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以就业能力模型为导向的 大学新生学业规划机制

2020-09-02张成友

文教资料 2020年17期
关键词:大学新生职业发展

张成友

摘   要: 本文立足于指导大学新生做好学业规划进而提高就业能力的初衷和目的,围绕当前大学新生学业规划中存在的问题,从打造就业能力模型带动大学新生学业规划的角度,分析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在如何打造就业能力模型及促进大学新生学业规划的有效途径方面做出探索。

关键词: 就业能力模型;大学新生;学业规划;职业发展

一、问题提出

学业规划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好坏。为了更好地提高就业质量,大学生必须提高就业能力,其中很重要的一环是做好学业规划。

做好學业规划必须和自身职业发展结合起来,两者缺一不可。脱离职业发展,大学生的学业规划如同无源之水,容易产生盲目性,导致理论偏离实际,大学所学无法与用人单位需求相匹配;相反,脱离学业规划,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就无从谈起,因为学业规划是职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学业规划,大学生很难获得未来从事相关职业的观念、知识和能力等[1](92-94)。

结合就业市场现状,一些本科毕业生往往存在自身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需求不匹配,甚至远远达不到用人单位需求的问题,“高不成低不就”现象在如今大学生就业市场仍旧存在。如何通过做好学业规划提高就业能力,成了大学生需要思考和面对的现实问题,这个问题对大学新生而言,尤其值得重视和研究。

二、重要性分析

1.高校人才培养与就业形成联动机制的需要。

从高校人才培养角度来看,通过打造就业能力模型带动大学新生学业规划的做法,本质上是将高校人才培养与就业形成联动机制,通过学业规划提高就业能力[2]。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从大学新生一入校就将其作为职业人来培养,通过学业规划,有意识、有层次、有指导地让学生获得相应的就业能力,最终实现高质量就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这个角度来讲,这种通过就业导向进行学业规划的做法有助于适应新形势下国家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要求,有利于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

2.大学新生实现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每个人都有从生理需要、安全需要这些低层次需要一直到自我实现这样高层次的需要。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在大学积累和锻炼各种知识、才能及潜能在适宜的社会环境中得以充分发挥,实现职业理想和抱负,这就是一种在职业发展方面自我实现的状态。以打造就业能力模型为导向进行学业规划,这种做法传递出一种信号,那就是大学新生需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进入未来职业人的角色,这种传递无疑能够帮助大学新生尽快地认识自我,明白大学努力的方向与目标,通过有计划地学习和准备,提高就业能力,实现高质量就业,进而促进大学生自我实现[3](66-67)。

三、必要性分析

通过打造就业能力模型倒逼大学新生学业规划之所以是必要的,既有大学新生自身学业规划的问题,又存在对就业认识偏差的原因。

1.新起点缺乏新的奋斗目标,忽视学业规划。

大学新生在高中的学业规划是围绕考上大学这个目标进行的,而且这个目标是用分数量化的,考试分数越高,意味着考上名校的机会就越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多掌握一个知识点,多弄懂一道易错题,有可能多得几分,这样的奋斗目标很明确,学业规划实操性强。相对于高中而言,大学里的评价标准不限于分数,更强调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因为大学是一个人职业生涯的第一站,大学毕业后,同学们要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学习规划目标应当围绕职业发展,提高就业能力制订。有些大学新生并没有这个认知,很难和学业规划挂钩。

2.学业规划中放松对专业知识的学习。

大学教育包括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这两大方面都指向一个人的职业发展。然而事实上,有些新生往往忽视专业知识的学习。他们来到大学后,仿佛刚从鸟笼里放飞一般,面对蔚蓝的天空,他们有着无限的憧憬和想法。曾经和一个学生谈话,他说希望自己在大学里能够学会弹吉他、顺利通过四六级、加入学生会、读1000本书、谈一个女朋友……唯独没有提到专业学习。结合平时跟学生的接触,我能理解,在很多学生看来,专业课的学习只要及格就行了。事实并非如此,反观现实,不论是从国家建设双一流大学和双一流学科的政策导向还是从建设西湖大学的一系列举措,还是前段时间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多次开会重点强调的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和水平,都能看出国家对提高当前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视。2017年共青团中央发文《沉睡中的大学生:你不失业,天理难容》,用了犀利的言辞痛批当前中国有2000万大学生在假装上课,背后反映的正是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漠视。

3.对大学教学方式的不适应,学业规划滞后。

在高中,学生的学习几乎是老师在背后管着学、推着学、哄着学,而且每天严格作息,从早操、晨读到上课做题,从随堂测到周考、月考再到模拟考,所有的一切都指向掌握知识点,提高学习成绩。到了大学,教学内容多、难度大且大班上课,老师面对这么多同学很难照顾个体差异,学习效果会打折扣,最重要的是一些学校每学期只有一次期末考试,如果某个知识点掌握不了,自己又不去请教、复习,到了期末考试就只能临时抱佛脚,勉勉强强及格得以蒙混过关。换言之,从高中到大学,是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是从被动到主动的转换。没有这种转变,学业规划就是滞后的,更何谈就业能力的培养,就业能力模型的打造也是空谈。

4.职业发展信息不足,看问题容易走极端。

现实中,有些新生是被调剂到当前专业的,总提不起对专业的兴趣,进而持续迷茫、浑浑噩噩,更不用说学习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身没有错。但有些学生所谓的“兴趣”,可能是到大学之前受身边某个亲朋好友的影响而产生的,如果现在告诉他之前志愿书的专业就业前景不甚光明,也许他就改变主意了,对之前的专业可能就不感兴趣了,反映出有些学生看问题片面。背后折射出大学新生对职业发展信息获取渠道和来源的缺乏,不能综合多方面的信息进而容易偏颇。另外,虽然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和就业指导,但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还停留在如何更好地适应大学方面,专业教育和职业指导教育不足,职业发展信息不足且滞后,学业规划课程不够专业[4](103-105),一些大学生在规划学业的时候往往表现得急功急利,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大学新生的学业规划。

5.高校对大学新生就业能力模型打造与学业规划的指导存在不同的障碍和问题。

有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工作滞后,课程教育不扎实,学生未能及时树立学业规划与就业挂钩的意识,未能有效掌握相关知识;有的辅导员不懂专业知识,就业指导和学业规划往往停留在表面;有的班主任(班级导师)对学生学业规划指导不力,跟进不到位,流于形式;有的专业教师侧重专业知识教育,忽略行业知识、职业知识、就业意识等教育。综上所述,几股力量往往不能形成合力,大学新生从入学就缺乏学业规划意识和有效训练。

四、打造就业能力模型倒逼学业规划途径探讨

大学生就业能力指的是大学本科生通过在校期间的知识学习和实践培养,在毕业时具备使其能够获得职业、保持职业和取得职业发展成功的各种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合[5]。获得这些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也就是大学生打造就业能力模型的过程。通过打造就业能力模型倒逼学业规划,离不开大学新生、高校的共同努力。

1.树立“闭环思维”,统领就业能力模型的打造和学业规划。

“打造就业能力模型—学业规划—完善就业能力模型—调整学业规划—打造就业能力模型”的闭环思维,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首先,大学新生需要以打造就业能力模型为目标,以终为始,在主动了解行业发展、准确自我剖析及定位职业选择的基础上,在学校的指导下,明确自身就业方向,进而拆分出对应的职业需要的种种能力(各种知识、技能、态度),以此为牵引,进行学业规划;其次,大学新生需要及时进行学业规划总结与反思,在进行学业规划的同时不断以“是否增强相关的就业能力”进行检验和修订,提高学业规划的有效性和质量;大学新生还要随时关注行业发展信息和职业发展信息,不断完善就业能力模型,再次,以此为目标和导向,合理调整、完善学业规划,以此循环。

2.坚持统筹职业“通用能力”和“专用能力”,做好学业目标规划。

对于求职者而言,任何一个职业都有和其他职业相通的“共性”要求,也有区别于其他职业的“个性”要求,也就是要求每个求职者必须同时具备“通用能力”和“专用能力”。就大学生而言,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合理表达情绪的能力、熟练的办公技能、宽阔的知识面、虚心向学的态度、锲而不舍的精神等都属于“通用能力”;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应急应变能力、写作创作能力等属于“专用能力”[6](36-40)。

统筹职业“通用能力”和“专用能力”,做好学业目标规划,需要大学新生将专业知识学习与非专业知识学习结合起来;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将提高知识水平与提高就业技能结合起来;将提高就业能力与增强就业观念结合起来,将做事与做人结合起来,合理规划大学生活,明确学业规划目标,合理拆解学业规划目标,合理安排时间,抓住每一个锻炼自我和提升自我的机会,提高就业能力。

3.高校应做好大学新生就业能力模型打造与学业规划的“全流程”指导。

做好大学新生就业能力模型打造与学业规划的全流程指导,需要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辅导员、班主任(班级导师)、专业老师等不同角色共同参与,从大学新生入学到毕业,不断形成育人合力,实现全员、全过程育人。

对于高校而言,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有必要引进相关标准化评估技术,从大学新生入校开始就对职业特征和就业倾向进行科学评估,帮助学生做好自我评估,同时应该分类建立大学新生学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档案数据库[7](81-82),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辅导员需要强化服务意识,从有效指导学生就业的角度,及时帮助学生梳理职业信息,打造包括已就业毕业生、用人单位、行业专家在内的多种分享交流平台,拓宽大学生职业信息面,增加专业度;班主任(班级导师)应尽量从专业老师中选拔,他们的定位应该是大学新生的学业规划导师,帮助大学新生分析当前行业特点及形势的基础上,理清职业目标,明确就业能力,为其学业规划提供科学参考,激发学习动机[7];专业课老师应立足于行业发展现状,将专业知识传授与就业指导相结合,拓宽课堂授课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从入学就有职业发展意识,在课堂中梳理就业能力要素,合理进行学业规划。

4.强化课堂教育,盘活“第二课堂”,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以打造就业能力模型为导向的学业规划,离不开课堂教育的铺垫,离不开“第二课堂”的支撑。结合当前有些高校在学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相关课程中的问题,高校首先应该强化课堂教育,一方面加强学分管理,适当增加课时量,提高学生对相关课程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打造学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相关课程的专业队伍,结合行业发展态势和大学新生调查研究,不断提高授课质量,提高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化就业能力打造和学业规划的意识与能力。

高校还应该充分挖掘“第二课堂”资源[8](90-91),一方面强化学校与用人单位联系,立足于产学研相结合,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和实践基地,鼓励大学生主动参与实习,提高动手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对学生工作中关于社会实践部分的工作,鼓励并指导大学新生积极加入学生社团、班团委等学生组织,参与并逐渐负责一些大规模高水平的学生活动,同时积极提供志愿服务、暑期社会实践等实践机会,增加大学新生的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最终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将就业能力模型与学业规划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滕杰.以职业化导向的学业规划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J].教育与职业,2010,000(012).

[2]教高〔2018〕2号.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Z].2018-10-08.

[3]汪尧琼.学业规划以职业为导向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实施策略[J].管理观察,2013,000(006).

[4]吴建华,吴国斌.大学职业指导类课程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5,000(022).

[5]黄金玉.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的建构与验证[D].苏州:苏州大学,2017.

[6]于娜娜,金国雄.以职业为导向的大学生学业规划探索[J].教学研究,2011,34(2).

[7]劉颖,任泽中.职业发展视域下大学生学业规划促进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2014(008).

[8]张存库,田小平,陈梅,等.基于第二课堂建设的大学生素质教育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7(010).

猜你喜欢

大学新生职业发展
大学新生实验室安全教育探究
一例大学新生适应不良问题的案例报告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创业就业中的思想引导策略研究
当代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辅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