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时空观念的常见误区与应对

2020-09-02徐文彬

文教资料 2020年17期
关键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历史教学

徐文彬

摘   要: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已经得到重视,但存在一些误区:如强调时序,忽视前后逻辑分析;强调空间位置,忽视时间与空间的联系,忽视空间变化的解读;重视时空记忆,忽视大时空下的历史特征。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首先要向学生呈现大时空背景,在此基础上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建立时空联系,并通过比较分析,探究历史发展的时空特征。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还要培养学生的时空表达能力、读图制图能力、时空分析能力,将时空观念与其他核心素养融为一体,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关键词: 时空观念;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教学

时空观念是中学历史教学需要培养的五大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自2017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在历史教学中更重视时空观念。但是,老师常用的方法并没有创新,基本上还是绘制时间轴、制作大事年表、运用历史地图等,从形式上将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表现出来,并没有深入时空观念的本质。徐蓝教授认为,历史学科的时空观念,包括历史时序观念和历史地理观念,前者是将历史事物放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进行考察和理解,认识历史发展的全过程,辨明它在每个发展阶段有什么新特点,寻找前一过程转变为后一过程的原因;后者是要了解史事发生的地点、区域、范围等,通过具体的空间定位,观察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方方面面,理解、认识它们的相互关系,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等等[1](44)。不难发现,时空观念的本质是时空联系而非时空定位,在联系中理解和解释历史。教学中常见的误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强调时序,忽视前后逻辑分析;二是强调空间,忽视时间和空间的互动及空间变化的分析;三是满足于特定时空定位与识记,忽视大时空呈现与理解。针对这些误区,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寻找了一些应对策略。

一、长镜头、广视角,呈现大时空背景

历史时空包括历史事物发生前、发生时和发生后的三个时空,它们是连续不断的、因果相连的。考察历史事物应该将它置于大时空背景下,即从长时段、广空间出发,寻找因果关系。例如笔者在讲授《辛亥革命》一课时,采用大事年表的方式分析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但在选择历史事件时,特意拉长和放大时空,给学生广阔的视角。

材料: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清政府战败,年底,清政府编练北洋新军。

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1896年,清政府编练湖北新军。

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八国联军侵华,东南互保。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开始实施新政,全面编练新军,废除科举制度等。

1905年,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

1906年,清政府预备立宪。

1908年,光绪帝、慈禧去世。

1911年,各地爆发保路风潮。

呈现了这张大事年表后,笔者通过一系列问题,要求学生分析每一件大事对清政府的影响。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首先是国际地位下降,其次大量赔款导致财政危机,为此加大对人民的盘剥,放宽民间设厂限制,使政治更加腐败,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得到壮大。义和团运用中清政府先支持再镇压,使清政府彻底失去民心。东南互保表明清政府对南方的控制力下降,统治集团开始分崩离析。清末新政、预备立宪、编练新军都表明清政府被迫进行有限改革以缓解统治危机。光绪和慈禧去世使清政府失去核心领导。各地保路风潮表明社会上层开始公开反清。总之,通过历史事件的分析,学生很快发现,清政府的统治摇摇欲坠,此时只要一声枪响,就会让清王朝寿终正寝。通过大时空,学生对辛亥革命发生原因有了以下几点新的认识:第一,民族危机引发政治危机,加速清政府灭亡,辛亥革命适逢其时;第二,革命因素不断壮大,表现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革命政党建立;第三,日本东京和中国南方成为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与日本成为仁人志士学习的榜样及清政府中央集权削弱密切联系。

设计这个教学片段的意图在于将辛亥革命置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整个中国发展形势的背景下考察。通过分析这些事件与清政府、革命力量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理解革命是必然的,革命成功是各种反清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为后面讲革命的“低烈度”特征埋下伏笔。

二、巧设问,重逻辑,建立时空联系

时空联系是隐性的,学生往往难以发现,这就需要老师们通过一系列问题加以引导,其中最需要注意的是符合历史逻辑,不能为了联系而联系。建立时空联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的因果,而且有助于学生建立完备的知识体系,形成时空框架。

筆者在教授《祖国统一大业》探讨“一国两制”出台过程时,用了四张人民日报的头版截图,分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中美建交公报”《告台湾同胞书》《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所学知识,给四张图片排序,并说明之间的逻辑关系。排序的目的是让学生确定基本时序,为梳理逻辑关系奠定基础。说明逻辑关系是为了理顺四件大事之间的因果关系。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中美建交为改革开放赢得了宽松的国际环境,也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可能。因为台湾问题始终与美国干涉密不可分。改革开放的“历史转折”,基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更符合两岸共同的利益。《告台湾同胞书》是落实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体现。《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是《告台湾同胞书》的落实,形成“一国两制”构想的具体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中美建交公报》发表对中国发展有何积极意义?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伟大的历史转折”?《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与中美建交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有何联系?这三个问题形成逻辑紧密的问题链,分析了中共对台政策的国际、国内因素。

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设置的问题至关重要。通过三个问题的解答,学生明白了“一国两制”的出台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国际国内环境决定的,符合邓小平的判断“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同时学生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我国外交突破、改革开放祖国统一大业和邓小平理论的萌芽建立起时空联系,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老师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深化点拨。学生认识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国实现全面拨乱反正,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样,学生的时空联系又扩展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伟大转折”的历史含义。

三、找差异,析原因,把握历史特征

历史发展在时间上有阶段性特征,在空间上有整体与局部、统一与多样等特征。学生把握历史特征有助于理解历史发展规律,在独立探究历史和现实问题时能够“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其进行分析、综合、比较”[2](43),避免就事论事与泛泛而谈。

笔者在教授“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一课时,呈现了西周分封示意图、秦朝疆域图、西汉时期全图、元朝行省图。要求学生从图中信息找出疆域、地方治理模式、行政区划设置上有哪些差异,有何联系,分析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很快找到疆域的差别,西周统治区域从黄河中下游至东海,北到燕国(今北京地区),南到长江流域的吴国、楚国;秦朝统治区域向西、向东北、向南都有扩展,尤其是南到南海;西汉在秦的基础上向西扩展,将西域纳入管理范围;元朝疆域空前扩大,蒙古和西藏地区都已纳入中央管理。在地方治理模式上,西周是分封诸侯国,秦朝是设置郡县,西汉郡国并行,元朝设行省。行政区划设置上西周以镐京为中心,重要诸侯分布在周边,形成众星拱月之势;秦汉依据山川形便,元朝则打破山川险要,呈现犬牙交错的特点。这些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封建国家发展与中央集权强化。秦朝由于疆域扩大,加之吸取分封制的教训,转而全面推行郡县制,初步奠定我国疆域版图。汉朝仍处于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初期,因而出现反动,但主体仍沿袭秦朝郡县制。元朝行省制实质上是郡县制的发展演变。四幅疆域图呈现的空间变化实质上反映中央集权加强的过程,同时体现封建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秦汉代表的是封建社会初期,疆域初定,制度初建,元朝代表的是封建社会中期,疆域扩展,制度成熟。这种特征还表现在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上,汉朝西域都护是地方政府,元朝的宣政院属于中央政府,可见集权程度不同。

上述教学案例,通过空间变化引导学生分析原因,了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把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阶段特征。今后,学生在探究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时就会有意识地分阶段,按照先秦、秦汉、唐宋元、明清四个阶段进行对比分析,既能形成整体感知,又能明晰阶段特征,更能把握历史演进规律。

四、有效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注意点

培养学生时空观念除了讲策略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包括时空表达能力、读图制图能力、时空分析能力。时空表达,主要指用准确的时间术语表达历史事件,能将不同的时间术语进行转化,能准备表达地理空间术语,能将古今地理名称进行转换。读图制图能力,是指从历史地图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能根据历史变迁将历史信息用符号语言在地图中体现出来。时空分析能力,指理解时间空间等环境因素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这些基本能力需要在每一节课教学中进行训练、强化。例如讲“辛亥革命”一课,就会涉及时间术语的表达与转换,辛亥是干支纪年法,1911年是公元纪年法,这一课还涉及民国纪年法,还有“民国初年”的概念等。通常情况下,学生需要掌握民國纪年和公元纪年的换算方法,需要知道民国纪年从1912年至1949年,包括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学生还需要知道民国初期大致对应1912年至1920年。当然,这一课学生如能从时间术语的变革中分析历史因素就更好了,这就属于时空分析能力。从清朝的年号纪年、干支纪年到辛亥革命后的公元纪年、民国纪年,反映中国社会逐步走向近代化,在纪年上与世界接轨,在政治追求上走向民主。再如“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一课,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些空间概念,如“西欧”“北美”“亚太”,更重要的是通过绘制地图反映历史发展过程。欧共体到欧盟经历了从最初西欧6国,到后来12国,再到27国,这个过程要能在地图上表达出来,其中英国和东欧国家的加入是关键信息,代表了欧洲联合的不同阶段。北美自由贸易区与亚太经济合作从空间上看,后者包含前者,不同的是北美自由贸易区由美国主导,亚太经济组织由于覆盖空间太广,国家太多,因而没有主导国,也没有统一领导,成为影响其发展的双刃剑。

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不能与其他核心素养的培养割裂开来,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地图教学实际上也是实证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时空分析也是唯物史观的运用,还是历史解释的体现。所以,在培养学生时空观念时不能满足于时空呈现与表达,而应该重视时空联系、变化与分析,将以图证史、唯物史观、历史解释融入其中。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时空观念培养目标是让学生形成运用时空术语描述历史的自觉,在探究历史中养成基于时空分析的意识。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准确表达时空,读图制图,分析时空联系与变化,而不能包办一切。

时空观念培养绝不是让学生记住某一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而是让学生养成思维习惯,即结合时间和地点考察某一历史事件之所以发生在此时此地及对后来其他地区有何影响。笔者认为,通过呈现大时空背景,建立时空联系,分析历史特征,培养基本能力,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参考文献:

[1]徐蓝.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结构与内容设计——2017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J].人民教育,2018(08).

[2]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历史教学
构建高中历史教学评价新体系
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中学历史校本课程研发
镜头中的组诗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商兑
历史教学设计中的“时空观念”设计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