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叶片上的“虱子”
——茶黑刺粉虱
2020-09-01王吉锐
王吉锐
浙江农林大学农业与食品科学学院,311300
每年三四月份,在茶园里经常能看到到处飞的小黑虫,密密麻麻地聚集在一些茶树嫩叶背面,多的时候一小片茶叶上有几百头,或者是停在成叶背面一动也不动,像叶片上长了虱子一样(图1)。那时正是明前茶采摘的重要时期,茶农对此十分苦恼,有时发来照片让笔者看看到底是什么虫子让人这么讨厌,根据笔者多年经验,基本上可以判断是茶黑刺粉虱。
在茶园里,粉虱类害虫发生比较多,尤其是茶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camelliae Kanmiya&Kasai)最为常见,不管是成虫还是若虫,很多茶园都能见到,现就该害虫作一些简单介绍。
图1 茶黑刺粉虱为害茶树嫩叶
茶黑刺粉虱主要为害茶树,之前国内外研究报道中一直把为害茶树的茶黑刺粉虱和为害柑橘的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spiniferus Quaintance)混为同一种。直到Kanmiya等[1]通过详细研究比较了形态和基因组特征,发现为害茶树与柑橘的黑刺粉虱种群为2 个不同种,并把为害茶树的黑刺粉虱定名为茶黑刺粉虱。茶黑刺粉虱除为害茶树外,还可为害山茶属的柃木、红淡比。
一、分类地位
茶黑刺粉虱隶属于半翅目、胸喙亚目、粉虱科。分布比较广泛,在各茶树种植区均有分布。
二、形态特征
1.成虫
茶黑刺粉虱成虫体长0.92~1.42 mm,复眼、胸部和腹部及前翅基部为橙黄色;前后翅及身体上覆有白色粉状物,前后翅上有不同形状的白色斑纹,左右翅斑相连,前翅后缘仅有部分白斑,雌虫个体都比雄虫大。茶黑刺粉虱的成虫(图2)飞行能力较强,在发生高峰期,可见满园飞舞。
图2 茶黑刺粉虱成虫(周孝贵 摄)
2.卵
茶黑刺粉虱卵长0.2~0.3 mm,形状似香蕉,基部钝圆,有一卵柄黏附于叶面,长约50 μm,在卵壳表面有六边形图纹覆盖(图3)。卵历期区别颜色差异分为4 个阶段:初产时为乳白色,后渐变为淡黄色,再到橙红色,最后将要孵化时变为灰黑色。当1龄若虫从卵中孵出后,卵壳上留有1个瓶状缺口。
图3 黑刺粉虱卵和1龄若虫(周孝贵 摄)
3.若虫
(1)1龄若虫
1龄若虫具发育完全的触角和胸足,有爬行能力,找到适宜的取食部位后将口器刺入植物组织营固定生活。1龄若虫长椭圆形,头尾较窄,体长约0.3 mm,宽约0.14 mm,在头中部及管状孔区域稍隆起;眼点暗红色,明显;在头部及后胸各有1对“八”字弧形长刚毛分布,头刚毛长约0.2 mm,后胸刚毛长约0.1 mm,管状孔刚毛长约44 μm,尾刚毛长约58 μm,管状孔亚心形至圆形(图4)。
图4 茶黑刺粉虱1龄若虫(周孝贵 摄)
(2)2龄若虫
2 龄若虫体长约0.51 mm,宽约0.29 mm,长椭圆形,体缘分布有1 圈白色蜡质分泌物;头胸部分布有6 对长刺,腹部分布有4 对长刺,长度0.15~0.25 mm不等。触角和胸足开始退化,丧失爬行能力,脱皮后就地营固定生活;胸部分节不明显,腹部分节明显,管状孔为亚心形,头刚毛、管状孔刚毛及尾刚毛存在(图5)。
图5 茶黑刺粉虱2龄若虫(周孝贵 摄)
(3)3龄若虫
3 龄若虫体长约0.66 mm,宽约0.45 mm,椭圆形,一般2 龄期若虫的蜕覆盖在3 龄若虫背盘上,背盘上头胸部分布有7 对刺,腹部分布7 对刺,长0.22~0.31 mm 不等。胸部和腹部分节明显,腹部中央区稍隆起,管状孔均为亚心形,头刚毛、管状孔刚毛及尾刚毛均存在(图6)。
图6 茶黑刺粉虱3龄若虫(周孝贵 摄)
(4)4龄若虫(伪蛹)
4 龄若虫体缘周边有1 圈白色蜡质分泌物分布,宽65~136 μm,背盘上无蜡质物。椭圆形,漆黑色有光泽,长约1.13 mm,宽约0.82 mm,背盘凸起;体缘锯齿状,齿末端圆形,在0.1 mm体缘内大约有12 个小齿,每个小齿长约21µm,宽约13 µm;中央区隆起,尤其是管状孔区域更明显,位于一个凸起的瘤突上;亚缘区上有10~11对刺排列,长160~180µm,有些延伸出体缘。在亚背区有1 排类似的较短刺毛,一般在头胸部分布7对,腹部分布9对。管状孔隆起,亚心形或近圆形,长约85.8 µm,宽约67.7 µm。盖瓣心形,长约66µm,宽约62µm,几乎充塞了整个管状孔区域(图7)。
图7 茶黑刺粉虱伪蛹(周孝贵 摄)
三、生物学特性
1龄若虫具有足,有一定的活动能力,卵孵化后停留数分钟,随后进行短距离爬行,在找到合适的场所后,用口针插入叶片组织内吸取汁液营养。若虫固定后就在虫体周围分泌白色蜡质物,形成白色蜡质边缘,并日渐变宽。
该虫一生蜕皮3 次,蜕皮后均将皮留于体背上。除在蜕皮的2 龄若虫稍有移动外,若虫期均固定寄生取食,即使环境不适也不再迁移[2]。成虫羽化时从蛹壳背部呈倒T 形的蜕裂线开口中飞出,成虫羽化2~3 h 后即行交尾,一生交尾多次。
茶黑刺粉虱以成虫和若虫群集在寄主植物叶片的背面(尤其是嫩叶)刺吸取食汁液,还有可能传播植物病毒;因其繁殖比较快,短时间能建立较大种群为害,并分泌蜜露诱发煤烟病,致使寄主植物叶片发黑,影响其正常光合作用。
四、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可对茶树进行适当修剪,增加茶园通风透光度。同时要及时清理茶园内的枯枝落叶和茶园周边其他寄主植物和杂草,改善园内和周边环境,减少茶黑刺粉虱的传播和越冬基数[3]。
2.物理防治
利用茶黑刺粉虱有较强的趋黄性这一特性,选用黄板诱杀法进行田间监测和调查。黄板宜在茶黑刺粉虱成虫期使用,应悬挂在茶树上方,板与板之间应间隔一定距离,一般挂225~300片/hm2,对茶黑刺粉虱的种群数量控制有很好的作用。
3.化学防治
可在茶黑刺粉虱的卵孵化盛期喷施溴氰菊酯和联苯菊酯等触杀性农药进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