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好统编教材的“教学工具箱”

2020-09-02闵慧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0年8期
关键词:统编教材语文

闵慧

【摘   要】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助学系统是一个功能强大的“教学工具箱”,为教与学提供了有力支持,也是落实课程目标的基本保障。“教学工具箱”特点鲜明,“工具”系统整体设计,类型丰富实用,形式活泼生动。教师应把教材优势转化为教学效能,具体运用时可以以关联思维透视“工具箱”,以多元视角运用“工具箱”,以学情视角优化“工具箱”,积极发挥其教学功能,落实语文课程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统编教材;语文;助学系统;教学工具箱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以一套清晰的助学系统,将课文与课文、课文与单元、单元与单元关联起来,架构起脉络通畅的教材体系。这套系统就像一个功能强大的“教学工具箱”,为教与学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落实课程目标提供了基本保障。那么,“教学工具箱”有什么特點?教师在教学中该如何用足、用好“教学工具箱”,提高教学效率?

一、统编教材“教学工具箱”的特点分析

统编教材中的“教学工具箱”是一个完整的工具系统,内容丰富实用,形式生动活泼,十分适合在教学中使用。

(一)工具系统:整体设计

1.整体建构系统框架。所谓“系统”,指的是按一定的关系组成的事物整体。统编教材助学系统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紧密,合力指向课程实施目标,呈现出清晰的组织结构。从整套教材来看,把每一单元的导语整合起来,就是一张课程实施地图。从单元小系统来看,单元导语是核心,课中提示、课后习题、“交流平台”等呈现的是单元核心要素的具体分解点。就一篇课文来看,课后习题聚焦单元要素,按照“整体把握—落实要素—迁移拓展”的思路编排,兼顾单元共性和单篇个性,科学辩证地落实语文要素。

2.整体考量助学过程。统编教材的助学提示渗透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单元学习伊始,教材通过单元导语页指明单元学习目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有学习任务布置,有泡泡图、批注、注释等“工具”支架助力,有迁移运用类习题用以巩固提升,有“资料袋”“阅读链接”、整本书阅读导引等拓展学习空间;单元学习结束,“交流平台”帮助学生进行结构化梳理,形成知识组块,助力学生把握语用规律。可以说“工具箱”全程赋能,助力学生学力增长。

3.整体观照育人目标。教材助学系统鲜明地体现了语文课程全面育人的实施理念。单元导语明确了人文主题、语文要素两条主线。在具体的助学设计中,这两条主线融为一体,人文元素润物无声地渗透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语文要素的呈现则体现了全素养发展观。系统中设计了许多认知工具,凸显了语言和思维的同步发展。仔细研读习题,可以发现教材特别重视学习过程的展开,关注“语言建构和运用”背后诸多隐性素养的相融共生关系。教材中细节的设计也颇具匠心,如精美的配图、经典的名言等,都指向语文素养的整体发展。

(二)工具类型:丰富实用

从功能的角度来看,“教学工具”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任务驱动类。这类工具主要出现在精读课文的课后习题、略读课文的课前导读中,提示学习的大方向、主任务,是教学的“牛鼻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定位、教学活动设计都应以此为重要依据。这一类工具还非常适用于前置性学习,教师可以把它转化为任务情境,作为预习要求,促进学生阅读、思考,发展其自主读书的能力。

2.助学提示类。这是助学系统的主体部分,着力于学习支架的搭建。这类工具在学习关键处、疑难处、忽略处及时提供点拨引导,或以榜样示范,或提示方法,或指出路径,促进学习向纵深处发展。它通常以泡泡图、思维导图、表格、批注等形式出现,十分贴心实用。

3.拓展延伸类。重阅读积累是统编教材的基本理念之一,系统时时处处营造着阅读氛围。如结合课文内容链接阅读材料,形成类文本阅读;根据节选型课文特点,开展整本书阅读导引,鼓励从一篇走向一本。语文学习的空间是开放的,教材以“链接”“选做”的形式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扇语文之窗。

4.迁移运用类。统编教材重视表达系统的编排,在课后习题中设计了许多随文练笔题。有的指向语言形式的迁移运用,有的侧重主题内容拓展,有的关注表达生活感受……充分体现了读写融合的思想。这样的读写迁移有“短平快”的特点,即学即用,易于掌握,是对习作内容的有机补充。

5.知识补充类。教材通过注释、脚注、资料袋等形式,适当补充和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帮助学生填补认知空白,从而准确、深入地理解所学内容。

(三)工具形式:活泼生动

除了文字表述型助学提示,统编教材精心开发出了多种形式的助学工具,既生动活泼,又便于使用。比较常见的有:泡泡图——话语言简意赅,直击重点;表格——在归纳梳理的同时训练学生的逻辑性思维;思维导图——延伸思维的触角,让语言和思维同时抵达学习深处;各类框架图、示意图——形象直观,推动深度学习;小贴士——提供友情提醒,亲切自然;“资料袋”——多辅以图片和简单的文字介绍,图文并茂;人物情境对话搭——建伙伴交流的平台,促进思维碰撞,经验分享。

二、统编教材“教学工具箱”的使用策略

承上所述,统编教材的助学系统编排理念先进,课程资源丰富,呈现方式灵活。教师要把教材优势转化为教学效能,充分发挥“教学工具箱”导教导学的作用。

(一)以关联思维透视“工具箱”,明确“学什么”

1.从“工具箱”看课程实施布局。如果把全册各单元导语页中表述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梳理成一张图表,就能清晰地看到课程目标在教材中细化、落实的轨迹,把握小学阶段课程实施的整体布局。头脑中有了整套教材的语文要素全息图,厘清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把握了要素发展的序列,就能抓住每一个单元、每一篇课文在教材体系中的坐标,进而在课时教学中有目的地进行课程化设计。

以“想象和联想”要素的编排为例,如下表。

[册次 单元 要素表述 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四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六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六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

显然,教材在不同年段呈现出了循序渐进的学习要求,中年段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侧重于根据语言文字还原画面,发展形象思维能力。而六年级第一单元要求“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学习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因果联想等策略,丰富对文学形象的感受。第七单元要求学生除了借助文字想象,还要根据音乐等艺术作品展开想象和联想,旨在在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的同时,使其受到艺术美的熏陶。

2.从“工具箱”看要素穿插勾连。把语文要素转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经历长期积累、巩固、内化的过程。教材的课后习题非常注重要素的前后穿插,努力创设机会,让学生在新的情境中巩固运用知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领悟教材意图,注意前后勾连,把握好单元核心要素和巩固性要素之间的关系。

如,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习作的时候,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第七单元《带刺的朋友》一课的课后习题要求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用自己的话讲讲刺猬是怎样偷枣的。这道题中明显包含了“围绕一个中心意思来表达”的语文要素。

3.从“工具箱”看教材结构呼应。单元导语中概述的语文要素不是知识标签,教师要以专业的眼光在教材中挖掘出鲜活的、有价值的内容作为载体,将要素具体化。课后习题及“交流平台”会根据课文特点,提示教师从不同的角度找到要素落点。因此,教师要以关联思维研读导语和习题,看懂课文对单元要素的呼应以及篇与篇之间的合力。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要素是“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四篇课文的习题所指引的联想策略各有侧重。《草原》一课侧重联系生活经验,想象画面,体会情感;《丁香结》一课侧重在想象画面的基础上联系生活中的人与事,以此深化对作品主题思想的领悟;《古诗词三首》要求学生联系诗人生平、创作背景、同类诗词等,准确把握意象内涵、作品思想;《花之歌》是略读课文,课前导读时要求学生迁移运用联想策略自主阅读,表达感受。

4.从“工具箱”看统编教学新思维。“工具箱”里有内容、策略,更重要的是,“工具箱”还蕴藏着统编教学新思维。双线并进,是对全面育人目标的确认;表现型练习,凸显了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特性;认识性工具的设计,引导教师要动态呈现语文要素,通过学习活动帮助学生积极建构个体语文经验;“阅读链接”,指引教师重视课内外一体化学习;整本书阅读指导,是对“读书为要”的应答……教材呈现的内容是有限的,只有透过教材表层深刻理解隐含在背后的教学思维,才能衍生出更多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

(二)以多元视角运用“工具箱”,研究“怎么学”

1.用好助学工具,构建学习活动。助学系统不仅明确地告诉教师“教什么”,还提示教师该“怎么教”。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教材设计转化为教学活动,遵循课后习题、课前导读中显示的设计思路,组织教学板块,精准指导,扎实落实教学目标。此外,教师应该用足、用好教材中提供的认知工具或助学提示,站在学生的角度搭建学习支架,支持学生经历充分的阅读、思考和表达过程,唤醒学生内在的经验,让静态的语文要素转化为学生“用得起来”的个体经验。

以四年级下册《宝葫芦的秘密(节选)》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课后第一题“默读课文,说一说王葆为什么想得到一个宝葫芦”为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然后聚焦单元语文要素“感受童话的奇妙”,以课后第二题为依据,组织创编故事的活动。学生在积极的言语实践活动中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王葆的人物形象。最后,教师根据课文开放式结尾的特点,让学生在预测故事情节的过程中产生阅读期待,并适时引出“选做题”,鼓励学生阅读整本书,加深对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的理解。

2.借鉴助学工具,设计学习活动。多元运用的要义之一是“借鉴—转化”。教材中出现了多样态的认知工具,教师可以从中汲取灵感,根据教学需要,模仿设计形式丰富的言语实践活动,让“要素活动式”教学成为课堂常态。比如,运用表格,训练学生抓要点概括的能力;运用思维导图,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运用情境图,引发具身体验,让学生沉浸到语文情境中,感受語文学科的灵动与丰盈;借鉴人物情境对话,重视建设同伴交流场,让学生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碰撞。

一位青年教师教学《带刺的朋友》一课时,在黑板上画了一张简笔情境图,以此图撬动教学板块。课堂上,学生始终在情境中品读语言,学用语言,体会情感,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课后交流中,该教师介绍此设计的灵感就来自低年级教材中许多生动有趣又隐含思维路径的情境图。这篇课文画面感强,插图也十分有趣,非常适合用来设计情境类学习支架。

3.融通助学工具,提升学习效能。“教学工具箱”按一定的体例编排,板块相对固定。但固定不等于固化,教师应以融通的思维科学地使用“工具”,根据需要合理调整使用时机。比如,“交流平台”编排在单元末尾,操作中应以单元整体的视角来安排,可以用在单元学习初始,也可以渗透在每一课的学习中。有些节选型课文后安排了拓展阅读题。学生可以在学完后拓展阅读,也可以在学前阅读,为学习新知储备必要的背景知识。“工具”的功能也可以融通,一种“工具”可以发挥多重功能,也可以几种“工具”合作完成一项任务。比如,有些课文后安排了“阅读链接”“资料袋”。作为阅读材料,它们有补充知识、丰富阅读积累的功能。换一种角度看,教师也可以用它们组织主题阅读、比较阅读等学习活动。总之,对于“工具”,应从实际出发,不囿于教材编排,灵活应用,发挥其最大价值。

(三)以学情视角优化“工具箱”,关注“学习者”

1.根据真实情境对助学工具进行加工,帮助学生展开深度学习。在尊重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对原设计进行恰当的加工,将语文要素的学习置于真实的应用情境中。学生在贴近生活的情境中,体验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更易产生深层的语用动机,从而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此外,新情境中的迁移运用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度加工,而不是简单复制,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展开深度学习。

五年级上册习作单元“初试身手”板块要求学生试着将课文《白鹭》第2~5自然段改写成一段说明性文字,体会它们的不同,旨在让学生关注说明性文字的语言风格。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创设以下两种情境:A.为动物园写一个白鹭介绍牌;B.向低年级的小朋友介绍白鹭。根据不同的语境,学生可以选择不同风格的说明方法,灵活运用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做到活学活用。

2.根据学习基础转化助学工具,推动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发展。教学既要尊重教材,又要灵活实施。教师可以在准确把握练习内核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对原有设计进行调整,以契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当学生完成了基础性的训练之后,教师可提出更具挑战性的任务,促使学生走出舒适区,使思维向纵深处发展。

以《带刺的朋友》一课的复述活动为例,著名特级教师姜树华老师让学生以“偷枣”后刚到家的小刺猬的角度复述“偷枣记”:“今儿晚上可好玩啦!我趁着朦胧的月光……”以第一人称叙述,更易激发学生的想象,更能促进言语能力的转化与生成。可见,教师对教材设计稍作改造,就使复述充满了趣味性和挑战性。

3.关注学习难点,补充助学工具,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质量。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习效果出发,预设学生的学习情况:在使用“工具”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问题?学生需要哪些帮助?应给出怎样的支架提高学习质量?根据学情,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助学提示,优化“工具”性能,体现更强的支撑力,也可以在学生尝试学习之后,根据实际学情和学生需求,给予即时性的补充。

《宝葫芦的秘密(节选)》一课有道选做题,鼓励学生课后阅读整本书。学生阅读整本书时比较关注情节,缺乏深入思考。布置阅读任务时,教师可以添加这样的思考题:王葆最终放弃了宝葫芦?为什么?如果是你,你愿意放弃吗?学生读完整本书后,联系自身想一想,会获得更多感悟。同时,带着颇具思辨性的问题阅读,可以加深对作品主题的理解。

助学系统是教材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解读教材的重要抓手,也是确定教学内容、设计学习活动的重要依据。教师应加强对助学系统的研读,充分理解系统编排意图,积极发挥其教学功能,落实语文课程的育人目标。

(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教师发展中心   214000)

猜你喜欢

统编教材语文
统编教材初中语文群文阅读的价值及教学策略初探
从最新初一语文统编教材得到的教学启示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课后推荐组文的使用策略
用好助学系统确定教学内容
基于作文视角的统编教材运用
语文俱乐部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