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覆盖工作体系的思考
2020-09-02江宇辉程思亮陈洪昕冉锐
江宇辉 程思亮 陈洪昕 冉锐
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高校可通过“强队伍,抓骨干,全覆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依托辅导员队伍、学生骨干队伍、媒体矩阵,构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覆盖工作体系,实现阶段全覆盖、群体全覆盖、网络全覆盖,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实效。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骨干培养;全覆盖
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要精心培养和组织一支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队伍,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1]。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入耳入脑入心难、体系建设力度不够等问题,难以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2](113-117)[3](49-54)。为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建设,清华大学(以下简称“学校”)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坚持“强队伍,抓骨干,全覆盖”的工作路径和工作导向,强化外部引导,通过思政工作队伍加强对全体青年学生的思想教育;培育内部力量,通过学生骨干的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影响更多青年学生;营造育人环境,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覆盖协同媒体矩阵的浸润式教育覆盖全体学生。
一、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辅导员工作能力和水平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覆盖工作体系的基本要求。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覆盖工作体系,需要从岗前选聘、岗内培训、岗后发展三个方面加强“双肩挑”辅导员队伍建设,实现辅导员队伍建设阶段全覆盖。
一是岗前提早部署,做好选聘。学校在工作中注重从高年级本科生中选拔优秀学生按后备辅导员进行培养。通过提早安排合适工作岗位进行锻炼、提早匹配相应资源,建立“新老组合”模式做好“传帮带”。学校要求所有新上岗辅导员至少提前半年选修辅导员必修课程、参加必修岗前培训,通过针对班团建设、党员发展、网络思政、心理辅导等真实工作案例的研讨,学习各种情境下的辅导员工作原则与处理办法,提高上岗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能力;邀请上级部门领导、校领导和学校各部门相关负责人,以讲座或研讨的形式,讲授思政工作的原则、工作目标与工作方法等内容,全面提高辅导员的思政工作能力。
二是岗内明确职责,加强培训。制定实施校级制度文件,明确辅导员的主要职责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要求辅导员以党支部和班团集体建设为载体,传播集体主义价值观,为学生在集体中成长创造良好环境。要求辅导员与所带班级的每一位学生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次单独的深度交流。加强学生事务工作队伍建设,安排专人负责教学行政工作和学生事务管理,切实减轻辅导员的事务性工作负担。在岗中强化业务培训,建立完善全过程专业化的辅导员培训体系。建立辅导员理论素养提升培训常态化机制,开设时政热点、心理危机、职业辅导、网络思政等主题系列选修课程,深化辅导员知识能力基础。利用业余时间见缝插针开展日常培训,组织早午餐督导、读书会等形式灵活、交流深入的活動,为辅导员剖析当前宏观形势,解析理论难点热点。
三是岗后注重激励,关心发展。高度重视辅导员发展支持,全方位助力辅导员成长成才。首先,建立保障激励机制,设立专项经费,提高辅导员津贴;建立专项基金,设立多个辅导员荣誉,奖励素质全面、业务过硬、思想政治工作业绩突出的优秀辅导员;举办年度辅导员大会,广泛宣传辅导员先进事迹和风采。其次,设立辅导员发展专项基金,支持辅导员学术发展,开展辅导员科研支持项目,为辅导员赴境外顶尖学术机构短期学术交流、赴国际一流学术机构从事博士后研究提供资助。再次,关心辅导员就业情况,重点推荐辅导员到重点行业和岗位就业,做到“扶上马,送一程,关心一生”。
二、抓住关键少数,发挥骨干党员辐射带动作用
发挥骨干党员辐射带动作用是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覆盖工作体系的关键举措。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覆盖工作体系,需要抓住党员群体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少数”,提高这批骨干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有效发挥学生党员骨干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学生群体全覆盖。
一是从入学教育抓起,培养“大一骨干”。针对近年来新生党员数量急剧减少的情况,学校将原有“新生党员”提前入校顺势调整为“大一骨干”提前报到,从入学教育抓起,构建一支“大一骨干”队伍。为“大一骨干”设置领导力培养、集体建设与个性成长等主题学习环节,组织新生骨干参访清华英烈纪念碑等,增强集体意识、服务能力与组织领导能力,从入学伊始就引导其主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大一各项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大多数学生骨干在开学后承担班长、团支书等主要班委工作,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抓手。
组织大一骨干读书班,提高学生骨干的理论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在大一暑假选拔班长、团支书、党课小组长等骨干,提前发放兼具思想性和理论性的阅读书目,并于开学前组织读书班集中活动,通过聆听专家报告、参与小组讨论,提高自身理论素养。调研结果显示,很多学员表示参加读书班增强了理论学习意识,并将自己的理论学习所得在更广泛的群体中传播,应用于具体的工作实践。
二是从党员群体抓起,培训“党员骨干”。学校定期举办学生党员骨干读书班,引导高年级党员骨干与辅导员原汁原味读原著、结合原著做实践,在学生党员骨干中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的坚定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一批真信、真懂、真用理论的党员骨干。读书班设置集中理论学习和读书实践两种形式,集中理论学习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国史党史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模块,读书实践包括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等模块。学员在深化真读、真信、真懂、真用理论的过程中,以院系宣讲、党支部活动等形式辐射影响所在本研学生党支部,为扩大思想政治工作覆盖面和提高影响力提供有力支持。
三是从专业调整抓起,重视“流动群体”。随着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的全面实施,在大一下学期大类专业分流后,“流动群体”中学生骨干占很大比例,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学校适时发布具有操作性的指导意见,要求院系加强对转出学生和转入学生的关注,在党建工作、奖学金评定、新集体融入等方面做好针对性安排。例如,设定专门的时间进行党建材料的集中交接;明确要求要重点做好新集体融合工作,组织班级活动促进集体建设和专业学习,召开主题班会或新同学见面会等;规范现行奖学金评选设置与过程,明确分流、转系学生在评选当时所在院系评选,统一评选流程与时间安排,便于统筹评选,确保公平公开公正。
三、做到全面覆盖,构建线上线下协同媒体矩阵
构建线上线下协同媒体矩阵是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覆盖工作体系的有力抓手。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覆盖工作体系,需要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明确定位、丰富内容、创新模式,构建线上线下协同媒体矩阵有效实现思政工作的全覆盖。
一是定位上,坚持引导而不是迎合。构建协同媒体矩阵首先应明确要给学生传递什么,做好引导而不是迎合。比如理论学习往往是冷门话题,同时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线上新媒体始终高度重视宣传定位,以理论学习、时政解读为抓手,有计划、有节奏地推出经典诵读、党史讲解、纪念日宣传等主题栏目。线下媒体始终秉承“交流思想、共同提高”的核心宗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办报办刊作风,始终紧扣党建主题,真正做到“篇篇不离党”。教育是一种影响,要做到有态度不迁就,要舍得在关键领域投入资源、花费力气、取得成果。
二是内容上,确保意义与意思并重。在网络信息爆炸、关注力匮乏的时期,需要强化“内容为王”的理念,重视丰富话语体系,凸显青年属性,真正做到以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优质作品吸引广大学生。线上媒体组建工作室,持续产出意义与趣味性兼具的代表作品。线下媒体始终坚持以校内师生的思想结晶为核心内容,以原创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栏目设置涵盖时事、历史、理论、观点等板块,全方面满足同学内容获取喜好。坚持以内容为导向,坚持立足校园,放眼天下,结合时事热点,先后以整版内容探讨“中美贸易战”“精准扶贫”“一带一路”等话题,引发同学深入思考,真正将有意义且有意思落到实处。
三是方式上,注重入眼入脑和入心。新媒体作品呈现碎片阅读的特征,首先,在设计相关内容载体时大量使用关键内容前置与图形化示意的方式。其次,注重平等分享话语权,以“双向互动”取代“单向灌输”。此外,设立专栏作者制度,邀请资深辅导员交流分享对社会热点问题、思想工作等内容的认识理解。线下媒体在稿件来源方面,既通过向专家学者群体约稿,又积极刊登优秀班团集体的学习汇报、党课学员的思想总结,实现面向校内不同群体多层次内容输出。在保证党建特色的基础上,始终坚持创新提高稿件的可读性。坚守传统纸媒阵地的同时,通过将纸媒电子化,在新媒体背景下进一步扩大纸媒内容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2]严仍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育人模式及构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34(01).
[3]陈勇,杜佳.社会化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应对[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02).
基金:中國青少年研究会2020年度研究课题“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青少年政治引领效能评价研究”(2020B1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扬州大学)2020年度课题“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机制创新研究”(YDKFZD 2020001);清华大学2019年学生工作研究重点项目“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策略”(THXSGZ2019-ZD-05)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