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重建芥子园对学习《芥子园画谱》的意义

2020-09-02张屹

文教资料 2020年17期
关键词:重建价值

张屹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南京重建的芥子园景观和《芥子园画谱》书铺陈列室的介绍,结合《芥子园画谱》的具体分析,简析重建芥子园对学习《芥子园画谱》的意义和价值,进一步分析其对当下与书画艺术文化有关文化遗存保护、修缮、复建的借鉴作用和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 芥子园;重建;《芥子园画谱》;价值

随着国家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对传统园林景观建设加大投入。南京市对城南老门东地区,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了较大规模的重建,严格遵循明清时的传统园林和当地古建筑格局进行重建,得到公众的一致称赞。其中,近期重建完成的芥子园对中国画爱好者来说,是一个全面学习了解经典的中国绘画技法专著之一《芥子园画谱》的好去处。《芥子园画谱》是一套涵盖传统国画理论、技法、画史和人文知识的经典画谱,是学习传统中国画的重要入门画谱之一,影响了一代代习画者。

一、南京芥子园景观介绍

芥子园是明末清初文化巨匠李渔(李笠翁)建造的,被认为是金陵(南京)私家园林的代表之一。芥子园名源起:芥子,别名青菜籽,是一种很小的颗粒状,可入制药。李渔说:“此余金陵别业也,地止一丘,故名‘芥子,状其微也。往来诸公见其稍具丘壑,谓取‘芥子纳须弥之意。”“芥子纳须弥”是佛家语,意思是小小芥子能容纳巨大的须弥山(传说须弥山高110万千米)。这也是江南私家园林的典型美学原则,即小中见大,曲径通幽。

著名的《芥子园画谱》就在这里诞生和运用传统雕版印刷出版。《芥子园画谱》史上又称《芥子园画传》,李渔策划并作序,他的女婿沈必友任主编,并请当时著名画家王概具体汇编。于1679年正式出版了精刻、套色版的《芥子园画谱》初集。其后继续请王概、王蓍、王臬三兄弟和画界高手绘制、编印,相继完成第二集、第三集。《芥子园画谱》对历代画家产生了深远影响。清代何镛写道:“一病经年,面对此谱,颇得卧游之乐。”著名画家齐白石20岁那年见到《芥子园画谱》五彩精致版,如获至宝,用功苦学,为后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晚年时,白石老人还多次提及。此外,潘天寿、陆俨少、黄宾虹、傅抱石等著名画家均得益于《芥子园画谱》。

据园方介绍,严格按照了李渔的著作《闲情偶寄》及各方面文字记载重建,尽最大可能还原当年的风貌。从园子的格局到建筑的形制、从大门上方匾额到各个门两边的对联,都按照当时流传下来的文献进行重建,是经过专业建设团队历经数年时间严格的文献考证、考古调查、李渔后代的回忆和现场指导完成的。国画大师傅抱石生前就提出,芥子园在南京,南京艺术界更有必要重视它。他曾在《中国版画史》中提到:“一要恢复芥子园,有钱可重建;二要重佣《芥子园画传》。”南京市经过十多年的规划、筹建终于在2017年年底基本建成,2018年完成陈列布置,了却了傅抱石先生的遗愿。由于笔者学生时代(1985年左右)也是以临画《芥子园画谱》入门开始学习中国画的,因此对它情有独钟,当时我还想当然地认为,这样的精品画谱一定是北京荣宝斋或天津杨柳青这样的传统国画古籍雕版印刷的机构所为,当我知道它就诞生于南京时深感惭愧,由于笔者生于农村,相对闭塞,一是没有想到这是家乡原产,是南京的文化杰作,更没有想到是真有这个园子的,原来就在中华门城堡内侧。为此,笔者从老门东文化景观带建设初具规模对外开放起,多次在不断变大的景观带中,苦苦寻觅报道中重建的芥子园进展如何,每每看到工人们忙碌的身影、紧锁的大门就失望而归,期许着尽快开放,以观全貌。

近期,笔者参观了重建落成的芥子园,它从李渔的文化成就入手,多角度、全方位地通过书画、诗文、戏曲、园林、美食、生活等进行多方位式、原生态式、声光电式展现,对他不平凡的一生进行了很真实的呈现,观后无论是对李渔其人及《芥子园画谱》的进一步认识,还是对明清时期的金陵私家园林建筑、金陵戏曲文化等都有更切身的体会。芥子园做到了尊重历史、尊重自然,因势而建,并与大报恩寺遥相呼应。园子大致分三部分建成:署门、内园和芥子园书铺。芥子园书铺设在大门正对的里间,门两边悬挂“煮酒烹茶评花顾曲,吟风读月卧石听泉”,横批:“闲情偶寄”。铺内中堂上方悬挂“与古为徒”,正中为题有“传世画谱”的圆璧,“与古为徒”恰当地说出了印制画谱的指导思想,学习传统继往开来。两边墙壁上是介绍《芥子园画谱》内容及影响的文字和图片。两侧陈列柜里摆放了三种不同版本的《芥子园画谱》或《芥子园画传》,对全面了解它的历史发展轨迹有较大的帮助。出了书铺往东走,就是芥子园的主体部分,精致的圆门两侧悬挂了绿色芭蕉叶形的楹联,写有李渔为芥子园署门撰写的对联:“因有卓锥地,遂营兜率天。”游览其间,我们会发现重建时,除了考虑尽量复建原有的园林特点风貌外,还着重从《芥子园画谱》中汲取景观设计元素,结合芥子园画谱中的花卉谱、石谱、花草树木谱等精心布局,使它充分体现人在园中走、似在画中游的境界。有一个细节与中国画相关,据考证,当初芥子园选址时,李渔考虑不仅要印刷画谱,还要制作中国画颜料供画家们绘画和自己出售,类似红色的赭石是制作国画颜料必需的一种石料,现在的中国画颜料里还有“赭石色”这一品种。在当时赭石色石料非常稀少,南京城区只有城南的赭石矶是这樣的,所以,他特意选址在城南这里特有的赭石矶一带建园。这次重建的芥子园也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将现在还存有的赭石矶余脉圈围进来。更独特之处是,不仅复建了当初园内有的月榭、来山阁、浮白轩、歌台等景观,而且重塑了当初李渔请名雕刻家为自己雕的一尊钓鱼坐像,现安置在歌台西侧,端坐在太湖石假山上,园林管理方常在晚上安排在歌台上进行昆曲表演,以演李渔编著的曲目为主,供周边来参观、住宿的宾客观看,形成了一个独特的集声、光、影、园于一体的文化休闲场所。

二、重建芥子园对学习《芥子园画谱》的意义

一种技法、画风、流派的形成和发展,常常与当地的自然地理、风土人情有密切联系,与画家的成长经历有紧密关联,宋代的荆浩和关同由于长期生活在北方太行山一带,国画中的皴法峻厚挺拔;董源和巨然生活在南京丘陵一带,画风呈现出淡墨轻岚特色,就是典型事例。我们要深入学习《芥子园画谱》,就要对它的来历和发展脉络有较全的了解,才能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当我们游览过南京芥子园,就会认识到,在当时兵荒马乱的年代,李渔不为时事所动,在弘扬和传承中国画画史、画理、画法、出版等方面所做的杰出贡献,他一方面邀请当时国画名家整理画谱,另一方面通过芥子园书铺大量印刷画谱销往全国,对国画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因为高质量印刷的画谱,使一大批中国画爱好者从中学习宝贵的中国画知识,有些人从此步入中国画瑰宝的殿堂,成长为一代名家,傅抱石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书铺中悬挂有傅抱石名作《煮茶图》的仿真作品。通过参观芥子园,我们会对它在中国画界、园林建筑界、雕版印刷出版界等领域的巨大影响,有更直观、更鲜活、更感性的认识。笔者就重建芥子园对学习《芥子园画谱》的意义和价值做分析。

1.画理方面的体现:各方论述、有理有据。

芥子园在建设方面很好地借鉴了画谱中花、草、树木的植物置位方法,几十种高低、大小不一的植物穿插于娇小的园内,通过回廊、假山、水池、穹门、屏风等的间隔,很好地体现了疏能走马、密不通风的艺术布局效果。将画谱中山水画绘画理论活学活用,这种将山水画论理论与造园艺术完美结合的方法,对绘画理论的理解和把握,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画谱主要画家之一王概认为“石体因地而施,即于一家之中,尺幅之内,或弃于山,或带于山”。这一论点在芥子园中充分得到体现。园中以太湖石、赭石为主,或聚垒成小丘状,或散放于草丛里,相映成趣。如画谱中提出的画石二法:“画石大间小、小间大之法:树有穿插,石亦有穿插,树之穿插在枝柯,石之穿插更在血脉。”通过石头的组织、摆放,形成生动的画面,行走其间,步步是景,幅幅是画。还有从园子大的布局看,遵循了中国画画理中提出的“承、转、起、合”的特点,围绕中间的碧池,对池四周进行整体规划,戏台、观景台刚好安排在中间,李渔垂钓塑像坐落在池子南侧。北宋理论家郭熙的《林泉高致集》中,对山水画就有一段形象的比喻:“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用此解释芥子园非常妥帖。

2.画法方面的解析:远近构图、层次清晰。

王概在《芥子园画传》中讲到画山起手法,提出掇山顺序应是先定轮廓,而后皴之。园中的山石掇叠手法近似此类方法,高低远近,注意其中的重叠关系。还有传统中国画的“三远”法,是中国山水画的特殊透视法,通过不同的透视角度,表现景物的“高远”“深远”“平远”。这一点在芥子园中体现得非常有意境。登上观戏台,既能够正面全景式地看到戏台上的昆曲表演,又能够对园子的景致由近及远地欣赏,深远探寻,低头可观赏池中红鲤鱼或深或浅地游戏;平视前方,既可观戏台和池边美景,又可与李渔垂钓塑像四目交汇,仿佛时光倒流;抬头远眺,更可以从假山与亭子中间空隙处看到城外的大报恩寺塔顶端,形成了绝佳的观赏效果,从中可看出重建中设计师们的匠心之处。

3.出版方面的创新:彩版印刷、推陈出新。

芥子园画铺中陈列了三种不同版本的《芥子园画传》(《芥子园画谱》),有彩色套版,也有单色黑白版。在明末清初时期,对一种画谱做到为满足不同人群的学习需求,制作不同价格和规格的版本,供习画者选择购买,是非常不易的,园中专门介绍了画谱当时销售情况,介绍了当时出现了盗版现象,李渔为了“打假”而采取一系列措施,足以说明画谱的畅销程度。1679年,运用“饾版”正式出版了《芥子园画传》的初集,由金陵画家王概兄弟根据明代的诗人、书画家李流芳稿本增辑绘制。后又相继出版了二、三、四集,在当时广为流传,非常受习画者欢迎。李渔借助版画的功能,使《芥子园画传》大批量印制,成为我国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中国画教科书之一,对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的中国画艺术传承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传统文化景观重建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价值

师法造化、人与自然合一,是笔者观赏芥子园后的最大启迪。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在《芥子园画谱》中也有体现,每一个花草树木人物的画法都是从“一”开始教起,从基本的范式示范起,然后通过“二”個之间的组合、“三”个之间的经营位置,再到更多的整体布局,形成一幅完整的中国画作品。再用老子的这一思想观赏分析新建的芥子园,在其经营布局中得到运用,垂柳、竹子、芭蕉、紫藤等,或独株或两三株,出现在池边、门旁、廊头,仿佛生动诠释了画谱的绘画步骤。

当下我们要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就要从传统文化起源、发展和变迁入手,系统发掘和整理,尽量还原历史、尊重传统,从一代代文化巨匠们的身上,得到传承与发展的启迪和感悟。无疑,南京重建芥子园的这种形式,非常好地进行了书画艺术文化的发掘与重塑,对我国处处可寻的与书画艺术文化有关的文化遗存,进行保护、修缮、复建,起到了很好借鉴作用。

中国画创作研究院袁学军博士在《寻访芥子园遗址》一文中写道:“2007年深秋,我只身一人前往南京寻找我既陌生又熟悉的芥子园,寻找对我的绘画产生影响的这个地方。……走进‘园中与三百年前的博学者进行交流,遥想当年这里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站在‘芥子园里,作为一个中国山水画学习者对这位学识渊博的逝者产生了无比的敬仰之情。正是这样一位大隐于市的‘博士,为中国书画发展作出的贡献是不可低估的。”当时袁学军先生来看时还是一片残垣断壁,他把“芥子园”用了引号,现在全部重建成功了,我写这篇文章就不再用引号了。我的心情与袁学军博士远道来南京寻访的心情相同,想必许多欣赏、临摹、学习《芥子园画谱》的爱好者们也有同感,写此短文以供分享。

参考文献:

[1]刘燕.刘庭风.《芥子园画传》中的园林观[J].建筑与文化,2017(2).

[2]袁学军.寻访芥子园遗址[J].中国书画,2008(8).

[3]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论[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

[4]王概等编绘.芥子园画谱[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5]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6]南京日报报业集团.金陵晚报[M].2007-1-7.

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2020年度立项课题《传统文化视野下的小学主题式美术校本课程的研究》主持人,课题立项编号L/2020/287,本文为阶段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重建价值
践行初心使命的价值取向
价值3.6亿元的隐私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二孩时代,人口生态重建的理性思考
关节镜下腓骨长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研究
用镜头“重建”徽州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