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预算管理的困境及对策探讨
2020-09-02张强
张强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应该不断寻求其预算管理模式的创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国有企业的改革也做出了相应的指引,要求国有企业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管理制度。本文主要对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和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进行分析与探究,从而提高国有企业预算管理的质量,提高国有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提高企业财务管理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绩效考核
引言
众所周知,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是壮大国家综合实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必须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不断增强活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建立科学高效、灵活有度的预算管理制度,切实有效的提升预算管理水平,提高国有资产质量,促进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基于此,剖析国有企业预算管理面临的困境及产生原因,探讨改善及优化全面预算管理流程,完善预算考评机制,让全面预算管理的“全员参与、全流程、全覆盖”落到实处。
一、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的重要性
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控制模式,是为保证企业未来发展和战略目标实现,企业自上而下构建的预算管理责任网络体系,是公司战略实施的有效工具,是资源优化配置的手段,也是指导业务流程的行为规范和绩效管理的依据。在市场环境日新月异的当下,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越来越多,竞争对手不断涌现,各种替代品层出不穷,这些都对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挑战,进而促成了企业管理思维转变:由过程管理向战略管理转变,由产品市场管理向价值管理转变,由行为管理向文化管理转变。
企业的目标是否明确?战略是否清晰?战略能否执行,靠什么执行?答案只有一个,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控制体系。以预算管理带动企业整体管理控制水平的提升,整合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分解落实责任预算,加强预算业绩考评,将企业的战略目标分解落实到年度经营计划中,以预算文件的形式逐级分解至各公司、职能部门的年度预算,从而使企业的战略目标得到贯彻落实。
二、国有企业预算管理的困境及产生原因
(一)缺乏对全面预算的充分认识
虽然一些规模较大的集团公司知道全面预算重要性,纷纷花费重金打造了全面预算信息化系统,全级次编报预算。但一段时间运行下来,各企业从领导到员工,对预算的认识仍存在误区或潜意识中淡化预算。全面预算的“全面”是指“全员参与、全流程、全覆盖”,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财务部门监督及执行预算的层面。殊不知全面预算的场景下,预算是从业务前端流程发起,按预算编制指导意见编制生产和销售预算,后续预计执行该生产计划需要消耗的存货和其他成本费用,结合专项预算最后汇总成最终的财务预算。只有从基层最前端发起的才是最贴合实际的,可执行的预算。
(二)重编制轻执行的现象普遍存在
通常集团公司十分重视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希望全面预算能够对公司下一年度经营活动提供强大的支持,自上而下推动意愿较强。很多大型国有企业预算通常经过“一上一下、二上二下、三上三下”多轮的预算协调平衡。即便实施了全面预算管理信息化系统,仍存在编制流程复杂,工作量较大的现状。然而对实际试行中的预算跟踪分析仅停留在利润数据比对和项目进度完成上,且很多集团公司对各子公司按年度考核,从而忽视了其中的隐藏替换项目被利润完成数掩盖,不能及时纠偏纠错;很多公司缺乏对全面预算的严肃性认识,在执行中发现与实际不符,较为随意的调整预算,潜意识中仍存在“计划赶不上变化”的想法,预算仅仅是预计;闭环管理的仅停留在预算年度考核指標上,进而影响了全面预算的整体效果。
(三)预算考核体系不健全绩效、制度不完善
科学而完善的预算绩效考评激励机制是全面预算管理实施中的关键环节,预算考核绩效评价应涉及每一个部门和每一名员工。但是目前有的企业预算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并不到位,预算考核不全面,无法覆盖企业的所有业务中,并且没有根据权责的关系划分清楚各个归口部门,从而导致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工作缺乏协调性,员工工作缺乏积极性和创新性,导致企业部分员工在执行预算时消极怠工、偷懒懈怠、流于形式、纸上谈兵。最终的结果就是企业的经营效率不断降低。
(四)预算编制缺乏战略目标引导,编制方法单一
1.预算编制缺乏战略目标做引导
企业进行战略管理主要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生存和长远利益而制定具体的目标和任务。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主要是为了实现在某一时期内的经营活动目标。由此可见,全面预算管理与战略管理之间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很多企业在进行预算编制时只关注眼前,缺乏整体的战略思想和理念,在制定全面预算管体系时,将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为了做预算而做预算,或者将全面预算等同于财务预算,在进行预算编制时缺乏企业战略发展目标作为引导。
2.预算编制方法单一
企业要想真正发挥全面预算管理的职能作用就必须不断提升预算编制的精准度。但是目前我国一部分企业在进行预算编制时缺乏科学的方法做支撑,预算编制方法较为单一。比如:某国有企业在进行预算编制时,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混合预算编制方法,但是国有企业一般面临利润考核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压力,因此在下达预算编制指导意见时,通常要求“利润在上年基础上有所增长,边际条件如何?成本费用支出较上年有所下降”等条件,如此变成“需要多少利润,倒推生产销售预算和成本费用预算”,基本上是由企业的党政班子为主导,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单方向预算编制模式,并未与企业的其他职能部门、生产一线的基层员工进行充分的、全面的沟通与交流,也未考虑基层员工的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
(五)预算分析效能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