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礼仪课程思政改革的策略

2020-09-02吴蕴慧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2期
关键词:礼仪思政职业

[摘           要]  礼仪课程思政改革不仅是礼仪课程提升内涵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要求。课程思政改革对教学内容、授课教师、教学模式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礼仪课程思政改革要关注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学生个人形象的塑造、学生为人处世的修养以及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在教学改革中,礼仪课程思政改革应追根溯源、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思政元素,与时俱进、挖掘时代背景下的思政元素,知行合一,挖掘社会生活中的思政元素。

[关    键   词]  礼仪课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2-0168-02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明确了“各类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各地高校纷纷结合自身实际落实中央要求,开始了课程思政的改革探索和研究。如何在课程教学的各方面、各环节有效融入思政育人元素、如何将专业知识传授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成为高校课程改革的宗旨和目标。

高校礼仪课程是礼仪教育的主要阵地,是培养学生礼仪素养的重要途径。礼仪课程思政改革不仅是礼仪课程提升内涵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要求。

一、课程思政改革对礼仪课程的要求

礼仪是一门综合性的行为科学,是人类为维护有序的社会秩序、稳定的社会环境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对社会共同体提出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要求,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以风俗、习惯等方式固定下来的一种约定俗成的共性契约。礼仪是习惯、风俗、禁忌等的综合体现,与特定社会制度、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水平密切相关。因此,礼仪教育和礼仪课程本身就蕴含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进行课程思政改革顺理成章。

(一)礼仪课程思政对教学内容的要求

礼仪的核心是尊重。礼仪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定位于内外兼修,让学生通过得体的外在形式表达尊重的内在情感。礼仪课程的教学内容不能只停留在教会学生外在形象的塑造和具体礼节仪式的模仿,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领悟到得体、规范背后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价值内涵和情感内涵。长期以来,高校学生礼仪规范的养成具有知易行难的特点,难以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和素养,这与礼仪教学内容侧重技能训练、忽视内涵教育不无关系。

礼仪课程思政改革要求礼仪教学内容以尊重为宗旨,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为人处世的修养,立德修身,将礼仪规范内化为自身的礼仪素养。

(二)礼仪课程思政对授课教师的要求

礼仪课程授课教师不仅要具有专业的知识结构,在课堂和生活中还要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身体力行,现身说法,为学生树立榜样。教师不仅要具有深厚的人文修养,学贯中西,而且要对国际形势、社会生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信息捕捉能力,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情具有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能根据相关知识和技能要求,或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或剖析社会、针砭时弊,透视现象,挖掘本质,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认知能力组织和开展思政活动。

礼仪课程思政要求授课教师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巧妙融合,看似信手拈来,实则精心设计,深入浅出,切不可让学生产生“说教”的感觉。

(三)礼仪课程思政对教学模式的要求

现代化的课堂离不开多媒体技术的支持。礼仪教学中的思政元素极为丰富,涉及职场、社会和生活等方方面面,古今中外,穿越时空,需要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多元化的呈现方式,给学生身临其境、如沐春风的感受。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礼仪作业也不同于传统的书面作业,可以不拘一格,通过图片、视频、问卷、现场展示等多种形式加以呈现。

禮仪课程思政改革要求礼仪教学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理论、实践相结合,知识学习、项目活动相结合,借助慕课、微课实现翻转课堂的改革,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学生体验式学习和浸润式学习模式,激发学习兴趣,引导习礼、行礼的自觉自律。

二、礼仪课程思政改革的关注点和着眼点

从广义的角度看,礼仪泛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规范和交际艺术。从狭义的角度看,礼仪通常是指在较大或隆重的正式场合,为表示敬意、重视等所举行的合乎社交规范和道德规范的仪式。因此,礼仪课程思政要关注以下几方面。

(一)礼仪课程思政改革要关注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

礼仪本身是个体内在的道德要求和体现,是社会道德规范和准则的外在表现。谦逊恭敬的态度、文明礼貌的语言、优雅得体的举止等透露出的是个体内在的文化修养、道德品质、精神气质和思想境界。良好的道德品质、文化修养只有通过特定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才能在社会生活中起到实际意义和重要作用;离开特定外在表现形式的道德理论和思想教育都是空洞和乏力的。

因此,礼仪课程思政改革要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为起点,使学生通过对礼仪核心内涵的理解和把握,产生积极的道德情感和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

(二)礼仪课程思政改革要关注学生个人形象的塑造

礼仪塑造形象,形象决定成败。个体的外在形象是个人仪容、举止、服饰、谈吐、礼节的集合,是个体在社交活动中留给他人最直观的印象。符合礼仪规范和要求的外在形象可以有效地展现施礼者和受礼者的教养、风度与魅力,体现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尊重程度。得体的穿着、整洁的仪表、文雅的举止、风趣的谈吐、高贵的气质所构成的良好个人形象,有助于提高个人的自信心和社会认可度。

因此,礼仪课程思政改革要关注学生个体形象的设计和塑造,展现良好教养与优雅的风度,让学生通过个人形象、礼仪素质的完善和有机结合,提升社会交往中的成功体验。

(三)礼仪课程思政改革要关注学生为人处世的修养

礼仪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是为人处世的基本要求。社会交往活动以礼相处、以礼待人的处世之道,能更好地向交際对象表达自己的尊重、敬佩、友好与善意,更能增进彼此的了解与信任,更能营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氛围,更有利于营造宽松、愉快的生活环境和职场环境。

因此,礼仪课程思政改革要关注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为人处世的修养,诚实守信、宽容律己、待人诚恳、乐于助人,为自己营造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社会人际关系和职场人际关系。

(四)礼仪课程思政改革要关注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

职业素质是职业人士必备的思想、知识、技巧等,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礼仪、职业知识、职业技巧等。高校专业课程侧重职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往往忽视了职业素养的培养。礼仪课程以学生的礼仪素养提升为目标,包括职业素养。礼仪素养的提升有助于职业素养的提升,有助于增强自身在职场上的竞争能力。

因此,礼仪课程思政改革要在提升学生个人修养、道德品质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积极进取、低调感恩、善于沟通与合作等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把学生塑造成为高素质的职场人才。

三、礼仪课程思政改革的策略和途径

礼仪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反映了文化、习俗观照下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反映了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道德规范。礼仪课程思政改革既要追根溯源,又要与时俱进,力求知行合一。

(一)追根溯源,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思政元素

礼仪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经历了产生、演变和发展的过程,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特点。虽然古今中外的礼仪根植的文化土壤不同,但都离不开人类的文化和文明。中华礼仪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财富,源远流长,底蕴深厚,讲“礼”重“仪”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礼仪课程思政改革要追根溯源,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思政元素。具有传统文化气息的礼仪素质教育才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中华文化中反映劳动人民的精神风貌、体现劳动人民道德水平和气质修养的礼仪风尚得以流传和推广,成为礼仪思想的精髓。中华文化中“温良恭俭让”“孝悌忠信”“尊老爱幼”等礼仪故事和礼仪典范,经久不衰,荡气回肠,在当今新旧社会思想并存、各种思潮此起彼伏之际,更能起到引导精神、洗涤心灵的作用。中国传统的家风、家训注重法度、理念和思想的传承,是先祖高超人生艺术和智慧的总结,对当代高校学生的道德意识、伦理观念的培养仍具借鉴意义。

(二)与时俱进,挖掘时代背景下的思政元素

“礼,时为大。”(《礼记》)由于时代特性和内容的影响,礼仪往往带有时代的烙印。礼仪文化不仅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也是一个时代的写照。不同时代的礼节规范、仪式要求,甚至个人的穿着打扮等规范,均是社会制度、社会文明程度的外在体现。随着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各国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相互渗透和影响,我国的传统礼仪文化和礼仪规范理应汲取时代特色,赋予时代内容和精神,与国际接轨。

礼仪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要与时俱进,挖掘时代背景下的思政元素,以小见大,“小题大做”。例如,学习强国平台上由贵阳学习平台推送的《小服装连着大时代》的微视频,从服饰的变迁来透视时代历史的变迁,不仅生动地说明了服饰TPO原则中的“时代性”(time)原则,也从侧面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与时代风貌。礼仪是时代的镜子。礼仪课程思政改革要让学生通过这面镜子,感知幸福和快乐,感恩家庭和社会。

(三)知行合一,挖掘社会生活中的思政元素

“规范”就是标准化的做法。作为一种在生活中约定俗成的规范,礼仪被全社会认同并遵守。讲究规范与否,不仅反映出一个人道德水准的高低,而且有可能影响一个人交际的成败。每个人在不同的社会生活领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只有遵守和把握不同生活领域中的礼仪规范,才能更好地待人接物,才能避免角色冲突和负面影响。

礼仪课程思政改革离不开社会生活的大舞台,不仅要让学生知礼、懂礼,更应习礼、用礼,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生活,体验社会,感受身边违礼、失礼的现象,挖掘身边守礼、行礼的典范,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例如,通过图片、微视频分享校园不文明现象,学生可以引以为戒,倡导并践行校园文明新时尚。通过制作图文并茂的《大学生礼仪行为规范手册》,借助海报、网络、微信公众号等途径,学生可以自主开展礼仪宣传和教育活动。此外,还可以通过对社会生活中关注度较高的礼仪现象的探讨,引导学生思考提高社会礼仪文明程度的对策,以及提升自身礼仪素养和修养的方法。

总之,礼仪课程思政改革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个体在社会交往中举止、谈吐、着装、仪容等方面的规范,更要培养学生真诚尊重、公平对待、宽容大度、遵时守约的修养,掌握得体的待人接物、处理个人与他人关系的技能,养成维护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自律。

参考文献:

[1]王振雷.论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三维进路[J].思想理论教育,2019(10):72-75.

[2]杨晓慧.关于高职思政课程引领协同课程思政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9(9):80-84.

[3]周晓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索[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9):4-6.

[4]马蕾.课程论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学理逻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8):63-68.

[5]朱飞.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澄明与进路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2019(8):67-72.

编辑 张 俐

作者简介:吴蕴慧(1977—),女,江苏南通人,博士,苏州市职业大学教授,研究方向:文化与高职教育。

猜你喜欢

礼仪思政职业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筷子礼仪
我爱的职业
五花八门的职业
礼仪篇(下)
关于马术职业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