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患者应用优质护理的效果分析
2020-08-31徐懿
徐懿
【摘 要】目的:探讨及分析优质护理在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常规护理及优质护理2种护理方式,并从我院心律失常患者中(2018年2月到2019年7月)随机抽取8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0例进行常规护理,设为对照组,另外40例行优质护理,设为观察组。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抑郁评分、焦虑评分以及护理人员满意度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心律失常患者优质护理措施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值得在护理工作中推广并借鉴。
【关键词】心律失常患者;优质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8714(2020)08-0264-01
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内科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心慌、心悸、乏力、胸闷气促等,严重患者甚至会猝死。因此,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不仅需要对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同时应做好全面的护理措施,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1]。本文为探讨目前运用最广的优质护理措施在心律失常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效果,特选取我院80例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如下的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2月到2019年7月)80例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各40例。
40例对照组患者年龄为50-70(60.69±2.48)岁,男女分别为30(75.00%)、10(25.00%)。
40例观察组患者年龄为51-70(60.25±2.35)岁,男女分别为31(77.50%)、9(22.50%)。
2组心律失常患者的相关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可对比。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进行对症治疗。
40例對照组心律失常患者行常规护理,如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遵照医嘱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及饮食指导。
40例观察组心律失常患者行优质护理,方法如下:
①制定护理方案: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及病情等情况制定详细的优质护理措施,保证护理措施的全面、科学及合理,并在护理过程中发现问题,改善问题,使优质护理措施更完善、更科学,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措施。
②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可通过播放视频及发放资料的方式,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引导患者适当运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并告知患者病情恢复后应戒烟戒酒,保持乐观及平和的心态应对问题,科学用药;对于需要安装起搏器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注意事项,使患者面对治疗有足够的信心。
③环境护理:为避免出现交叉感染,为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护理人员应做好病房的日常消毒及通风,定期更换床上用品,保持病房内充足的光线,同时应减少病房的人数,保证患者有充足的休息时间。
④情绪护理干预:治疗期间,护理人员可指导患者多听音乐,保持良好的心态,同时,护理人员还应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想法及顾虑,安抚患者,满足患者的需求,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以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拉近医患之间的距离,提高患者的治疗及护理配合度。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对比2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并对比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评分。
焦虑急抑郁评分采用评价情绪状态的量表筛查。其中焦虑评分分为4部分:0-4分表示没有广泛性焦虑;5-9分轻度广泛焦虑;10-14分表示中度广泛性焦虑;15-21分表示重度广泛性焦虑。抑郁评分分为5部分:0-4分表示没有抑郁;5-9分表示轻度抑郁;10-14分表示中度抑郁;15-19分表示中重度抑郁;20-27分表示重度抑郁。
1.4 统计学方法
文中计数(卡方检验)、计量(t检验)资料用SPSS20.0软件处理,P<0.05表示对比数据有很大差别。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抑郁评分、焦虑评分以及护理人员满意度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心律失常是心内科中常见疾病的致病因素之一,多表现头晕、心悸及胸闷等症状,严重患者可致心绞痛、心衰及休克等,对其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2]。心律失常患者常会因诱发因素多、治疗时间长等问题,导致患者对治疗信心不足,对医生及护士的治疗及护理产生排斥心理。为消除的焦虑情绪,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医院在给予患者治疗的同时,科学及有效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尤为重要[3]。
优质护理措施作为心律失常患者治疗的首选护理措施,不仅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的治疗及护理配合度,促进患者的康复。同时,在优质护理措施的运用中,通过制定护理方案,优化护理措施的每个环节,使患者感受到更为优质及贴心的护理服务,提高患者的满意度[4]。
本研究对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对照组)及优质护理措施(观察组)对比后,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抑郁评分、焦虑评分以及护理人员满意度评分分别为(3.43±0.15)分、(3.26±1.36)分、(92.58±2.25)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住院时间(11.37±3.12)d,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
综上分析可知,给予心律失常患者优质护理措施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以及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值得在护理工作中推广并借鉴。
参考文献
[1] 陈超,于文敏.评判性思维护理对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生活质量疗效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19,48(24):3126-3128.
[2] 赵宁宁,刘云,李雅静, 等.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循证护理效果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9,48(20):2565-2566.
[3] 梁秀娥,李明,陈冬兰.心律失常患者的动态心电图检查与护理措施分析[J].心电图杂志(电子版),2020,9(1):189-190.
[4] 姜顺芳.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9,26(12):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