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解读电影《西力传》
2020-09-02夏宇
夏宇
摘 要:《西力传》是由伍迪·艾伦自导自演的一部在美国大萧条时代背景下的伪传记形式的纪录片,主人公泽里格又被称之为人类变色龙,他有一种奇怪的精神疾病,能够在不同场合与不同人群相处时表现出该人群的特征,他在曼哈顿医院遇到心理治疗师弗莱彻医生,在弗莱彻医生的治疗下,泽里格慢慢好转并且与医生发展了恋爱关系,其间经历了一连串有趣又冒险的故事。本文从精神分析、社会认同、自我欺骗与亲密关系四个维度对该影片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人类变色龙;心理治疗;社会认同
一、引言
《西力传》是由伍迪·艾伦自导自演的一部伪传记形式的电影,电影主人公名叫zelig(泽里格,又译为西力),他行为怪异,只要是在不同场合和不同身份的人在一起时,他身上就会显露出与该群体相符合的特征。例如,在唐人街和中国人呆在一起时,就会变得看起来像中国人。许多人都在不同场合见过不同身份的他,这引起了整个纽约的关注。他因某次骚乱被关进了曼哈顿医院,不同的医生对他的病情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说他的病是因为他腺体功能受损、有的说他因为吃了墨西哥食物而中毒、还有人说他是脑神经坏死等,只有一名从事精神分析叫尤朵拉·弗莱彻的女医生,认为他是由于心理上而非生理上的原因导致这一奇怪的症状。弗莱彻在与西力第一次见面时十分有趣,因为弗莱彻是医生,于是西力身上也表现出医生的特征,他侃侃而谈,说自己在治疗妄想偏执狂,看起来很可信,但所讲的内容经过仔细揣摩都是一些空话,西力在催眠状态下曾说出自己不停的作出改变是因为安全,只要和别人一样就意味着安全,他想要受到别人的欢迎。弗莱彻将他定义为人类变色龙——像变色龙那样会出于保护自己而不断的改变自己使自己看起来与环境融为一体。因为他这一病情的特殊性,引起了美国人的好奇与兴趣,他们争相模仿他,并由此创立了风靡一时的变色龙舞蹈。西力的姐姐露丝看到了弟弟身上赚钱的机会,她将西力从曼哈顿医院接出来,和她的劣迹斑斑的男朋友合开了一个演出点,在观众的要求下不停的变换自己的面貌和特征。他名声大噪,市场上开始贩卖与他有关的商品,如变色龙唱片、变色龙钟表、变色龙游戏等,甚至好莱坞也出钱来买他的经历拍成电影。虽然看起来是受到了大家的欢迎,但西力仿佛已经丧失了自己的人格,常常独自静坐,凝视天空,变成了一个只会表演的怪物。姐姐和她的情人因为感情冲突而亡,弗莱彻医生将他收治,决定采取特别的方式来治疗他。弗莱彻医生将西力带回乡间小屋,创造出一个极度安静的环境,用摄像机录下整个治疗过程。在弗莱彻医生的治疗下,西力逐渐好转,有了自己的独立人格,不再因为外界环境而轻易改变自己,他与弗莱彻医生也互生情愫,在克服了一个个风波后他们结婚了并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二、精神分析的观点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提出人格包含三部分:本我,包含着大量的本能与原始欲望,位于人格的最底层,蕴含的能量也最大,它遵从快乐原则,一切行动都以满足自身的欲望为目的;自我,遵从现实原则,位于本我和超我之间,平衡着本我的原始冲动和社会道德的制约,在其间寻求一条既能满足本我欲望又能被伦理道德所允许的路;超我,位于人格的最上层,包含着良心与自我理想,是在道德权威和父母教养中建立起来的,与本我相对立,对本我欲望进行压制,遵循道德原则。在本影片中,泽里格所表现出的只要与不同身份的群体的人在一起就变成和他们一样的特征,是没有自我的表现,也没有本我原始冲动的表达,完全受到外界规则的支配,将他人的特征内化,只有超我没有自我与本我,他的人格是缺失的。这也是弗莱彻医生从他的病情入手的地方,她从两方面进行治疗,在催眠状态下,深入探查他的人格并将其重新塑造,在意识层面给予他充分的关怀与爱,弗莱彻医生给泽里格不断的暗示:你会变得完全诚实,你不会成为我想让你成为的样子,你会成为真正的自己。泽里格在意识层面开始慢慢的会表达自己的看法,做能展现自己性格的事。当他的病情慢慢好转时,出现了一个小插曲:曼哈顿的其他医生来视察病情进展,当说出与泽里格看法不一致的话时,遭到了他的殴打。在能够有自我意识的同时,出现了新的麻烦情况,他更多的受本我的支配,随心所欲的表达自己而不受社会道德的制约,不能容忍与他意见相左的观点并对其人身攻击,在超我与本我的过渡之间,需要找到合适的自我才是他病情的真正痊愈,最后他们也做到了。
(二)早期童年经历的影响
在弗洛伊德构建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十分强调早期经验尤其是童年经验的作用。该影片也描述了主人公的童年经历,对他成年后的症状及其人格塑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弗莱彻医生对泽里格的治疗主要是通过催眠进行的,在催眠状態下,泽里格说出他的父亲是一名演员,经历过两段婚姻,小时候西力被反犹太的邻居欺负时,父母不仅不帮他,还认为是他的错并将他关进储藏室。西力还有一个姐姐和哥哥。哥哥杰克精神失常,姐姐露丝成了一个小偷和酒鬼,只有他看似平安无恙的长大。他从小就在暴力环境下生存,父亲经常打他,哥哥姐姐欺负他,邻居也欺负他们一家人,父亲临死前曾对他说:生活就是一个充满苦难的毫无意义的噩梦。从他的童年经历中可以看出,他不仅因为犹太人的身份遭到社会歧视,父母也没有在身后支持他,反而斥责他、贬低他,他没有得到应得的关爱,周围人对他的排斥也导致了他迫切的想融入群体希望受到别人的喜爱。
(三)防御机制
弗洛伊德曾提出八大防御机制:是个体在经历挫折或创伤性生活事件时所采取的应对方法。一是压抑,将不被社会道德所允许的冲动欲望降至无意识层面;二是投射,将自己的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他人有这样的欲望;三是否认,不承认曾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对自己有重大负面影响的事件;四是退行,在遇到挫折和问题时,心理年龄退至比正常年龄更低的水平,用比较幼稚的方法解决问题;五是反向:将不能被现实接受的欲望转变成道德规约允许的行为;六是合理化:也称酸葡萄心理,为自己的行为找一个被自我和社会所接受的理由;七是补偿:通过其他行为来弥补另一事件所带来的消极心态;八是升华:从被压抑的情感或冲动抽身出来转而投向社会赞许的活动中去。
在本影片中,泽里格所采取的防御机制有压抑:因为从小就不受欢迎,他将他所有的想法压抑隐藏起来,从不表露;否认:在与弗莱彻医生第一次见面时,他就转换成医生的特征,当弗莱彻医生指出他并不是医生时,他极力否认并表现出慌乱的样子,在意识层面他也从不提起小时候经历的嘲笑与家庭暴力;合理化:泽里格在不同场合不断地变换自己的面貌与谈吐来使自己看起来像是融入了他人,正是因为他为自己的行为找出了合理的解释才能每次心安理得面不改色的“变形”。泽里格仿佛将他经历的所有的童年创伤经验都遗忘了,他不允许它们出现在意识层面,所以在表面上他一直将自己表现出是幽默机智的正
常人。
三、社会认同视角
社會认同理论是由Tajfel和Turner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他们将社会认同定义为个体从他所属团体中获得的自我形象,并作为团体成员所产生的情感和价值体验[1]。社会认同理论的基本观点指出,个体都有维持积极自尊的欲望,而个体所属团体及团体成员会给个体消极或积极的评价,这会影响个体的社会认同。当个体在所在团体中获得积极评价时,会产生积极认同;获得消极评价时,则产生消极认同。同时,个体也会将自己所属团体与其他团体进行比较,当自己团体比其他团体好时会产生积极认同;当个体对团体产生消极认同时,会选择离开该团体去下一团体寻找积极认同,或者通过改变现有团体获得积极认同。社会认同的基本过程包含社会分类、社会比较和积极区分。人们倾向于根据自己与他人的异同将他人进行归类,从而区分出内群体成员和外群体成员。一旦个体将自己归入到某一团体中时,就会将自己所属团体与其他团体进行比较,来获得积极自尊。当个体对所属团体产生消极认同时,他会采取社会流动、社会创造、社会竞争的策略。采取社会流动策略的人认为不同群体的边界是可以渗透的,低地位群体中的人会选择向高地位群体流动,追求更高的物质资源和积极评价,是一种自我实现的策略。社会创造是个体从其他维度将自己的所属团体与与其他团体进行对比,来获得积极区分。社会竞争是指当群体地位被认为是不合理时,群体成员会采取与所比较的团体直接竞争的方式来获得积极认同。低地位的群体成员会进行游行示威、暴力革命等,而处于优势地位的群体成员会采取措施巩固他们本来的地位,如武力镇压、和平谈判等[2]。在当时的环境下,犹太人的地位较低,在社会上不属于主流群体,不受人尊重,泽里格是犹太人,从小就被邻居歧视、欺负,对自己所属群体从没有产生积极认同,这也为他成人后想向更高地位的群体流动埋下了种子。在催眠过程中,弗雷泽医生问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生这种转变,泽里格回答说是在上学时和一群同学聊天,当他们问他有没有读过《白鲸》时,他怕被同学嘲笑,于是说谎自己读过,从那以后这种症状就越发明显。泽里格的成长环境使他迫切地追求别人对他的积极认同,他希望受到他人的欢迎和喜爱,于是他不断的融入一个又一个的群体,表现出自己仿佛本来就属于这个群体,侃侃而谈,很受欢迎的样子,不断改变自己的身份与外貌去融入他人就是泽里格寻找积极的社会认同的表现。
四、自我欺骗
自我欺骗从字面上来看就是自己欺骗自己,是由人际间的欺骗发展而来的,对他人欺骗就是说谎,对自我欺骗则是自欺。Demos在1960年在“Lying To oneself”中给出了自我欺骗的定义,是指一个人相信了一个与自己所相信的观念相违背的观念[3]。自我欺骗在哲学和心理学中都有讨论,萨特哲学认为,人之所以自欺,是因为人有充分的自由;在精神分析的观点中对自欺也有不同的解释,例如上文提到的防御机制,否认、合理化就属于自我欺骗的范畴,明知道真实并非如此但仍然欺骗自己事实如自己所想的那样。研究表明,自我欺骗对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预测作用[4]。自我服务偏见也与自我欺骗有关,自我服务偏见又称自利偏差,是指当个体取得成功时,倾向于将原因归于自己,失败时将原因归于外界因素。韦纳的归因理论提出归因的三个维度,内外维度、可控不可控维度及稳定不稳定维度。当个体在取得成功时将原因归于内部的可控的稳定因素时,下一次遇到相似情况更能采取积极措施,当个体失败时将原因归于外部的不可控稳定因素时,更容易产生消极心态并最终导致习得性无助。在本影片中,泽里格的病症之所以持续得久就是因为他一直在自我欺骗,在医生面前表现自己是个医生。在乐队面前表现自己是个乐队成员,在黑帮老大面前表现自己是黑帮成员。他之所以能够看起来非常从容甚至在短时间内能迷惑其他人,就是因为他的自我欺骗,他认定自己就是该群体成员即使事实并非如此,当弗莱彻指出他并不是医生时,他有些被拆穿的慌乱,又立马强调自己的身份并借口离开。自我欺骗确实能让个体给自己营造出最舒适的氛围,自我感觉身边的一切都很好,给自己灌输强大的自信,但是过度自欺也许会导致盲目乐观。我们的心理现实是基于客观现实建立起来的,虽然每个人对世界的理解千差万别,但是当心理现实完全脱离客观现实时,在个体自我满足的背后是强烈的空虚感与无际的深渊。什么是自我欺骗?当所知觉到的与世界本来的面目有偏差时是否就是一种自欺,那么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存在自欺行为,适度的自欺会使人更好的发展,产生对自我更多的肯定,获得更多的幸福感,但是过度自欺,像影片中泽里格那样,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幻想里与真相脱节,那么这就会慢慢演变成神经症。
五、亲密关系
该影片中不可忽略的一点就是弗莱彻医生与泽里格的爱情,他们从医患关系发展成了恋人关系。当整个社会、曼哈顿医院的医生甚至泽里格的家人都只是因为他这一特殊的病症而好奇或者从中牟利时,只有弗莱彻医生是把泽里格当成一个完整的人去治疗,给予他充分的耐心和充分的关心和爱。在泽里格遇到弗莱彻医生之前他是从来没有真正体会过被关心被重视的情感的,泽里格最后被治愈,其中一个原因是弗莱彻医生在精神分析上的专业性,为泽里格专门定制的治疗方法起了作用,但关键因素则是弗莱彻对他无私的情感付出。最后改变泽里格的不是公众的评价,而是一个女人的爱。
六、總结与启示
本文通过精神分析、社会认同、自我欺骗和亲密关系的角度对电影《西力传》进行了解读。该影片拍摄手法新奇独特,用伪记录片的形式呈现了主人公泽里格的一生,其间运用了电影特效和剪辑将主人公与特定的历史事件结合起来,使主人公出现在现场,增加了影片的趣味性和感官真实性。例如在德国纳粹的一次集会上,泽里格就出现在希特勒的背后,在希特勒演讲时因与弗雷泽医生的互动而引起了演讲的骚乱,亦真亦假,虚实结合。同时,片中还出现了如欧文·豪和苏珊·桑塔格等美国知名作家和评论家来叙述对泽里格的看法。在片中泽里格之所以引起整个美国的关注是因为他虽然是神经症患者,但他的病症也是当时整个美国状态的缩影——在大萧条时期人人迷茫,人人又都想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人人都需要被认可。
抛开时代因素和国家民族因素,泽里格的症状也是人类的共性,人是社会动物,总是在寻求他人的认可,有着想融入社会的欲望。就像社会建构理论观点所指出的那样,人的心理活动是社会建构的产物,我们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建立起自我概念的,换句话说,我们的自我包含了他者的部分。成功的社会化、融入社会是一个人的必经过程,在这其间要建立其自己完整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对客观现实有自己稳固的认知,这也是人格健全发展的必要条件,按照存在主义的观点,人所体验到的一切即是现实,尊重人的个性与自由。人存在于漫无边际的宇宙中,本来是没有意义的,但是人类可以通过自我塑造、自我实现而创造自己的价值。正如最后泽里格症状消失了之后,他可以自如的发表他的观点,因为他性格中机智敏捷、见解独到而真正受到社会的欢迎和认可。人的一生都应在追求自我、实现自我中探索,就像毕生发展观提到的那样,人的一生都在发展的,自我是一生的命题。
参考文献:
[1] Tajfel H, Turner J C, Austin W G., et al. An Integrative Theory of Intergroup Conflict[J].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 1979(33):94-109.
[2]张莹瑞,佐斌.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6(3):475-480.
[3] Demos R. Lying to Oneself[J].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1960(18):588-595.
[4] Hagedorn J W. Happiness and Self-deception: An Old Question Examined by a New Measure of Subjective Well-being[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996(2):13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