过“理实一体化”的系统学习,强化信息技术课程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丰富信息技术教学的方式、内容,加强信息技术实践锻炼等措施提升学前教育学生的信息素养及核心素养,为将来走向幼教工作岗位提前做好能力储备和认知上的提升,更好地胜任信息时代的教师岗位。
参考文献:
[1]董欢.义务教育学生核心素养评价:价值、理念与实践[J].教育探索,2016(9):31.
[2]何克抗.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J].教育研究,2017(10):89.
编辑 尹 军
作者简介:郝新莲,女,汉族,山西运城盐湖区人,本科学历,讲师。1997年计算机教育专业毕业,至今在山西运城幼儿师范学校任计算机教师,主要讲授计算机公共基础与现代教育技术,二十余年的一线工作经历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主要研究方向: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混合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