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美学视角下《红楼梦》译本的审美再现

2020-09-01王文婧

关键词:译本红楼梦

王文婧

摘 要:《红楼梦》作为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是古典艺术的完美载体,具有较高的美学研究意义。为深化研究翻译美学视角下《红楼梦》译本的审美再现,根据文学的翻译概念及美学的相关原理,在对《红楼梦》翻译现状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还要研究其自身潜在的美学价值。基于翻译美学视角下,本文拟对《红楼梦》的译本进行美学赏析,通过分析译本的语言美,使《红楼梦》译本的审美得到再现。

关键词:翻译美学视角;《红楼梦》译本;审美再现

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0)07-0046-04

《红楼梦》乃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具有一定的美学研究意义[1]。红学研究发现,在此巨作的创作过程中融入了不少作者的真实经历,因此,《红楼梦》具有较强的现实色彩。该部著作对于处在不同文化价值观下的西方红学爱好者而言,颇具有一定的神秘性和较高的研究价值。随着翻译美学的问世,在世界文学领域中,《红楼梦》及其译本的研究价值逐渐呈现,研究地位和影响力逐渐上升[2]。因此,本文旨在翻译美学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对《红楼梦》英译本的审美再现作进一步阐释,以此为更多的国内外《红楼梦》阅读爱好者提供更高层次的美学感受。

一、文学翻译和美学原理的深入分析

文学翻译,作为对文学创作翻译的简称,其本质属于审美活动。它在实际的文学翻译活动与美学原理方面发挥着纽带作用,可有效地将文学创作者和翻译者联系起来,是一种通过分析和转换等相关翻译过程所实现的活动结果,同时也是文学翻译的最终呈现方式。这种活动结果能够呈现出译者的综合素养和审美体验,译者要想具备较高的审美素养需经过反复不断地翻译练习才可能获得,而审美体验则是通过跨越时间、跨越空间的方式,试图通过赏析原著呈现出原著的审美内涵。文学翻译和美学原理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通过翻译美学的相关研究可以将译著的审美情绪清晰地呈现出来,而通过此种审美探讨还能深入认知原作者的创作目的及作者意图。在此基础上,探析译者对于原著的翻译水平,分析审美规律,将译者对于原著的译作美进行更加直观的呈现[3]。根据翻译美学的基础原理,在翻译文学著作的过程中,译者需对不同时期的审美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以采用与原著更加接近的审美标准去进行翻译创作。因此,针对此翻译理论,译者需依据原著作者的审美标准,对原著者审美观进行深入探究,并在进行文本翻译的过程中,把自己融入原著中尽量贴近原著,进而将译著与原著的审美相似之处呈现出来。

在我国文学史上,翻译美学的发展最早可追溯至三国时期,那时就有人提出过“需遵循本质,无需文饰”,发展至如今,涌现出“信达雅”“神似”“化境”及“三美论”等相关美学翻译概论。

中国翻译美学杰出代表者之一的学者刘宓慶提出过诸多翻译美学的概论,并发表了与之有关的众多书籍与文章。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发表的代表作《翻译美学导论》为我国的翻译美学相关理论建设奠定了基础。本书对翻译美学的相关问题,包括对翻译审美的主体与客体关系的探讨、审美系统的建立、审美的再现及理想实现等领域进行了详尽阐述。他指出,所谓的审美再现并不是机械化地追逐译文的形式与原文的对等,而是要尽可能地为原语的表述寻找理想的呈现方式,即是在确保语义互相接近的情况下,最大化地确保译文与原文的语言形式对等以使译语读者进一步掌握源语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形成和源语读者同样的美学感觉,基于此,我国翻译美学杰出的代表者刘宓庆先生提出翻译文学应符合借鉴感受观览→遐想与联想品位→掌握领悟→再现内模仿→总结为观→品→悟→译这样一个由浅至深的过程。

翻译当中包含了审美的主体与客体,审美主体是指文章的读者与译者,审美客体是指目标语文本和源语文本。审美主体通过对源文本发挥主观转化作用,即在将一种语言文本转换至另一种语言文本的过程中,将源文本审美最大化地融入译文之中,以确保源文本当中的美学要素能够在译文本中得到再现。翻译审美的客体可以分成两种,即非形式系统与形式系统。形式系统审美信息涵盖句段层、文字、语音;非形式系统即为模糊集,其审美的构成并非字词表达层面有关的审美信息,作为非物质审美系统层面,在具体翻译中需要对译著从整体结构上加以研究。

二、研究《红楼梦》的美学现状

自建国初期至今,纵观文学领域对《红楼梦》的研究发现,以“红学”为代表的研究长期处于主导地位。但从建国初期至《红楼梦》问世之后,在百余年期间里,鲜少对《红楼梦》进行过深层次分析,所以在研究框架层面上并没有达到如今日“红学”研究一样系统、深入的研究层面。清末年间,著名的文学家王国维先生的伟大创作《红楼梦评论》问世,其对“红学”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该著作作为第一篇文学评论类文章,既能充分地呈现出《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并对《红楼梦》所蕴藏的思想内涵和所彰显的艺术形式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从而充分体现出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历经多年的不断发展,“红学”研究开始自成体系。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胡适为领头者的一批学者,包括冯其庸与周汝昌等在内的第一批红学大师开始深入研究《红楼梦》。在此时期,相关考证派学者的著作研究成果中以《红楼梦学刊》最为闻名,在此类学刊中,他们的研究成果得以充分展现。直到21世纪,“红学”研究依旧如火如荼地进行,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逐步发展成为其他研究者进行研究的理论依据,很多人开始对《红楼梦》的美学研究高度重视,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就是刘心武的百家讲坛。美学研究属于文学研究中针对文学意义层面的研究和批评,出于对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的考虑,需要对原著所蕴含的美学特征进行深入探究。同时,还要对原著者的创作目的进行探讨,以明确著作意图,并在分析原著内在结构的基础之上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进而分析该著作的潜在审美价值。

三、《红楼梦》美学价值的深入研究

《红楼梦》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中的一部,是呈现古典艺术美的完美载体,具有较高的美学研究意义。《红楼梦》具有颇高的现实色彩,是曹雪芹经过数十年的精心创作才孕育出的一部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佳作,在古典小说创作层面具有较高的模范作用。该著作的人物刻画、情节发展、篇章结构与构思是后人难以临摹的,因此,在某种层次上具有一定的不可复制性。在进行人物形象塑造的过程中,挣脱了千人一面的束缚,利用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通过围绕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悲剧这一主线,从侧面描述了他们所生年代的社会背景、历史文化。从一个奢靡生活的宦官世家到体验百姓疾苦生活的沦落,从一个个家庭衰败再到王朝没落,从家族主要成员的婚姻状况、经历和结局再到一个王朝的兴起、繁荣、没落乃至衰败的整体政治历程的呈现,无不让读者从各个方面感受到世态的凄凉和作者内心的跌宕。作者在创作中使用叙述手法的同时,还运用了临摹手法,体现出世间变态。此外,作者有效地运用美学的表现手法,充分利用语言方面的技巧,巧妙地融合了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以此充分体现了东方传统艺术中潜在的魅力。

按照著作者那个年代的社会背景,人类思想在传统思维与封建迷信的约束下,不敢对新鲜事物给予接受状态。因此,造成了《红楼梦》著作者在书写中难以将心中的意向直观地向读者呈现,通常以隐讳、婉转的话语表达方式将作品进行呈现,在某种层次上体现出一种朦胧美。而文学创作的艺术体现方式所彰显而出的美感即为语言的表达形式,广大读者即是通过这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从而进行审美享受。不仅如此,此种语言的表达形式还能呈现出传统美学艺术方面的感悟,可以将创作价值进行充分展现。现阶段,在《红楼梦》相关的众多研究成果中,最具价值的当数著名文学家万国维先生的《红楼梦评论》。此评论可从两方面加以展现,即美学与精神,针对当前对《红楼梦》的诸多研究而言,极具一定的指导性。基于目前《红楼梦》的研究现状来看,人们更多的是从美学理论的角度着手,以批评文学的高度深入研究。此外,出于对原著创作目的的考虑,从中探析作者的创作意图,并与原著的内在结构相结合,进而分析原著审美艺术的价值所在。

四、翻译美学视觉下《红楼梦》的译本审美再现

译者通过对于原著的翻译,在一定程度上可呈现原作者的审美意识。而在翻译的初始阶段,译者需对原著进行反复阅读推敲,发现原著中潜在的美感。此种美是指具体的形态美和意蕴美。如果译者可将原文中的意蕴美和形态美加以呈现,那目的语读者势必会收获相同的阅读效果[4]。但要想具备同等阅读效果的转换需满足两点要求,其一,在进行著作翻译中尽量将原著中意蕴美保留,具体而言,在著作翻译中使用同义的语言体现出原著当中的语义,使译文对目的语读者进行的语言输入尽可能地贴近原文对源语读者所进行的语言输入,进而保证其与原著的意蕴美;其二,尽可能地呈现出原著当中的形态美,确保译文的语言呈现形式更加贴近原文的语言特征,避免翻译中出现难以估量的损失[5]。如果翻译水平和翻译手法较高,可使译文呈现和原著的不分伯仲的艺术效果。但原著中运用了修辞和韵律等手法,可能会使翻译出现偏差,因此,在具体翻译中,需要对此种特征提高重视度[6]。

在此著作中作者使用了较多的双关修辞手法。对于双关表述的翻译,译文不仅要体现出原著与译文各自的语言特征以及背后的语言内涵,以确保译文的审美再现。在《红楼梦》第三十回中,王熙凤见黛玉、宝玉、宝钗三人互相斗嘴各不相让,虽说凤姐对三人之间对话的具体内容并不了解,但只见他三人的形景才能知其意,笑着问道:“在这个炎热的夏天,谁能吃生姜呢”?这时很多人都会感到很疑惑,众人纷纷回答:“我们并未吃生姜”。凤姐特意把手置于下巴摸着腮,诧异的回答:“既然没人吃生姜,为什么会有辣的感觉呢?”译文:In the original text, Although sister Feng didn't understand the specific content of the dialogue between the three, she could only see the shape of the three of them to know its meaning, and asked with a smile: "in this hot summer, who can eat ginger?"At this time, many people will feel very confused, they have to answer: "we did not eat ginger."Sister Feng deliberately put her hand on her chin and touched her chin, surprised by the answer: "since no one eats ginger, why does it feel spicy?"。夏天的温度已经让人感到非常燥热,而大家都知道生姜的味道,在夏日的季节吃完生姜自然更加火辣辣的感觉。而宝玉、黛玉、宝钗三人互不相让的场景自然让旁观者闻到了一股火药的冲鼻之味,这种感觉与夏天吃生姜让人产生火辣辣的感觉,更是不谋而合。因此,译文选用直译法,直接将吃生姜后带给味蕾那种火辣辣的感觉映射到三人这种火药味十足的场景之上,完美体现凤姐这句话一语双关的涵义。因此,当事人宝玉、黛玉二人听见这话,尴尬之前溢于言表。宝钗这时想要再解释时,见其他二人如此表现,也不好再多说一句话,只得一笑而过。而其他四人却不了解这四人之间对话的真正意图,也就这样自然而然的翻过去了。此种译文不仅与原文贴合,还能将凤姐犀利、泼辣的语言加以体现,既能将翻译者对原著的掌握体现出来,并且还能原汁原味地向目的语读者传达出原作的语言之美。

《红楼梦》第七十七回中,王熙凤因小产身体欠佳,终日靠寻医问药养身。一次需要二两人参做药引,于是变向王夫人借用人参二两,而王夫人的人参都被邢夫人借了去,不得已王夫人只得向贾母去寻,结果贾母给的二两人参虽然是百年人参,但是年限已久,失去了应有的药效,不得已王夫人自己派人去买了二两人参去。而她吩咐下人说这就是贾母给的人参,并没有向外人告知贾母的人参已不能用之事。译文如下:Mrs. Wang saw the Mid-Autumn festival has passed, sister Fengs disease has been reduced, although not more, can walk in and out of the day, still ordered the doctor daily pulse medicine, and opened the pill prescription.Searching through the day, only into the small box making several branches of Dan's thickness. Mrs Wang anxiously said: “There is no need to have, but used, can not be found.”so have to ask Mrs. Xing to borrow ginseng,neither Mrs. Xing. Mrs Wang had to go to Mother Jia to find, As a result, although the ginseng Mother Jia gave is a hundred years of ginseng, but the years have been long, lost the due drug effect, Mrs. Wang herself have to buy ginseng herself.And she ordered the servant said that this is the ginseng Mother Jia gave, and did not tell the outsiders that Mother Jia's ginseng is no longer usable.文中,賈母的人参虽然是百年的老人参,但是却年久已失效,不中用。从侧面,也可以看出贾母的威望和掌控荣国府的实力也就像这人参一样,随着岁月的腐蚀,也渐渐失去了自己的作用和应有的功能。而译文中通过一个副词“anxiously”的运用,将王夫人着急找人参却寻儿未果的焦急表情、情绪晕染于字里行间。而通过寻找二两人参这样一个曲折的过程,也侧面说明贾府由盛转衰的过程。此种译法不仅与原文贴合,体现了原文的语义美,而且将王夫人为人处世的心思缜密加以体现,将作者背后的写作意图完整地呈现给目的语读者,以体现原文的意蕴美。

五、結束语

总而言之,翻译美学研究极具一定的制约性,所以,在进行译文评论的同时,需要分析应用美学中存在的问题。在上述研究中,直观地将文学翻译和美学原理进行结合,通过对此种关联进行分析可见,两者具有相辅相成的促进作用,美学能够充分地发挥引导文学翻译的审美作用,而文学翻译则能够将文学中美的一面体现出来。在《红楼梦》中作者利用独特的表达形式及表达方法体现出故事情节,带给人们美的感受,尽可能地通过语言这个中介将目的语读者带入到其中的故事环境中去。同时在进行翻译工作时,译者应尽量将原著的语义美与意蕴美呈现出来,使目的语读者实现同源语读者相同的语感体验。鉴于此,本文对《红楼梦》译本的审美再现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仍有很多的不足,以期在以后的研究中可对译作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以充分挖掘出其潜在的艺术价值。

——————————

参考文献:

〔1〕肖海.翻译美学视角下《红楼梦》译本的审美再现[J].语文建设,2015(12X):57-58.

〔2〕张娅.翻译美学视角下霍译本《红楼梦》的人名英译浅析[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06):52-53.

〔3〕王劼,温筱青.翻译美学视角下译本的审美再现——以林语堂译《庄子》为例[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7(04):32-36.

〔4〕胡红梅.翻译美学视角下中国古诗英译审美再现的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2.

〔5〕李亚棋.翻译美学视阙下《牡丹亭》的审美翻译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4,02(12):76-78.

〔6〕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台北书林出版,1995.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Aesthetic Reproduction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

WANG Wen-jing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Fuyang 236041, China)

Abstract: As one of the four great classics in China,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is a perfect carrier to present classical art and has a high aesthetic significance. In order to deepen the research on the aesthetic representation of its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 based on the translation concept of literature and its related aesthetic principles, the author should study its potential aesthetic value as well as the status of its translation.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this paper intends to make an aesthetic appreciation of the translation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s,which aims to make an aesthetic appreciation of the translation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Keywords: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 The Translation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Aesthetic Reproduction

猜你喜欢

译本红楼梦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话中话:《红楼梦》直接引语中的元话语分析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别样解读《红楼梦》
《通玄记》的西夏译本
翻译中的“信”与“不信”——以《飘》的两个中文译本为例
1949年前译本的民族性和异质性追考
《孙子兵法》俄译本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