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精准化”方法探析

2020-09-02蒋豪

文教资料 2020年17期
关键词:精准化精准大学生

蒋豪

摘   要: 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期高校提出的又一有效教学实践,是高校响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在高校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本文以“精准化”理念为指导,积极探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精准化”的方法和途径,避免创新创业教育中出现“供需错位”,力求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辅导工作的实效性,切实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战斗力水平。

关键司: 创新创业;教育;精准化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下,我国面临经济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等一系列挑战,各行各业急需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教育部〔2010〕3号文件《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的颁布,成为推进高校创业教育的第一个全局性文件,文件的提出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的推进做了全局部署、指明了大方向。随后,在2015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要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体系的提出为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搭建了具体框架,形成了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指导两手抓的新模式,学生的自主性、课堂的体系性、文化的融合性都得到了有效发挥。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在学生中“开展普及性培训和一对一辅导相结合的创业培训活动”,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进程,使辅导对象更具针对性,创新创业效果成效性可期。同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健全涵盖就业创业全过程的服务体系,促进供需对接和精准帮扶[1](108-109)。从一系列国家颁布的创新创业文件政策来看,精准帮扶和个性化支持将是今后创业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在此背景下,为积极贯彻国家关于大学生创业支持政策,高校对创业教育的支持服务工作已不能仅仅依靠以往“一课一赛”简单粗暴的教育培养模式,要在抓牢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上,抓好创新创业教育的“精准化”服务,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在创业成功率方面下大功夫、啃硬骨头,大力提高高校创新创业成功率。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精准化”的研究依据与意义

创新创业是国家发展之根、民族振兴之魂。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创业素质、提高创新创业能力,成为众创时代背景下高校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精准化”是党和政府的明确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继续奋斗。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着力促进创业就业。坚持就业优先,以创业带动就业。要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鼓励到基层就业。实施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支持到新兴产业创业。”[2](87-89)随后,《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相继出台。这些政策反映出一个主题: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应有之义,是高校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实施“精准化”策略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

(二)加強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精准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高校精准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能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近年来,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助推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日益提升,高校实施精准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能促使师生集中精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发展,为把今日在校大学生培养成为未来具有科研精神的高素质科学家、企业家打下坚实基础,还在大力推进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方面发挥了重要积极作用。“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精准化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校作为创业型人才储备库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贡献率的重要举措,这一举措能更好地发挥教育的经济功能。

(三)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精准化”是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要抓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提到:“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带动高校其他工作。”在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导思想中提到要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说明国家、社会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坚持育人为本、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是高校承担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任务,虽然不同的时代需求对人才的定义有所不同,但高校肩负的人才培养的重大使命没有变[3](27-28)。知识经济的兴起,产业、职业、行业的瞬息万变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要求越来越高,分类施教、强化实践、培养和造就一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符合当前及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契合大学的使命担当。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精准化”的方法

在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精准化”的过程中,必须采用适合的方法、实施相应的程序,使创新创业教育落实到位。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五种:

(一)典型教育法。

典型教育法并非是创新创业教育首创,在教育很多方面都有运用。就是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具有代表性的人与事,通过总结与宣传,将先进的创业运行模式在大学生中推广,让更多的同龄人感受榜样的力量和光芒,发挥大学生先进个人的示范和引领作用[4](63-64)。高校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指导他们向典型学习,实现思想转变及行为模仿,将适合自身的创新创业模式内化为自身素质。与之相对应的还有一些创业失败和误入歧途的典型例子,需要教师将其作为反面教材对涉世未深的大学生进行适时警示,告知学生少走弯路、以前车之鉴避免失败。

(二)咨询服务法。

目前,真正了解创新创业步骤的同学寥寥无几,正因为如此,创新创业咨询服务应运而生。咨询服务法是指给大学生提供与创业相关的一对一咨询服务,消除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政策的误读和片面理解,要求教师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创业规划,并结合当前的创业政策,精准地对学生的创业规划进行调整和修缮,保证每位创新创业的大学生都能在充分了解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制订与自身条件相符的创新创业计划,保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率。

(三)团队实践法。

团队实践法最早在彼得·圣吉的《艺术与实务》一书中提出,是指由学习协调组发挥内在功能的方式,达到强大的整体运作能量的一种方法。此处的团体主要指有相同创业起点、创业条件、创业目标的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利用团队法“通过小组学习的启发,发展集团学习”是一个高效的学习实践过程,相同性质的大学生可以向企业家和企业技工人员先进个人学习,个体将自己的创新创业实践经验与体会在团体中分享交流,实现团体实践、团体帮扶的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团体创新创业效能。

(四)课程辅导法。

课程辅导法是指根据现状和大学生创业实际工作,通过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一步一步引导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高校可以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创新,创业,卓越”为宗旨,从入学到毕业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指导,鼓励学生释放正能量,展现个性、求新求异,帮助学生从被动就业转向积极创业,集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创业过程中的自我成长和价值实现,把创新创业作为成才的途径长期坚持下去。

(五)技能培训法。

技能培训法主要涉及的是创新创业教育中实践技能的获得和培养,可以说,“实践出真知”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显得格外重要和不可或缺。高校主要组织创新创业学生到企业生产第一线进行考察、到创业培训基地参与实习,以及下基层进行访问和考察等。随着高校办学规模和水平的逐步稳定,同企业合作力度不断趋于稳固,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必要的实践平台和机遇,在实践技能培训过程中,能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创业品质,感受创业的艰辛与成功的喜悦,在实践中真正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以规避创业失败的风险。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精准化”的途径

2017年4月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明确提出要开展普及性培训和一对一辅导相结合的培训活动,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的指导思想深入各高校行动计划方案,为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精准化”提供切实的道路指引[5](143-145)。其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精准化供需目标,使大学在课程体系的规划和设置上做了较大的修缮和补充。

(一)精准对接专业课,在学科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

各高校要紧盯社会发展方向,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在不打破现有课程体系的前提下,打通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通道,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建立健全分层次教学机制。可以对基础年级学生开设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培养的课程,对中高年级学生开设创业培训班、创业实训等课程,完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在学科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关键在于落实融入,各地区、各高校可以面向全体在校大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程,通过线上线下多种途径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信息化建设,如:在中国大学MOOC上推出一批优质创新创业课程,在线开放课程学习和学分认定以节约教育时间、优化教学内容,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资源,拓展学科教育新的应用领域,使绝大部分學生都能在自己所学专业领域实现精准化创新创业[6](72-73)。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大学生提供“一对一”创新创业指导。

教师是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主力军,能直接有效地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就业指导专职教师队伍是高校落实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基本师资保障。因此,高校应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绩效考核标准,加大考核评价力度,通过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研修多渠道开展专业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教育指导能力,早日在各地区形成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为创新创业教育储备优秀师资。同时,从政策和经费上双向支持教师的科研活动,支持教师将科技成果产业化,鼓励带领学生创新创业,为社会创造更大财富。高校还可以向全社会敞开大门,吸收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经济管理干部及其他创业成功者、风险投资人和高技能实践型优秀人才,一对一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方案策划指导、全过程解决创新创业难题、全方位突破创新创业瓶颈,充分发挥高水平、强技能的校内外导师群体力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实战能力和市场敏感性,极大助力学生创新创业成功。

(三)组建创新创业团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创新创业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组建创新创业团队可以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有效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交流,实现组建团队的成员专业多样化、兴趣广泛化,更鼓励多学科交叉组团,以此提高团队的战斗力和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高校要加强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建设,全面加大教学计划内外的实践环节,让大学生有更多机会在科技园、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等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拓宽视野、强调实操、提高业务能力,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落实创新创业教育阶段性评估任务、更好地自我评估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举办实效,各地区各部门还要多举办各类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和一系列创意设计、创业计划专题竞赛,把比赛看成学生学习的课堂,让学生在比赛中相互启发、得到多种类型的文化指导服务。各高校应该根据学校的定位和专业特色,精准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和方向[7](271-272),开展有特色的、能反映学校特点和内涵的创新创业教育。此外,各类创新创业讲座论坛、创新创业协会学术沙龙等实践活动要定期举办,从社团的组织与管理、公共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刊物或报纸的策划与创意、科研或学术研究的立项起草与申请、法律或金融实践等各领域,为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全方位、多渠道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鼓励把有相同爱好的创业者汇集在一起,以此进一步开展组织实施更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团体实践。

(四)对接市场需求,在教育内容上进行延伸与拓宽。

要对大学生开展满足市场需求的“精准化”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体系中。首先,在培养学生系统掌握本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和形势与政策课程,一方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使学生了解更多国内外局势和市场动态,为他们的创新创业提供环境参考与支持;其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入实施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研发适合学生特点的创业培训课程,确保创新创业项目适合学生群体且易出成果[8](76-78);再次,加大選修课程的比例或优化现阶段较为普遍的辅修专业的学习,向学生及时发布针对区域需求、行业发展前沿的网络课程,引导学生培养依据创业项目指南识别创业机会、捕捉创业商机的敏锐性及善用互联网创业扶持政策的能力,更好地推进“精准化”创新创业教育实施。

(五)改革大学生创业平台,做深做实“精准化供给”。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新战略的支持与鼓励下,各高校已陆续建立了一系列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基地通过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活率与竞争力。但由于缺乏实践操作经验指导和资源限制,大部分高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仅提供创业课程、场地管理及组织创业大赛等最基本的服务。由于创业者需求不断加大,高校创新创业供给还在底层徘徊,供给与需求出现了滞后和错位,因此做深做实“精准化供给”已成为改革大学生创业平台的核心与重点[9](102-104)。高校可以运用大数据技术,精确掌握不同学生学习需求和规律,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教育资源“精准化供给”。此外,产学研平台、校企合作平台、卓越计划等表现出来的产业发展、学校教育、科学研究三者紧密结合的优势,必然为教育多重社会功能的实现提供实质性保证,为此,改革大学生创业平台,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协同合作、卓越计划能在更大程度上为大学生提前开始实质性创新创业搭建较高平台。

在202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陈宝生部长明确指出:要想全力打好教育脱贫攻坚战,高等教育必须在高质量内涵上下功夫,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聚焦“创业助学”的一条长久之路,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高校应以“精准化”的方法与路径,让创新创业教育走出“面上教育”的模式,协同政府和企业一起,深入大学生创新创业内部,给新时代大学生提供有层次、有梯度的“精准供给”,帮助他们解决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并教授一定的创新创业技能,使他们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得到锻炼,真正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自我造血”,全面提高创新创业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张俊杰.“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精准服务模式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5).

[2]张治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精准化探析中国高校科技[J].中国高校科技,2017(11).

[3]胡博.高校创业技能实训精准化的路径设计[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21).

[4]杨川.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精准化的探索研究[J].创业人才与教育,2017(8).

[5]赵卫锋.基于需求导向高校创业孵化基地精准供给探析[J].管理观察,2018,(31).

[6]张洋.经济新常态下高校精准创业服务机制的探索[J].产业经济,2017(9).

[7]王珊.精准化理念下高校辅导员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5).

[8]刘斯文.精准化培养:破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之难[J].中国高校科技,2016(9).

[9]唐敏.贫困大学生创业教育精准化供给途径探析[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8,31(2):102-1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基于供需视角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精准化”管理机制研究》(课题编号:2018SJA22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重点自筹课题《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多阶段管控模式研究》(课题编号:C-b/2018/01/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2019年度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与发展研究课题立项课题(应用型本科院校研究会)《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管控模式及推广策略战略地图绘制研究》(课题编号:2019yl2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精准化精准大学生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精准的打铁
大学生之歌
精准扶贫二首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