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工作视域下受灾家庭抗逆力培育路径研究

2020-09-02吕姝玮

社会与公益 2020年2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

吕姝玮

摘要:灾难的发生往往对家庭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如何及时介入家庭系统及其外部系统,发展出家庭抗逆力,使家庭尽快恢复正常运作,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以抗逆力与脆弱性的紧密关系作为切入点,对受灾家庭生计资本和心理资本进行分析,借用家庭抗逆力的系统理论模式对受灾家庭的抗逆力进行评估,最后探讨基于社会工作视角培育家庭抗逆力的路径。

关键词:社会工作;受灾家庭;灾害社会工作;家庭抗逆力

基于研究视角和各学科侧重点的不同,迄今学界关于灾难的定义没有统一,但现有研究均围绕事件、过程、经济和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社会功能散失、文化保护倒塌、生态破坏等要素。灾难本身的突发性、难预料性、无法控制性和重伤害性等特征,决定了其将对人类正常的生产生活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和破坏。不论是个人还是组织团体,都难以承受灾难所带来的冲击。因此,如何实施快速有效的救援以避免灾难伤害扩大,是各界在灾害救援领域共同努力的方向。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良性运作是维持社会有序发展的核心,也是个体生命健康和幸福生活的关键。家庭作为个人社会生活的中心,为个人提供社会网络支持并满足个人需求,同时是连接个人和社会的纽带。灾难使家庭的生存条件遭到破坏、家庭的结构受到冲击,随之产生家庭功能障碍的情况。如何及时介入家庭系统以及与家庭相互交错的外部系统,发展出家庭抗逆力,促使家庭尽快恢复家庭功能、维持家庭的正常运作,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

社会工作专业立足于抗逆力理念及优势视角实践原则,从建立合作的、相互的、伙伴式的专业关系入手,对家庭的优势与资源进行多维度评估,在这一过程中检视可行的代替性选项、动员可创造差异的能力、建立可以激发希望的自信,制定个别化的干预策略,社会工作者积极引导家庭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将伤害性事件转换为机遇与挑战。不断有学者基于社会工作视域对不同情境下家庭的整体抗逆力进行讨论和研究,本文将针对受灾家庭的抗逆力探索相关培育路径。

一、文献回顾

19世纪早期,社会工作实务受“病态模式”影响,将案主视为无能个体,强调问题的解决和行为的修正,这种做法会产生蚕食效应,让案主不断向使他们痛苦的人或事屈服。20世纪80年代,丹尼斯·萨利比(Dennis Salleebey)首次提出“优势视角”这一概念,强调社工需要将发现、探求和利用案主自身或者周围环境的优势和能力作为首要工作,从中提高案主应对困境与挫折的信心和能力,最终助其达成目标。随后,这一概念被运用于不同的人群和各类社会工作实务领域中。学者张和清等同在优势视角下总结出能力和资产建立为核心的农村社会工作实践模式,学者田国秀与侯童通过激活和搭建保护因素对学习困境中的青少年开展实际辅导,学者杜立婕提出了在面谈中使用优势视角来评估案主抗逆力的具体实践方法。

抗逆力被视作优势视角的体现和操作化。早期的抗逆力研究源于对面临困境时人们所拥有的“危险因子”和“保护因子”的识别。随着抗逆力理论的不断发展,研究学者的视角由个体取向转向系统取向,即突出家庭系统作为整体的关键作用。20世纪90年代,研究家庭压力的学者逐渐接受“抗逆力”这一概念,促使研究方向从家庭扮演承担个体的资源或保护的角色转向整個家庭单位的功能发挥上。目前,家庭抗逆力还未形成一个明确的概念,不同的流派有着不同的定义。在理论发展的三次浪潮中,分别产生了特质论、过程论和结果论三大流派。特质论认为,家庭抗逆力是可以经过培养而形成的一种特质;过程论认为,其是一个探索内部资源以应对困难并不断成长的过程;结果论更强调其取得的成效和改变。家庭抗逆力理论虽经过了多次发展和演变,但多种概念中存在以下共性,如家庭处于逆境中、优势资源的发现、正向的信念的保持、改变的能力或潜能。在家庭抗逆力的研究中,必须回答家庭是如何运用自身资源实现成长这一问题,为此,研究者开始探索以家庭抗逆力为核心的干预模式,试图从实践中继续进行反思,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马克宾(McCubbin)夫妇提出的“家庭适应与调适的抗逆力模型”,和沃尔什(Walsh)提出的“家庭抗逆力的系统理论模式”。尽管各个实践模式的侧重点不同,但这些家庭抗逆力理论的实践操作模式都关注能力开发、生态预防、家庭外部系统的作用三个核心焦点。干预模式为家庭抗逆力提供了很好的操作化指导,使研究者强调以动态的、系统的和发展的视角去观察整个家庭的优势,而非仅仅关注危机本身或某位成员。

对于受灾群体的抗逆力研究,目前学者多集中于对青少年、残疾人以及丧亲者等特殊人群在灾后的抗逆力提升。学者蒋晓华等采用观察、访谈、焦点小组方法,分析四川汶川地震后8年间,21名肢体残疾者所经历的身心方面的抗逆力挑战和适应;学者管雷将目光集中于四川汶川地震中受灾青少年,注重个人抗逆力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提出相应的策略协助青少年恢复到正常的生活秩序。在社会工作视域下,学者对家庭抗逆力与社会工作专业的融合展开讨论,将工作视角和工作理念定位为注重优势和积极应对挑战,通过为案主增能赋权,促进其潜能的发挥和能力的增长,最终实现福祉的提升。社会工作者也在实务领域做出诸多尝试,将家庭抗逆力与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相结合,运用于流动儿童家庭、病患人员家庭、遭受重大灾害家庭、服刑人员家庭、军人家庭等,广泛用于解决各种家庭问题。

二、受灾家庭的脆弱性与抗逆力分析

脆弱性和抗逆力是一对相伴而生的概念,学者巴克尔(Buckle)提出,二者可以视作某一事物的不同属性,这种紧密且直接的关系可以被比作动态双螺旋结构。脆弱性是灾害初期决定系统遭受损害程度的关键要素,抗逆力则是在灾后复原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两者相互影响,依次占据主导地位。

(一)家庭脆弱性分析

资本是家庭生计的核心内容,家庭生计是维系家庭的谋生方式,但灾难严重影响灾区家庭正常的生计活动,降低和破坏其维持生计的能力,导致家庭陷入生活困难的境地。同时,心理资本作为一种积极的品质与态度,对反映个体自身核心的积极状态、促进家庭功能的恢复起到重要作用。

1.家庭生计资本

生计资本主要涵盖人力资本、物质资本、自然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人力资本指家庭成员的数量、结构、劳动能力和健康程度。灾难最残酷的结果之一就是造成人员的死亡、失踪和伤残,个人是家庭的基本构成要素,所以这种伤害直接反映在家庭整体所必须承受的损害。家庭成员伤残造成家庭成员的健康程度降低,相应的家庭劳动力会出现缺损,家庭人员的缺失将改变家庭结构。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本主要描述支持家庭运作的基础设施和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存量。2008年的汶川地震损毁了大量房屋,倒塌房屋546.19万间,使得数百万人无家可归。金融资本主要指家庭的资金和金融资源。灾难对家庭金融资本的影响不止集中于收入层面,还表现在开支和物价上。灾难的发生使得家庭成员工作停滞甚至是失业,收入来源减少;同时,家庭将在医疗和修缮房屋等方面产生开销,物资缺乏导致物价快速上涨,使得许多家庭面临收入无法满足家庭内部日常开支的窘境。社会资本通常用来描述追求家庭谋生活动的社会资源,包括社会关系网、社会组织以及获得支持的情况等。

2.家庭心理资本

心理资本指个体在生命历程中呈现出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包含自我效能、乐观、希望和抗逆力四个维度。将此概念扩展到家庭层面,可以表示家庭在家庭生命周期中所展现出的正向功能和积极行动。灾害以巨大的破坏力给家庭的正常生活秩序带来极大干扰,与此同时,受灾的家庭还需要面对心理危机与障碍对家庭功能的影响。克莱尔(Claire)提出,处于高风险中的人们抗逆力程度不同,其心理健康受到威胁的程度也不相同,轻则忧虑、行为改变,重则可能引起长期精神病理学变化。美国学者一项调查发现,遭受严重灾害后,超过三分之一的人有高度焦虑反应,而冷静、理智、自制者仅为19%。一方面,亲身经历了灾难的人们所面临的痛苦和冲击都在不断削弱原有认知,对于他们来说,如何面对灾难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挑战,认知模式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重塑;另一方面,灾难的出现可能会激发一些新的和潜在的家庭问题,引起家庭沟通不畅和交流障碍,使得家庭情感功能无法充分发挥,进而导致家庭心理资本下降。

(二)家庭抗逆力分析

家庭处于灾难发生后的危机场景中,的确可能造成家庭脆弱性属性的凸显,但是从社会工作优势视角理论出发,这种自然现实的困境也蕴藏着优势与资源,这正是培育受灾家庭抗逆力的适宜环境。这种环境对家庭提出了自我修复与外部联动的必然要求,家庭内部积极加强个体家庭成员能力的培养、改善家庭成员间互动模式、优化家庭系统内部资源配置的同时应注重同外部环境的联结,保持社会参与感,与社会环境产生互动关系。根据沃尔什(Walsh)提出的家庭抗逆力的系统理论模式,家庭抗逆力划分为家庭信念系统、家庭组织模式和家庭沟通过程三个维度,由此作为认识和培育家庭抗逆力的重要参考和标准,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其中,家庭信念系统在于家庭能否赋予困境新的意义,构建积极的愿景。受灾家庭努力寻找灾难中的希望,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最终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这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和家庭的成长。家庭组织模式包括弹性、关联性和社会与经济资源三个可具体操作的维度。由于灾难的冲击和家园的破坏,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加强,能够充分运用资源并积极调整组织形态,以此共同应对外界压力。在家庭沟通过程中,家庭成员较强的信息传递能力是沟通畅通的重要保证,准确地传递知识信息和价值信息可以确保家庭沟通过程的有效性,以此使抗逆力得以提升。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要合理挖掘受灾家庭生存环境所存在的培育优势,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有针对性的物质与心理的支持,协助家庭尽快完成角色转变,逐渐实现自助和成长。灾难的影响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受灾家庭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但是家庭在其中并不是完全手足无措,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结和共同行动是培育抗逆力重要资源。外部环境资源也有助于家庭抗逆力水平的提升。社会工作者应努力将受灾家庭抗逆力的培育延展至家庭及外部环境的整体培育,建构以受灾家庭为主体的抗逆力培育体系。

三、社会工作视域下受灾家庭抗逆力培育路径

对灾后家庭抗逆力的培育主要是从能力建设和资源发掘的角度出发,以此达到降低系统脆弱性、减小灾难损坏影响程度的效果,这要求社会工作者积极挖掘受灾家庭的优势与资源,以此降低家庭脆弱性的作用和负面影响。社会工作者首先应将家庭本身作为突破口,深入家庭环境了解家庭成员,关注家庭积极向上的正面能力;其次注重家庭与其他重要系统的相互联结和支持,以此来有效应对客观环境对受灾家庭造成的不适和困难;最后注重生态预防,提升受灾家庭处理持续性、未来性危机的能力。

(一)家庭情感功能的恢复

家庭的日常生活环境是家庭成员最为熟悉和放松的场所,要求社会工作者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来对家庭进行感知,准确分辨家庭和家庭成员的状况。进入家庭之中,一方面可以减少家庭成员的焦虑和抗拒情绪、降低防御心理,另一方面可以更直接观察到家庭环境、家庭关系和成员间交往方式等。社会工作者应通过表达真诚、友善、尊重和理解来营造出安全、自由表达的氛围,以此来获得家庭的信任。同时,社会工作者应运用支持性和引领性等专业技巧,站在家庭的立场和角度,看待灾难的发生以及目前的生活,目的在于建立一种合作的、互惠的专业关系,避免助人关系的霸权体现。社会工作者建立關系的过程中要保持乐观和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家庭以及相关系统,克服先入为主的思维缺陷。

灾难的发生往往会对个人心理造成冲击,使其产生消沉、烦躁、恐惧和绝望等负性情绪,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治疗性家庭访谈和心理咨询的方式,为家庭成员提供情感分享的机会,引导家庭成员恰当表露负性情绪,释放心理压力,减少负性情绪对家庭造成的影响。此外,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优势视角对家庭成员的正向乐观情感进行挖掘,这也有利于温馨和关爱的家庭氛围的营造和家庭的成长。

(二)家庭内部优势和资源评估

家庭抗逆力理论强调发现家庭的优势和资源,以此来达到对抗灾难冲击的目的。社会工作者进入家庭后需要对家庭进行全面评估,发现和确认优势,实现对灾难事件的重新命名。评估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可以根据脆弱性和抗逆力两个维度预先设计评估表,具体可包含家庭受损、成员、经济、职业、技能以及心理情绪状况等内容。社会工作者有必要引导家庭对以上问题进行详细且准确的描述,对每个细节了解得越详细,就越容易发现家庭所具有的优势。在提问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注重展现抗逆力的话语与叙事,避免家庭围绕灾难经历的反复描述以及对于痛苦经历的不断回忆。在这一过程中,家庭成员可能存在否认自身能力和资源的可能性,社会工作者有必要鼓励家庭成员主动分享生活中抗争和成功故事,激发家庭的能动性和主动性,与家庭共同回顾家庭过去的表现并看向现在的表现,感受资源与能力的存在,协助他们对造成目前状态的各类因素进行评估,并且为社会工作者与他人所确认。社会工作者可以从生存问题、支持问题、例外问题、可能性问题以及信心问题等方面引导家庭进行优势发掘。在评估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保持尊敬和欣赏他人的姿态,积极且保持注意的倾听,注重家庭成员自身的参与感和主导感,鼓励家庭自己寻找解决问题之道,使家庭成为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引导家庭重新审视家庭的结构、家庭运作机制和功能,社会工作者有必要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家庭生活、家事调节、家庭支持以及亲职辅导等服务,以此来提升家庭自身处理家庭事务的能力,推动家庭功能的恢复,增强家庭的联结感和抗逆力。

(三)家庭外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家庭抗逆力的培育要求以家庭为主要场所和服务对象,但不能仅仅局限于家庭,还要从系统视角的角度思考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关系和联结,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强调家庭与外部系统的互动。沃尔什(Walsh)将开发利用社会与经济资源看作家庭抗逆力的关键一环,助人者可以尝试从更宏观的层面为家庭创造支持性环境。社会工作的开展必定需要依赖各部门的协作参与,各自发挥专长优势。就我国而言,社会工作者应积极寻求包括政府部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的支持。灾难发生后,社会工作者可以起到资源链接者的作用。一方面,寻求来自政府、社区服务中心以及其他正式社会服务物质的支持,以此协助家庭得到一定经济保障和生计支持,保证家庭正常生活质量。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可以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适当的职业培训或介绍工作岗位,促使家庭开发自身资源,实现自助,完成灾后的生计建设。此外,社会工作者可以召集有相似情况的家庭开展小组工作,使家庭与家庭之间通过交流互动形成支持关系,提高抗逆力。

四、总结与讨论

优势视角下的抗逆力理论不同于以往的问题视角,更符合社会工作的专业要求和价值,逐渐被学术界重视,社会工作运用抗逆力理论进行介入的实务工作也不断增多,注重家庭抗逆力提升的社会工作服务会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于受灾家庭來说,家庭抗逆力的培育有助于家庭在恶劣的处境下发现自己所拥有的资源和优势,从而摆脱灾难带来的困境,促进家庭功能的恢复和家庭的正常运作。社会工作者应运用专业方法和技巧疏导家庭的负性情绪、评估家庭的内部资源和优势、链接家庭外部的社会支持,促使家庭尽快在灾难中获得恢复的动力。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
以系统观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
青少年犯罪预防的社会工作服务系统构建
结构性嵌入:社会治理视域下强制隔离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京津冀社会工作协同背景下再就业策略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人力资源视角下武汉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