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与心脏结构功能改变及冠状动脉病变关系的探讨
2020-09-02刘奇英
刘奇英
[摘要] 目的 探讨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与心脏结构功能改变及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方法 方便选取2018年1月—2019年8月来该院进行心电图检查诊断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表现的患者116例。入组患者均进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及心脏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检查,比较冠脉病变和冠脉正常检出率以及心脏结构功能改变与心脏功能结构正常检出率。结果 冠脉病变的检出率为81.9%(95/116),明显高于冠脉正常的检出率1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409,P=0.000);在冠心病组、冠脉硬化组、冠脉正常组中,心脏结构功能改变的检出率[(89.1% vs 10.9%)、(82.5% vs 17.5%)、(85.7% vs 14.3%)]均高于心脏结构功能正常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电图表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有很大可能预示着冠状动脉病变以及心脏功能结构改变,应及时采取进一步的诊治措施。
[关键词] 心电图;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冠心病;心脏结构功能;冠脉硬化
[中图分类号] R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20)06(a)-0193-03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lete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 and Changes in Cardiac Structural Function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LIU Qi-ying
Department of Electrocardiography, Meizhou People's Hospital, Meizhou, Guangdong Province, 51403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lete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 and changes in cardiac structural function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8 to August 2019, 116 patients who underwent ECG diagnosis of complete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 in the hospital were convenienty selected. All patients underwent coronary CT angiography (CTA) examination and cardiac color Doppler blood flow imaging examination to compare the detection rate of coronary lesions and normal coronary arteries, as well as changes in cardiac structural function and normal detection rate of cardiac functional structure. Results The detection rate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was 81.9% (95/116),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normal detection rate of 18.1%.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81.409, P=0.000); the detection rate of changes in cardiac structural function in th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group, the coronary artery sclerosis group and normal coronary artery group [(89.1% vs. 10.9%), (82.5% vs. 17.5%), (85.7% vs. 14.3%)] were all high. There wa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detection rate of normal cardiac structural function (P<0.05). Conclusion Complete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 in electrocardiogram is very likely to predict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d changes in cardiac functional structure, and furthe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in time.
[Key words] Electrocardiogram; Complete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ardiac structural function; Coronary sclerosis
完全性左束支傳导阻滞(complete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CLBBB)往往意味着室内传导系统受损较大[1],心电图显示CLBBB常预示心脏病变的可能,如冠心病、冠脉硬化、心衰、心肌病、心肌炎等,相比较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omplete right bundle branch block,CRBBB)而言,CLBBB较少见于健康人群,且往往预后较差[2-3]。有学者提出,左束支的血供比较丰富,一般不会轻易发生完全性传导阻滞,一旦发生CLBBB,则常提示合并器质性心脏病[4]。因此,对于临床上心电图提示CLBBB出现的患者应当给予重视,并进一步检查诊断。该文以2018年1月—2019年8月该院诊治的116例有CLBBB表现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CLBBB与心脏结构功能改变及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来该院进行心电图检查诊断CLBBB表现并接受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及心脏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检查的患者116例。纳入标准:①心电图表现均符合CLBBB诊断标准;②自愿接受CTA检查;③依从性高,可配合医生进行相关检查以及随访。排除标准:①患精神病或严重意识障碍症的患者;②患恶性肿瘤、先天性心脏病的患者;③安装心脏植入性电子器械的患者;④自愿退出的患者。在该组116例患者中,男性56 例,女性60例;年龄(44±95)岁,平均(70.15±10.78)岁。该研究已获得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CLBBB诊断标准 采用美国GE十二导联同步心电图仪,自动检测记录存储患者各导联心电图变化并打印心电图。CLBBB诊断标准依据《临床心电图学》[5]:①QRS波群时限≥0.12 s;②QRS波群形态特点:V1、V2导联呈rS型或QS型; V5、V6导联出现宽大R波,且顶部有切迹或宽粗;I、AVL导联与V5、V6导联形态可相似;I、V5、V6导联其前无q波,后无S波;③继发性ST-T改变,即ST-T波的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④QRS电轴可正常或轻度左偏。
1.2.2 心功能指标测定 采用PHILIPE IE33型彩色超声多普勒血流显像仪,探頭频率为(2.0~3.5)MHz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测。受检者取平卧位及左侧卧位于左心室长轴、左心室短轴、心尖两腔切面以及心尖四腔切面对室壁运动的增厚情况以及协调性进行观察,测量患者同一心动周期指标:左房前后径(LAD)、室间隔厚度(IV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后壁厚度(LVPWT)。阳性标准: 左房前后径(LAD)>35 mm;室间隔厚度(IVSd)≥12 mm;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 >50 mm;左室后壁厚度(LVPWT)≥12 mm。
1.2.3 冠脉CTA检查 采用西门子双源 Force CT进行冠状动脉CTA检查,予患者服用酒石酸美托洛尔( 倍他乐克), 且将心率维持在70 次/min后进行检查。检查后将图像导入Syngo.via工作站进行容积重建(V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血管相重建(Angio View),观察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斑块性质。由两位放射专业主治及副主任医师对图像进行独立诊断,按冠状动脉直径狭窄的程度进行分级[6],即:CAD-RADS 0级(未见狭窄),0%; CAD-RADS 1级(轻微狭窄),1%~24%;CAD-RADS 2级(轻度狭窄),25%~49%;CAD-RADS 3级(中度狭窄),50%~69%;CAD-RADS 4级(重度狭窄),70%~99%;CAD-RADS 5级(闭塞),100%;CAD-RADS N级:图像无法用于临床诊断,为了更好地描述动脉情况,利用修饰符“/”进行分隔,修饰种类包括无法诊断(N)、支架(S)、移植血管(G)和易损斑块(V)。
1.2.4 纳入与排除标准 所有患者根据是否有冠心病分为冠心病组和冠脉硬化组及冠脉正常组。冠心病诊断标准[7]:在左冠主干、左冠前降支、左冠回旋支、右冠脉中,至少1支主要冠状动脉或其主要分支狭窄≥50%定性为阳性。根据冠状动脉CTA检查结果,排除CAD-RADS N级(图像资料不能准确评价)患者资料后,CAD-RADS 0级作为冠脉正常组,CAD-RADS 1~2级作为冠脉硬化组,CAD-RADS 3~5级作为冠心病组。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该组116例冠脉病变和冠脉正常检出率;②比较该组116例心脏结构功能改变与心脏功能结构正常检出率。
1.4 统计方法
收集研究数据,使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冠脉病变和冠脉正常检出率
依据冠状动脉CTA结果,在该组116例患者中,冠心病组检出率为47.4%(55/116),冠脉硬化组检出率为34.5%(40/116),冠脉病变的总检出率为81.9%(95/116),明显高于冠脉正常的检出率1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409,P=0.000)。见表1。
2.2 心脏结构功能改变与心脏功能结构正常检出率
在冠心病组、冠脉硬化组、冠脉正常组中,心脏结构功能改变的检出率分别为89.1%、82.5%、85.7%,均高于心脏结构功能正常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CLBBB的发生机制在于:左束支由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及右冠状动脉双重血液供应,受损的几率相对而言较低,往往由于器官或系统病变严重的情况下才造成左束支供血能力异常而发生CLBBB[8],因此心电图表现出CLBBB在健康人群中较为少见。另外,吴春华等[9]研究指出,CLBBB的发生几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其通过对28985名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测发现,年龄≤50岁CLBBB的发生率约为1.3%,年龄51~70岁CLBBB的发生率约为22.4%,年龄大于70岁CLBBB的发生率达到了38.2%。在既往对CLBBB的临床意义研究中,CLBBB多与高血压、心肌病、冠脉病变合并存在,而对于心脏结构功能改变的影响容易被低估甚至忽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学术领域涉及到CLBBB与心功能的相关性研究中。李光源等[10]研究指出,宽QRS的左心室射血分数正常的CLBBB患者左心室收缩、舒张功能以及收缩同步性降低。胡元会等[11]研究发现,CLBBB与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功能的损伤具有正相关性,且年龄过大、左室舒张末内径是CLBBB发生的危险因素。因此,CLBBB多合并冠脉病变、心脏结构功能异常而出现,并且反过来可能由此原因引起心电图表现CLBBB,而且临床对于冠脉病变、心功能异常的无创诊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有创诊断有可能涉及医疗费用、对患者的有创伤害等因素。基于此,研究CLBBB与心脏结构功能改变及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该研究通过对116例心电图表现CLBBB的患者进行CTA检查发现,冠心病组患者的检出率为47.4%,冠脉硬化组的患者的检出率为34.5%,冠脉病变的总检出率达到81.9%,显著高于冠脉正常的18.1%(P<0.05),提示心电图CLBBB的表现预示冠脉病变的可能性较大。刘璐[12]对400例CLBBB患者的临床分析指出,CLBBB患者中合并冠心病、扩张型心肌病、房颤、室性心律失常以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冠心病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左束支病变严重,造成各分支营养、血量供应发生异常,同时左束支局部纤维化、左束支自身发育异常、心肌代谢异常等均可能使左束支供血减少或中断而发生CLBBB。另外,研究观察到,在116例心电图表现CLBBB的患者中,心脏结构功能改变的总检出率为86.2%(100/116),显著高于心脏结构功能正常的检出率13.8%(16/116),提示心脏结构功能改变可导致CLBBB的发生,这与王青利等[13]研究结果相似,该研究通过对285例不同类型束支阻滞患者心功能的相关分析指出,CLBBB患者心功能下降明显,且随着QRS时限延长心功能也随之下降。这是由于各种原因致局部心肌血流灌注及代谢的改变引起室壁运动的不协调,致使室壁负荷重新分布,最终造成室间隔及左室心肌重构以及左室扩大,导致心室内传导延迟而引发QRS波时限延长,从而发生CLBBB。而另有研究亦发现[14],扩张型心肌病合并CLBBB的患者存在室间隔心肌代谢异常和左室壁以及左房室间运动的不协调性等,同时与心室的重构也有较大的联系。说明CLBBB的发生对临床诊断心脏结构功能异常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冠状动脉病变以及心脏结构功能改变可能导致心电图表现CLBBB,反之,心电图表现CLBBB有很大可能预示着冠状动脉病变以及心脏功能结构异常,临床上可以着重这些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参考文献]
[1] 高超, 王敬衍, 李丰田,等.浅谈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和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J].中国医药指南, 2014,12(8):133-134.
[2] 贾国力, 邢程, 王海珠,等. 无症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43例病因分析[J]. 基层医学论坛, 2016,20(4):455-456.
[3] 朱慧, 谢剑, 肖青叶,等. 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比较左束支传导阻滞与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心室收缩同步性[J]. 中国社区医师, 2017, 33(35):126-127.
[4] 李莉,孟海燕.不同年龄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发生冠脉病变的风险研究[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9, 14(1):43-45.
[5] 陈新,黄宛等.临床心电图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420-430.
[6] 周宏,劉进才.冠状动脉疾病报告与数据系统在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分析中的应用[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 43(3):617-621.
[7] 郑桦,符孔,李传资,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 山东医药, 2018,58(34):48-50.
[8] 胡雪红,谭琛,刘兴鹏.浅谈左束支区域起搏[J]. 基层医学论坛, 2019, 23(4):454-457.
[9] 吴春华, 陈震, 王岩. 真性假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临床特点的研究[J].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6,27(S1):7.
[10] 李光源, 马春燕, 王永槐,等. 二维斑点追踪成像评价QRS时限对射血分数正常的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左心室功能及同步性的影响[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7,33(3):10-14.
[11] 胡元会, 贾秋蕾, 魏艺,等. 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对心功能的影响及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5,7(4):511-514.
[12] 刘璐. 400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特征与心功能不全的相关性分析研究[D].大连:大连医科大学, 2015.
[13] 王青利, 高志广, 任国成,等. 不同类型束支阻滞患者心功能的相关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 2016, 54(28):45-47.
[14] 马兴鸿, 汪蕾, 杨勇,等. 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室间隔心肌代谢与左心室收缩同步性的相关性分析[J]. 中国循环杂志,2016,31(1):69-72.
(收稿日期:2020-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