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效果分析
2020-08-31郭丽荣
郭丽荣
【摘 要】目的:分析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改善效果。方法:自2018年5月-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抽取114例作为观察样本,参照双盲法分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病例同为57例。其中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试验组康复护理,进行比较的为两组肢体功能障碍的改善效果。结果:干预后两组的上、下肢FMA评分比干预前高,试验组比对照组高,各数据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康复护理有利于改善和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肢体功能,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普及推广。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肢体功能障碍;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08-0232-01
急性脑梗死作为临床当中十分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主要是由动脉粥样硬化、脑动脉血栓、异物堵塞血管等原因导致的,以上因素会导致脑部血流量骤然减少或血流骤然阻断的情况,进而增加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概率。该病主要在中老年群体中发病,致残率、致死率较高,会大大降低生活质量,危及生命安全[1]。大多数患者经过临床治疗后会有较多的后遗症留下,其中肢体功能障碍者居多,为促进患者病情康复,改善预后,需要在治疗的同时开展相应的护理干预。本文自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抽取114例作为观察样本,现作以下评析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自2018年5月-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抽取114例作为观察样本,参照双盲法分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病例同为57例。对照组:男患者28例,女患者29例,患者年龄介于43-75岁内,平均值(57.3±2.6)岁;病程介于3-16h内,平均值(5.3±1.2)h;试验组:男患者26例,女患者31例,患者年龄介于44-76岁内,平均值(58.4±2.7)岁;病程介于3-17h内,平均值(5.4±1.1)h。利用统计学软件统计比较两组的基本资料,P>0.05,可展开本次对比。
1.2方法
开展常规护理的为对照组患者,主要包括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加强日常饮食、生活方面的指导,遵医嘱用药。开展康复护理的为试验组患者,主要内容为:①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以患者病情、身体状况为依据,对针对性、个性化的功能锻炼方案进行制定,卧床期间由护理人员协助其选择舒适、正确体位,患侧肢体维持功能位。定期进行体位的改变,按摩关节,同时进行被动运动,以免患肢发生肌腱萎缩,改善患侧血液循环。合理调整被动运动的强度与时间,按照循序渐进的标准,以患者无疲劳感最为适宜,逐渐加大;②营造针对性康复环境:提供整洁、干净、安全的病房,以方便患者行为作为摆放室内物品的基本原则,以免出现跌倒事件。浴室、厕所地面需要保证平坦、干燥,病房需要将扶手架安装好;③功能康复训练:实施康复训练过程中,给予患者正确的指导,促使其按照标准进行坐起、站立、步行等,利用扶手、拐杖完成练习。坚持循序渐进和持之以恒的锻炼,以免太大的运动量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危险;④心理干预:受到肢体功能障碍的影响,患者的悲观、消极、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非常明显,护理人员需要主动同患者交流沟通,给予其心理疏导和抚慰。叮嘱患者多陪伴和鼓励、安慰患者,提供家庭、社会支持,关心、爱护患者,提高其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依赖感,促使其积极配合临床治疗、护理工作,重新找回战胜疾病的信念。
1.3观察指标
干预前、干預后进行上、下肢运动功能的评定时使用的工具为Fgu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定表,总分值为100分,上、下肢功能总分分别为66分、34分,评分与肢体功能恢复效果间显示出正比的关系[2]。
1.4统计学分析
有关数据进行处理时用SPSS22.0软件,(-x±s)用以表示的为计量资料,行比较用t检验,如若P<0.05的情况显示出来,即可表示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两个组在干预后的上、下肢FMA评分均比干预前高,而在干预后的组间对比上,试验组的FMA评分比对照组高,组间数据差异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作为临床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其发病率随着愈发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呈现逐年升高趋势。尽管现阶段的医疗水平已经极大的提高了本病的抢救成功率,同时有效控制了致死率,然而肢体功能障碍等后遗症问题却依然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致残率始终居高不下,成为了临床护理工作的难点和焦点[3]。
相关研究发现,疾病发作后的6个月内是急性脑梗死患者恢复神经功能的关键时期,此时间段内开展针对性临床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神经功能,减少致残率。康复护理不仅仅是单纯的疾病指导,其具有针对性、全面性、综合性的特点,是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康复护理方案进行制定,分别从生理、心理等不同方面进行干预,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配合行为及治疗依从性,改善肢体功能障碍和神经缺损程度,促进肢体功能康复,提高生存质量及预后[4]。
本研究发现,试验组患者干预后的上肢、下肢FMA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并且均为P<0.05的差异。由此表明,康复护理有利于改善和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肢体功能,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普及推广。
参考文献
[1] 丁美晖,陈楚玲,谢晓燕.康复护理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7,19(05):93-95.
[2] 邓敏玲.康复护理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效果研究[J].当代医学,2012,18(08):134-135.
[3] 郭亮.康复护理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效果研究[J].黑龙江医药,2016,29(03):589-591.
[4] 张燕.康复护理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效果分析[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4,29(S1):31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