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思想困境的价值归因及破解
2020-09-02张超薄海
张超 薄海
基金项目:本文为辽宁省社科规划项目“新时代大学生课外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引领工作方法研究”(L19CKS007) 阶段性成果
大学生就业思想困境
思想困境是主体在面对外部世界时发生的一种思想认知和认同问题。从一般意义上说,思想困境的产生是人的感性实践过程中产生的价值分歧,是思想与现实之间的不一致,即主体认知与客观环境之间的不匹配。具体到大学生就业的思想困境,就是在就业时对于就业问题的思考不能正确指导现实选择,或者是头脑中不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就业问题,是在就业问题上主体认知与社会相剥离的一种两难状态。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思想困境,与其生活环境、教育背景以及自身素质等方面关系密切,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过程,成为大学生融入社会的一个重要思想障碍。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思想困境有着明显的外在表现。一是就业选择侧重于到北上广深等经济发达地区,而鲜有考虑到西部、农村等相对经济落后地区。二是大学生只是满足于较低层次物质需要,而没有考虑到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要。三是有些大学生对自己前途存在过多的悲观意识,就业上存在“等靠要”思想,缺乏积极主动的择业意识。四是大学生仍然沿袭着传统的就业方式,现实当中创业意识缺乏。五是择业前、就业中都比较盲目,在尚未做出全面考量的情况下,更加偏重个人偏好。
大学生就业思想困境的价值归因
就业是大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重要环节,这不仅仅是职业、岗位的选择,更对自身职业价值观的表达。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是建立在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的比较之上,如果二者之间达成一致,那么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的认知就会与现实选择相一致,也就不存在思想上的困境。反之,就会出现思想上的困惑。当前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主流不一致的原因,就是个人价值取向与现实不符造成的。简单来说,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发生了价值认知的偏差。
大学生就业的认知偏差可以表现为个人择业观与当前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不符,即学生个体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价值取向存在不一致。一定程度上,价值观认知的偏差实际上是“实然”与“应然”之间的矛盾。这种偏差有两种表现:一是对应然问题价值标尺做出错误的选择,没有正确认知大学生就业中价值标准,即以一种错误的价值取向作为自身择业过程中的指导理念。表现为大学生个体对于自身价值、经济利益等问题做出了一种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应然”判断,在个体的就业选择上,过分看重经济利益,以个人本位为中心,将个体价值的实现等同于个人经济收入与对社会权力的接近和掌握程度。
二是对一系列实然问题的认知上发生偏差,比如个人的实际能力、技术水平和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状态,特别是对于应届毕业生就业吸纳能力上。面对开放的社会大环境,需要大学生以社会对合格工作者的要求为出发点,明确自身的实际状况。比如,大学生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能力之间的差距,对于未来就业的行业和整体的经济社会发展发生偏差,以及一些突发的、整体性的社会不确定因素,这些都会影响整个社会对于当年畢业生就业的吸纳程度。
强化价值观教育破解大学生就业的思想困境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思想困惑,单纯依靠大学生自己解决效果不会太明显,这是由于价值取向的认知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大学生很难用渗透了个人价值偏好的价值标准去对事物进行客观评价。因此,针对这种择业观的内生价值特性,需要对其进行外在的价值干预才能得到有效破解。即通过系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解决大学生在择业中存在的思想困惑。基于这种逻辑,强化职业教育中的价值引导,成为破解大学生就业思想困惑的重要方法,这也使得大学生择业观能够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的要求相符合,进而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人、改造人思想道德品质方面的目标。
当前,我国高校为了适应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方式改革的需要,普遍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作为公共必修课,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职业类别和自身特点,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职业理念,培养成熟的职业意识和求职技能。很多高校的课程设置更多是偏重实际效果的取得,将课堂变为教材的讲解和既定问题的解读,甚至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重要工具,将其等同于就业安置、就业指导。课程讲授过程中多是帮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准备就业材料,提高就业技巧等方面,没有更多注重于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的价值观养成,特别是很少旗帜鲜明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进行现实有效的结合。这种片面做法虽然能够使得学生实现就业的短期目标,但是从长远来看,由于大学生尚未形成科学理性的职业观,对其就业后的工作稳定和职业发展都具有一定负面影响,并且对于高校向国家社会输送职业人才也造成很大的隐患。作为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时期,是学生自身职业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接受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关键契机。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的价值观教育成为破解大学生就业思想困境的有效且必要的环节。
强化就业指导课程中的价值观教育,就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职业观教育过程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的职业观,塑造与社会主流价值取向一致的择业就业理念,在思想层面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困惑,进而促进实际就业过程中的目标达成率。应该说,价值观教育是在更为根本的层面上推动高校就业工作,为整个社会提供更为有效的人才供给。
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培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6 年 12 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因此,就业过程中的价值观培养也需要开展“全员育人”的职业观教育。
对于思政教师而言,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大学生进行职业思考,在择业就业过程中应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具体的职业道德评判标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精神融入学生职业选择过程中,通过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职业选择问题上衡量个人、国家、社会的三者关联的价值标尺。对于专业课教师而言,要以工匠精神来指导学生择业,高校应该以不同专业、不同特点、不同情况为出发点、以学生实用为基本要求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保持一种非功利的择业心态,培养学生尽职尽责的工作当理念,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对于辅导员而言,要重点培育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引导学生坚信越是条件艰苦越能锻炼成才,越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鼓励大学生勇于到基层一线和艰苦地方去,通过基层锻炼促进自身成长,从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奉献社会、报效祖国。
总结来说,破解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思想困惑,关键在于按照“课程思政”的理念,加强就业指导课程中的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在择业就业问题上,清晰认知自身条件、职业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能够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工程中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与价值实现统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6.01.
[2]张天华,柴伟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培育的对策探析[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03).
[3]钱昕,方雅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学生择业观教育[J].生涯发展教育研究,2019,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