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寓言特点巧抓教学着力点
2020-08-31单金丽
单金丽
寓言故事多采用借喻的手法,将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体现在简单的故事中。统编本二年级教材编排的寓言故事篇幅短小,内容简单易懂,寓意深刻,学生们都非常喜欢。教学寓言故事,教师要从文本的特点出发,着力让学生领悟到其中蕴含的寓意。围绕这个着力点,我在实践中就寓言故事的教学展开探究,下面就以统编本二年级下册《寓言二则》中《亡羊补牢》一课为例谈谈教学策略。
一、读通课文,整体感知意思
寓言故事简短有趣,语言生动而不失理性,情节之间联系紧密,在写作构思上很有特点。教学时,教师应让学生在学会字词后进行朗读,从整体上了解、把握情节,梳理课文内容,从主要人物入手,看看人物做了什么事。
《亡羊补牢》这个故事虽然短小,但也有八个生字,运用利用熟字识记、结合语境识记等方法指导学生学会生字,再根据生字特点用直观形象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字词,如“圈”可用图片展示理解,“钻、叼、喘”可用动作演示理解等。学生学会了生字词,教师让他们朗读整篇课文,学生从“一天早上”和“第二天早上”可以感知故事一共讲了两个场景,并指导学生分步思考羊丢了几次,养羊人怎么做,结果如何,再把这些意思连起来说一说,这样就可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二、品词析句,读懂故事内容
抓重点词句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方法。仔细品析词句,在比较和揣摩中体会人物的心理,可以一步步加深对寓言故事中人物形象的认识,还可以通过想象补白,加深对文本内容的感悟。
教学《亡羊补牢》时,教师首先启发学生思考:第一次丢羊以后,街坊是怎样劝他的?养羊人又是怎样回答的?通过交流讨论学生明白:如果不赶紧把羊圈修好羊还会被叼走,或者羊也可能跑出去。接着紧扣养羊人的反问之话,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养羊人不以为然。第二次丢羊后,抓住养羊人的所想所做来体会,一是理解关键词“后悔”,在学生感悟到“后悔”一词的意思后,启发他们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有哪些后悔的经历,从而加深理解。二是要读懂第二次丢羊后养羊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结合“现在修还不晚”明白养羊人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结合“赶紧”体会养羊人的行动迅速,结合“堵上、结结实实”,体会养羊人把羊圈修得很好,结合“再也没有丢过”,明白改正错误后的好结果。最后引导学生体会养羊人两次丢羊后态度的变化,为后面理解成语的意思做好铺垫。
三、联系生活,理解寓言道理
寓言故事把深刻的道理蕴含在短小的故事之中,有些寓言故事已经浓缩成常用的成语,融入我们的生活。如果,直接给二年级的学生讲解成语的意思,揭示寓言的道理,学生不容易理解,但是紧扣故事内容,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巧妙提问引发思考,学生就能自然而然地感悟出寓言的道理。
《亡羊补牢》的道理蕴含在故事的字里行间,教师可以这样设问:第一次丢羊后,养羊人采取补救措施了吗?后来出现了什么情况?第二次丢羊后,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吗?他会说些什么?他是采用什么办法改正错误的?结果怎样?你觉得这个养羊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根据故事内容理解成语意思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从故事走向生活,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类似亡羊补牢的事例。先同桌互说,然后全班交流,教师也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典型事例,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事例,循序渐进、水到渠成地领悟到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课本中的寓言故事充满了智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从寓言的文体特点出发,紧紧抓住教学中的着力点来指导学生学习,讓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习得更多的语文知识。
(作者单位:江苏滨海县五汛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