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心静气地坚守方寸之美
2020-09-02鲁班石
鲁班石
90后的她,受福州爱茶文化的影响,4年前因学习茶道而迷上了小巧玲珑、造型多变,被称为“开在茶席间的花”的和果子。于是,她决定成为一名和果子制作师,并定下了“做有自己创意的和果子”的目标。
不过,只是制作和果子的外皮就让她费尽了周折。由豆子、糖、糯米等食材制成的和果子外皮,白豆沙是最主要的材料,而白豆沙的制作材料又是白芸豆,水和白砂糖。
选适量的白芸豆,用量壶取10倍于白芸豆的清水浸泡白芸豆12个小时。第一次浸泡白芸豆,急性子的她总会时不时地去搅动豆子,看看泡发情况,结果豆子的泡发效果不好,无法往下进行。再次泡发豆子,她严格计时,心急时就做其他事转移注意力。
剝掉泡发好的白芸豆的外皮,洗干净后,将白芸豆和3倍的水加入锅中焖煮60分钟,直到白芸豆完全绵软。
接下来,她把煮好的白芸豆过滤掉水,搅拌成泥状。搅拌白芸豆的练习,她做了上百遍,从练得手腕肿痛,到一口气能搅动上百下,才克服了用力不匀,夹杂细小颗粒的问题。
炒芸豆泥是最难的环节了,火候掌握不好、翻炒不均匀、加入细砂糖的量和时机把握不好……任何一个小环节做不好,都会前功尽弃。开始练习炒芸豆泥时,她担心炒糊,翻炒的节奏就很快,这样虽然没有炒糊,但有熟有生,也成不了块状。变换节奏后,又因慢而出现了糊锅。数次练习仍不能成功时,她调整沮丧情绪,咬着牙继续练习。数百次的反复,经历了大汗淋漓,手、手臂和腰背等部位的酸痛之后,她才完全掌握了翻炒白芸豆泥成块状的技巧,而且她手工做出的白豆沙比机器还要胜出一筹。
有了上好的和果子原料,为和果子塑形时,还必须格外专注认真,心手合一。她认为和果子的塑形过程,更像是一种修行和心灵的放松与洗涤。
刚练习塑形时,黏软的豆沙泥根本就不听她的使唤,手指力度控制不好,豆沙泥随意变化着形状。尽管很用心,累得手指酸痛,但就是形成不了她想要的形状。幸好有制作豆沙泥时,戒除急躁情绪的心得,她便调整呼吸,放松心情,反复练习,反复体悟。
上万次的反复练习后,她就能轻松自如地控制力度和节奏,做出自己想要的和果子。她取适量调好色的豆沙泥放在掌心,不疾不徐地揉搓成想要的形状,然后将成形的豆沙泥放在玻璃器具上,一只手转动底座,另一只手用针筷轻剪着造型。连续重复转和剪的动作,30分钟后,一个精致的菊花造型和果子就呈现在她的手中。不及巴掌大的和果子令人既想仔细观赏,又想一品它的味道。
练成和果子的制作技术后,她用和果子的造型来呈现自己的创意,公园里的串串紫藤、海边怒放的杜鹃、羊蹄甲,春天的山樱、夏季的朝露、秋天的红叶、冬季的雪兔……凡是能想到的事物,她都能手工用小小的和果子捏造出来。
然而,创意的灵感也有枯竭的时候。遇到这种情况,她就会慢下来、停下来,在福州的大街小巷中寻找灵感;在旅行时拍下的照片,在参观博物馆时购买的画册……寻求新创意的灵感。今年,她还推出了应时应景的“吉鼠”造型和果子。
制作和果子4年,她创造了上百种自己创意造型的和果子。这些生生不息的想象力,源于她对生活的精心捕捉和细腻品悟。如今,除了坚持创作外,她还在自己创建的“博物集”和果子创意工作室内,向从五湖四海慕名而来的学员教学和果子制作技巧。
她,就是士林,一个宁心静气地坚守方寸之美的90后和果子制作师。
有人问她:“你一个90后,为何这么迷恋小小的和果子?”每每此时,士林总是淡然地说:“和果子不仅能给我带来美的享受,而且它那可以任人随意创造外形的生命力,让我在制作和果子的方寸间品悟出了人生的宁静之美。”
是啊,在信息便捷繁杂,人心浮躁多变的年代,能宁心静气地坚守方寸之美,专注于一个小小的和果子制作,又怎么可能不成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