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角下小学英语校本课程分析
2020-08-31刘宁邱鑫谢玉文冯小凤
刘宁 邱鑫 谢玉文 冯小凤
【摘要】当前各个学校开始网络远程授课,在围绕课本教授课程的同时,汉光实验小学实施了特色校本课程“About the Novel coronavirus”,内容与当前发生的社会事件密切相关,目的是改变英语知识点与交际背景相分离的现状,从培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角度出发,实现立体化、多元化教学。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本文将基于跨文化视角,针对校本课程的特色展开分析。
【关键词】跨文化;校本课程;小学英语
【作者简介】刘宁,邱鑫,谢玉文,冯小凤(指导老师),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一、研究背景
在学校教学中,根据大纲编著的教材是最主要的教学内容来源,教材灵活性较小,注重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具有统一性、共同性,缺少个性、新颖性。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入,研究者发现,英语教学的重点是结合文化背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时代的发展带来了英语学习需求的变化,英语学习已经成为自我文化认知、品格塑造和思维训练的过程,为了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教师需要在课程教学实践中借助英语校本课程,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文化、社会问题和风俗习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是传播社会文化的工具。语言和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法分割,学习语言离不开文化的熏陶。通过汉光实验小学的校本课程,学生可以了解如何保护自己及家人的健康。其次,鼓励学生通过这类校本课程接触不同文化,树立全球视野。
二、跨文化视角下的校本课程开发
1.语言中的跨文化。“跨文化”是指通过越过体系界限来经历文化归属性的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跨文化意识主要被外语学习领域所提倡,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如果抛开文化不容易学到一门语言的精髓,也不利于提高自己与以外语为母语者的实际交际能力;若学习者在认识文化的基础上去学习语言,则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是“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宽视野”。笔者将人教版英语教材进行主题分类,可得出图1,具有跨文化意识背景的内容仅为百分之八,占比较小。在不打乱教学计划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校本课程,弥补教材的不足。
2.校本课程中的跨文化。首都师大的徐玉珍教授将校本课程定义为: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的,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过程。校本课程的开发对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及兴趣,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意义重大,也从根本上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本意。禹文萃、郭正武从群体文化表达的视角分析了校本课程设计者与校本课程受众者之间不同的文化需求。钱文静以个案分析的形式探讨了传统文化特色学校中校本课程的内在价值以及对教师成长、学生发展的意义。叶耀刚对英语校本课程进行调研的结果显示,35.1%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是单纯的选修课或活动课程,20.6%的教师认为这是上级分配的任务,10%的教师认为将校本课程作为自己课程内容的补充。可以看出,教师对校本课程的理解仍然存在误解,校本课程未被重视。
三、跨文化视角下汉光实验小学校本课程分析
本研究分析是以汉光实验小学高年级特色校本课程为例,分析内容为三节英语校本课程。
1.教学指导思想分析。校本课程以学科育人为指导思想,首先关注的是主题的意义和内容,三节课的主题分别是“Fight the virus”“去医院可不是Go to hospital”和“The red cross society”,可以看出主题均与公共卫生事件有关,分别对病毒知识、就医和红十字会进行科普。且在不同主题中传达了不同的价值观,例如在“The red cross society”中,教师提出红十字会的宗旨与中国古代儒家文化一脉相承,“仁者爱人”在英文中有类似说法“Be extremely compassionate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英文中是“Do as you would be done to by others ”,指出了中外文化精髓的相似之处,传达了课文中所隐含的正确、积极的价值取向,为中外文化搭建了理解的桥梁。
2.教学结构分析。(1)疏密相宜。关于新冠肺炎的知识点很多,内容复杂,如何利用网络微课校本课程在短时间内普及相关知识,传递正确价值观,渗透跨文化思想,需要教师把控好内容的疏密程度。根据学生上课的一般状态,从懵懂到兴奋最后到疲倦,教师要根据不同状态,把握节奏。在“Fight the coronavirus”这一课中,教师先介绍病毒名称、介绍新单词,从最基础的知识点开始讲解,到交际用语“How to protect us if we get infected?”,经历了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过程,学生也可以在进入状态后切实掌握课堂内容。
(2)张弛有度。成功的课堂需要高效率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面对大量新知识的时候,学生不免会产生畏难心理,在这三节特色校本课程中,教师均利用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插入科普视频,使课堂节奏张弛有度。
3.教学内容分析。在内容的选择上,教师秉持四个原则,分别是适龄性原则、适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趣味性原则。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组织和编排内容,以趣味性辅之科学的讲解方法,围绕主题进行授课。
三节校本课程均以学生的认知结构为基础,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例如在“Fight the virus”中介绍“The novel coronavirus”时将“corona”的图片与“crown”进行类比,得出两者具有相似性,降低内容认知难度。教师以设问的方式提出“为什么用novel”,指出单词“novel”和“new”之间的差异,前者是“从未出现过的”,后者是指“新旧差别”,虽然在中文里,我们都称之为“新”;在“去医院可不是Go to hospital”中,教师指出“看病”在英文中的表达为“see a doctor”而不是“see illness”,滲透跨文化知识,以对比的形式缩小中英文理解的鸿沟。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多次列出以前课文中学过的单词,例如cough、sneeze、shake等动词,梳理了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利用最近发展区原理,在学习新知识之前以已知知识作为跳板,是一种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的合理手段。
由表1可知,教学内容中渗透数量可观的跨文化知识,且部分跨文化知识与课堂中传递的价值观相重合,也就意味着,教师将跨文化知识和课文中所提倡的积极的价值观相结合,切实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语言、文化、思维相融合的教学。
四、总结
英语学习离不开英语文化的熏陶,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能够与英语母语者进行交流,因此学生需要从跨文化视角了解、体验和感知英语国家的文化。校本课程是一种帮助学生接触英语文化、拓展课外知识、培养语用能力的有利途径。从汉光实验小学这三节特色英语校本课程,我们可以看出,教师融入了很多跨文化知识,引导学生认识语言之间,或是文化之间的差别。结合社会背景,聚焦当前热点事件,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的一种理想方法。在未来的学校教育中,这种方法应该多被重视,使之成为学生学习英语文化、了解文化的桥梁。在此笔者提出几点建议,给未来校本课程的发展提供参考。
学校领导要鼓励开设校本课程,不要将其当作一个“花瓶”,应将校本课程当作学生发展语言能力、形成文化意识、提升思维品质、提高学习能力、丰富学生知识面的重要形式。
教师要善于发现资源,关注社会时事热点,关注学科发展新动态,挖掘新知识、新语言,并将跨文化意识渗透到英语教学中。英语是动态发展的语言,教师在校本课程中要以时事为背景,引导学生用英语表达和交流,积极尝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开拓英语学习的渠道和丰富英语学习资源创造条件。
学生要主动探索中英文两种语言的文化异同,将英语学习视为对英语文化的探索,树立求知精神,意识到懂文化才能懂语言。
参考文献:
[1]温润芳.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视角下的民族地区校本课程设计[J].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5):35-37.
[2]禹文萃,郭正武.群体文化表达:一种新的视角审视校本课程设计[J].新课程研究,2009(7):66-69.
[3]钱文静.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视角[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4(2):45-47.
[4]叶耀刚.武夷山市中小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现状调研[J].中国西部科技,2015,14(02):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