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倾斜煤层群开采水害防治技术探讨
2020-09-02蔡正华徐学文骆黄艳
蔡正华 徐学文 骆黄艳
(乐矿集团,江西 景德镇 333300)
1 概述
乐矿集团沿沟煤矿位于萍乐坳陷带的东北端,于涌山桥砂区中部为一不完整的向斜构造,向斜轴呈北东走向,自西向东逐渐向北偏转,略呈弧形。本区出露的含煤地层有上二迭统龙潭组和上三迭统安源组,为急倾斜煤层群组,煤层倾角50~75°,主要开采煤层为一、二、三、五、六、七、八煤。
2 矿井水文地质情况
沿沟煤矿属低山丘陵区,本区对各时代地层难以绝对划分含水层,特别是煤系地层和基底灰岩的富集水区在浅部(-100m以上),而深部则为零星裂隙水地段,难以区别含(隔)水层的空间位置。以地层为单位可将本区地层分为第四系孔隙水含水层、安源组煤系弱含水层、大冶组灰岩含水层、长兴组灰岩含水层、龙潭组弱含水层、茅口组灰岩含水层、栖霞组灰岩含水层七个含水层(组)。
矿区范围内仅有一条发源于大游山的小河横于本区北端,垂直地层走向流入矿区。在流入本区7线和15线之间,河宽10~20m,深2~3m,河床标高+41m左右,枯季流量很小,一般为90~60m3/h(65.1),雨季时为35.28万m3/h(65.6.28)。河床途经煤系地层与浅部老窑贯通,穿煤系向南切割局部大冶、长兴及阳新统、壶天群等灰岩,促使浅部岩溶发育强烈。
矿井内老窑采空区较多,塌陷范围广,地面破坏严重,老窑积水丰富。矿井开采过程中,易受到老窑突水威胁。而且由于采空塌陷地面受到严重破坏形成洼地,给降水补给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井下水量大小直接受大气降水和老窑蓄水所控制。
经现场实际测量,矿井范围内汇水面积有5825600m2,历史上最大日降雨量203.3mm,最大汇水量40051m3/h,各山坞最大汇水量8010m3/h。由于煤层露头与地表水直接相通,大气降雨对矿井充水有直接影响,降雨集中期与井下涌水量关系密切,雨季期间井下涌水量明显增大,见表1。
表1 矿井涌水量
3 矿井开拓方式、采区布置及开采方法
采用立井开拓方式,开采煤层B4~15煤,计18层煤层。井田面积4.8km2。矿井分为三个水平开采,一、二水平已经开采结束,三水平自东向西分为36采区、32采区、30采区和31采区。每个采区走向长度约600m,以采区石门分东西两翼按区段布置采掘工作面。采用伪俯斜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法,自然垮落法管理顶板。
4 小窑调查情况
矿区内老窑密布,开采年代久远。据1993年统计,沿沟煤矿矿区内生产小井数量达215座,各煤层均有分布。由于小井开采造成河床塌陷,致使河水灌入小井巷道,溃入国有矿井,造成矿井被淹。
2002 年,江西省政府组织对涌山桥矿区进行水患调查,确认沿沟井田范围内有小井120座,最大采深-240m。其中有13座小井开采涌山河床保护煤柱,有40座小井开采国企矿矿井主要井巷保护煤柱和采区边界煤柱,有42座小井超深越界开采,有8座小井上、下煤组同时开采,沟通上下煤组水力联系。据统计估算,沿沟井田小窑采动面积约427万m2,充水空间141.4万m2。根据小窑分布情况,在本矿范围内将小窑采空区划分为7个积水区。
5 防治水技术及管理措施
(1)实施全面的地面环境治理工程,从源头减少源水补给。
① 对煤矿(主要是地方小窑)开采破坏的地表实施环境治理工程。几年来,在地面井田范围内自东向西沿五煤顶板构筑了一条2300余米主排水沟(规格2.0×2.0m),并在主排水沟两侧构筑了多条支水沟,总长度约10000m,将山地低洼处积水排入主水沟;同时充填了100余个废弃小窑井筒及开采沉陷区,并对地面进行了绿化,有效减少渗透入井下的雨水。江西省政府组织对涌山桥矿区进行水患调查所列的7个积水区已经全部消除。2010年地面治理前后集中降雨期降雨量与最大涌水量对比见表2。
表2 地面治理前后降雨量与最大涌水量对比
② 根据涌山河床保护煤柱破坏程度分析,1~5煤层破坏严重。为防止汛期河水渗漏入井,对涌山河保护煤柱实施围幕注浆,使各孔中注浆体相互搭接以形成一道类似帷幕的混凝土防渗墙,以此截断水流。共施工注浆孔31个,注浆1500m3,并对河道穿过煤层段实施人工钢网混凝土河床,有效拦截了地面降雨通过空洞渗入井下。
③ 常态巡查,与地方政府联手打击盗挖盗采(打非治违),避免形成新的积水区。
(2)绘制详细的矿井水文地质图,将所有影响开采安全的积水区全部标注上图,分别颜色标注小窑积水区与矿井下的水力联系,实行红绿线管理,并在采掘工程图上详细标注,以指导生产。
(3)根据矿井采掘方案,优先安排探放水工程(方案、设计、批复、验收),消除全部有关联的积水区。在拟划定的采掘区域,先行施工覆盖全部采掘范围的探放水系统工程(为了一巷多用,充分与后期瓦斯抽采工程结合布置),井巷工程主要为施工煤层顶底板探放水顺层岩巷和边界放水上山,在岩巷中每隔50m布置探水小石门(探水钻场),在距煤层10m处施工煤层探放水钻孔,查清并放干水后再揭开煤层。按“三专两探一报告”(三专:专业防治水技术人员、专用探水钻机、专业探水队伍;两探:物探先行,钻探验证;一报告:探放水结论报告)要求,彻底消除水患,在有水患区域开展采掘活动必须严格执行“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则(有静水压头的要采取措施控制放水)。探清放干不等于消除了隐患,有动态补给水源的,必须采取稳定可靠的截引排水措施,不能认为水量小,流入采空区不会形成安全隐患。将红线区变成绿线区后,再安排采掘工程,实施探放水工作时,所有影响区域必须撤人。
(4)对已探通、掘通、放净水的老巷,如有常态补给水源的必须施工巷道工程,进行源头拦截引水。通常在采区的边界预留放水上山,在补给源头拦截,消除动态流水遇上不可预测的因素,形成新的危险源。
(5)完善采煤工作面的防治水措施。
完成探放水工程的采煤工作面,虽然不受承压水的威胁,但其上区段采空区及上覆层顶板的淋水,对采面安全生产仍有较大影响,导致作业条件变差,严重影响煤质,管理不善时可能形成工作面煤泥流,威胁安全。因此,采煤工作面治水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① 对采煤工作面涌水量实行分级管理。当涌水量达到3m3/h时,工作面必须采取措施,只安排一个点作业;当工作面涌水量达到5m3/h时,停止作业。
② 工作面回采过程中不准设档,且工作面不得留余煤交班,杜绝产生煤泥流。
③ 采取拦、引、接等多种方式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渗入工作面的水量。
④ 建立完善的脱水系统,减少含水煤量,如机巷脱水、高低位排沉淀池设置,对脱水系统实施专业队伍管理等。
6 结语
沿沟煤矿经历多年开采,接受几次水害事故血的教训,进一步规范和强化了矿井水患治理工作,更新了水患治理理念,水患治理技术逐步提高,管理措施不断完善,矿井防治水工作取得全面突破。实践证明,只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并针对性地从技术和管理上认真做好防治水的每一项工作,如水文地质资料收集、水患潜在致灾因素普查、地面源头治理、井下疏排、涌水点的日常观测管理等措施到位,就能有效防范矿井水害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