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探究
2020-09-02包晓宾
包晓宾
【摘要】于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让学生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可让学生更加轻松、愉快的解决数学问题以及生活问题,让学生的能力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为此,本文联系实际,主要就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进行探究,希望能为相关教学工作提供些许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思维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31-0127-02
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是学生解答数学问题的重要表现,其不仅体现在学生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上,更体现在学生处理生活问题的思路与手段上[1]。小学正是学生智力、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阶段,学生在进行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可以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在处理生活中的数学性问题时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帮助学生培养数学思维,使学生通过良好的数学思维来进行学习,进而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应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来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认真的思考,从而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数学思维。下面结合案例,就具体的学生数学思维培养策略进行分析。
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数学思维
数学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认识,数学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简单的加减乘除,数学是一门理科性质的学科,如果仅仅重视表面的数字运算,而忽略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就不利于对数学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要对数学学习的内容进行充分的掌握,需要有很好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拥有这些能力才能为学习数学学科所需的科学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应当以浓厚的学习兴趣为主。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课内、课外表现观察、总结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以及思考习惯等,在此基础上科学设计教学环节,合理采用教学方法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并于潜移默化间形成正确的数学思维,实现高效率学习[2]。具体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具体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手脑并用促进问题的解决,并通过实践获得正确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与思路。如在引导学生学习“除法”这一知识点时,教师首先可以带动学生进行一次手工制作,让学生利用剪刀在一张硬纸板上剪出10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再指导学生将纸片按照一定比例,如对折、三分之一折、四分之一折等进行划分,继续剪裁,在学生动手剪裁过程中,正方形纸片的面积会越来越小,而学生头脑中有关除法的意识也将逐渐清晰;同时通过学生的亲自动手操作后,学生能直观看到均分后的正方形纸片具体数量,这一变化过程可给小学生带来新奇感,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小学生正处于对事物探索的阶段,因此好奇心较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合理的教具来开展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对教学的内容进行理解。同时通过形象具体的教具可以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提高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从而加深对学习内容的印象。在小学数学球体这一课程中教师通过篮球、乒乓球、排球等球体的展示来向学生介绍球体的特点,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对球体进行自主的观察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球体的概念,学生在对球体概念进行基本掌握后,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询问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球体还有哪些,让学生通过对球体的特征进行总结,来寻找生活中直观的物品,帮助学生对这一课程内容进行掌握,在教具的展示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除以上方法外,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也可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含有思考要求的问题情境,通过特定的问题,具体的情境带动学生的思维进行活动,从而实现对学生逻辑思维的有效锻炼。科学有效的教学情境包含着一些具有思考力的数学问题,通过设计教学情境可以为学生培养思维,提供平台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圆的认识》这一课时,可先联系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如瓶盖、井盖等为学生创设一个简单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对“圆”这一图形首先树立一个鲜明的印象,初步了解圆的特征特点之后,再引导学生动手画圆,让学生自己动脑筋思考怎样才能画出一个完美的圆,并将其付诸实践,画完后在小组内、班级内进行展示,交流各自的画圆方法,在交流过程中我们可以收集到诸多优秀的思维方法,如有些学生借助瓶盖画出了一个圆;有些同学跟随自己拇指与中指的曲线运动画出了一个圆等。利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有效扫除了传统课堂中枯燥乏味的气氛,让学生感觉到了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同时学生的思考、交流的过程中自己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均得到了有效锻炼[3]。
2.利用新旧知识迁移,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数学各知识点、要素之间均存在着紧密联系,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需关注这一联系,并能合理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提升[4]。在课堂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应正确认识经数学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并将这一认识以合理的方法讲解给学生,有效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思维路线,以此树立清晰的学习思路,形成科学的数学思维。同时,知识间的联系要深刻且连贯,教师要在深入研究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相关知识点进行组合优化,确保教学情境既能反映、概括教材基础知识,也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兴趣与欲望,让学生在逐步探究、逐层思考中逐渐形成正确的学习思路。
如在引导小学生学习“减法”这一知识点时,学生已经将学过了“加法”,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现在教师需要做的就是通过一定的教学环节让加法与减法之間联系起来,让加法的“铺垫”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为取得相对理想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需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与帮助,如通过一定的情境引出加法与减法的相关知识点,先引导学生简单复习一下加法的知识,再指导学生分析、明确加法与减法之间的联系,并引出具体的学习内容,在引导学生温故知新的同时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具体如,在进行减法教学前,教师可先向学生抛出一个生活问题:张老师去超市买东西,一个苹果2块钱,买了4个,之后又买了5块钱的葡萄,给收银员20块钱,收银员应该找给张老师多少钱?在这场交易中,大部分学生可能会正确运用加法知识完成其中涉及到的加法运算,但可能在最后的问题上受到阻碍,这时教师再引出减法知识点,便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总之,比起传统教学方法,这种将新知识与旧知识放置到同一个数学体系中,通过旧知识引入新知识,并通过对二者的比较、融合运用的教学方法,既能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体系有一个大体的概念,也能让学生的学习思路更加清晰,学习过程更加系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着很好的学习效果,对课程的内容有着更好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数学思维将在复习、预习、比较、应用这一过程中得到快速发展,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进行了良好的铺垫。
3.设置动手操作环节,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所谓实践出真知,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必须通过实际的检验方能成立与被接受。在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方面,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学生脑海中的意识、知识才能形成具体的图案并在学生的知识库中永久保存。且有相关研究表明,当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时,学生的思维、大脑将处于高速运转状态,在这一过程中,什么样的结论、认识与真知都会产生。 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要能立足实际学情,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科学分配课堂时间,为学生创造一定的动手操作、自主实践的空间与时间,为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提供重要的平台。具体如,在引导学生认知“正方形、长方形”时,教师不是在课堂刚开始就向学生表明“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而是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制作正方形、长方形,并进行对折、观察、计算,通过这一实践过程让学生自己的分析、认知、总结并得到有关“轴对称”图形的正确认识[5]。在推进数学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应正确认识到,小学阶段的学生智力、思想处于发展阶段,尚不成熟,因此一些高深莫测的理论、讲解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难度,而通过实践、动手操作则能让一些结论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从而让学生形成对数学知识的正确认识、并让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锻炼、空间观念得到增强,学习能力得以提高,帮助学生更加轻松地掌握课程内容。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训练
观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小学阶段因为小学生自身的特点,观察成为了小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基础。通过观察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情景进行设计,使学生通过对情景内容进行观察,来对教学的内容进行理解。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使学生对课堂的内容有着自主的认识。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这节课时,教师通过结合教室内的实际物品来让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的特征,通过观察可以使学生进行思考,帮助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讲解,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使学生更容易掌握课堂的知识。
进行口头表达也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口头的表述,来使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基本的掌握,学生在表述的过程中需要对知识点进行自行的总结,从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例如在进行球体这一课的学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进行观察,然后通过引导学生对球体的特征进行描述,使学生对球体的概念进行掌握。并让学生通过观察举例一些生活中的球体,小学生的认知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标准,所以在进行实体举例时会出现一些模糊概念,例如西瓜是球体这类型的问题,教师在学生出现这种观念时要进行及时的纠正,通过发散性思维引导来使学生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球体,进而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5.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是义务教育的起点,也是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阶段。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能立足实际学情,结合小学生智力发展特点、性格特征科学设计教学环节,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以正确的引导、教育促进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从而促使学生在小学阶段培养出良好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和人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红兵.论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数学思维的培養[J].学周刊,2019(21):102.
[2]桑达刚.论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J].才智,2018(29):66.
[3]刘绒花.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培养学生数学思维[J].教书育人,2016(34):69.
[4]吴迎琼. 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促进思维训练——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中内化数学思维的策略[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四)[C].国家教师科研基金管理办公室,2016:1.
[5]林长福.在课堂上“放飞”学生的思维——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J].亚太教育,2016(23):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