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散步》教学精微设计

2020-08-31王丽君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0年8期
关键词:散步

【摘 要】基于教学解读三层级理论,研究者对统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散步》进行精微设计,通过设置三个焦点问题,引领学生对文章进行释义、解码、评鉴,以理解作者写作的意图和匠心,体会对称句式和景物渲染在表达情感上的妙处,把握文章一波三折的叙事结构,并尝试用于写作,从而真正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散步》;三层级解读理论;精微设计

【作者简介】王丽君,南京市薛城名师工作室核心组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初中课堂教学、语文学科教育。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十三五”规划一般课题(BHA17015)

一、教学内容

统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散步》。

二、教学目标

1.揣摩并理解文题与主题的关系,学习通过审题来理解作者写作的意图和匠心的方法。

2.体会作者运用对称句式和景物渲染表达情感的妙处。

3.评赏文章一波三折的叙事结构,并尝试用于写作。

三、三层设计

(一)释义:如果为本文另拟一个标题,你会以什么为题?请阐述理由。

【思考路径】

1.通读文章,从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思考

示例:

《亲情》。这篇文章所写的一家人相互关心、相互体贴,体现家人之间浓浓的亲情。所以,这个标题能表现文章主题。

《生命》。文中很多景物描写凸显了生命的朝气蓬勃;母亲熬过了一个冬天,是生命力强的象征;儿子是一个小孩,也是最富有生命力的代表。

《一家人》。因为这篇文章是写奶奶、爸爸、妈妈、儿子这一家人发生的故事,所以“一家人”三个字能让人感觉到温暖和爱。

《责任》。在这篇文章中,爸爸妈妈对奶奶有照顾赡养的责任,对儿子有教育抚养的责任,体现了爸爸妈妈的责任。

《儿子和母亲》。文章中有一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媽妈和儿子”,一家四口中,正好是两对母子。这个标题恰好对应了人物关系。

《分歧》。因为一家人在散步过程中遇到了分歧,奶奶要走大路,孙子要走小路,这个“分歧”引出了文章主旨。

上述标题或者基于对文章所叙事件中不同细节的关注点,比如《一家人》《儿子和母亲》《分歧》等;或者根据对文章主旨的不同理解,比如《亲情》《生命》《责任》等。

2.分析本文标题“散步”的妙处

示例:本文写了一家四口出门散步的事情,因此以“散步”为题,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主要事件。散步时的不急不缓、悠闲自在,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散步”整个动作极具画面感,对此,读者可以进行自由想象;作者没有直接挑明文中包含的情感,给读者留下思考空间。

【设计意图】从标题入手,让学生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探究本文取题为“散步”的妙处,以引导学生从内容、主题等着手,迅速理出文章的主要人物、事件,进而从整体上感知文本,完成阅读的第一步。但阅读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教会学生阅读,教给学生相应的阅读策略。因此在点评原题之前,设计自拟标题并阐述理由的环节。通过拟题,学生可以基于自己的个性体验从内容、情感、主题等方面发散思考,丰富对文本的理解。在对文本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将自拟标题与原题对比,学生就能真正体会课文原标题的妙处。至此,才算完成了阅读的释义,也为后续的解码和评鉴打下基础。

(二)解码:作者如何将一家人散步的寻常琐事写得情趣盎然而温馨感人?

【思考路径】

1.借助记叙文的六要素,复述故事内容

示例:本文主要写了一家四口在田野中散步的小插曲。本来母亲不愿意散步,后来在“我”的劝说下同意出来散步。散步时遇到一个岔路口,母亲和儿子产生分歧,儿子因为觉得有意思要走小路,但母亲因为身体不好要走大路。权衡后,“我”决定遵从母亲的意见走大路,但是母亲又为了孙子决定走小路。最后“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慢慢散步。

2.从故事复述中可以看出,散步过程一波三折,并不顺利

第一次波折:母亲不愿出来散步,因为身体不好。

第一次解决:在“我”的劝说下,母亲同意一起出来散步。

第二次波折:散步过程中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因为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因为小路有意思。

第二次解决:“我”决定依从母亲的意愿,走大路。

第三次波折:母亲改变了主意,顺从孙子走小路。

第三次解决:“我”和妻子各自背起母亲和儿子,稳稳地继续散步。

总结:从叙事结构来看,这是一个矛盾不断出现,又一个个被顺利解决的故事。矛盾迭出,才能使散步这种日常琐事引人入胜。矛盾顺利解决的背后,是家人之间情感的推动。虽然全文是线性的叙事方式,但一波三折的情节,使得叙事情节起起伏伏,符合读者的阅读心理。

3.请说一说作者在记叙的过程中还运用了哪些艺术技巧来渲染和增强情感

(1)写景中长短句结合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总结:这些写景句长短结合,新绿、金色等词极富生命力,咕咕这一拟声词动感十足,春天万物复苏,朝气蓬勃。母亲也熬过了一个严冬,同样富有生命力。一家人在这样的美景中散步,暖意融融。

(2)对称句式中形成复沓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

总结:“我的话”和“她的话”、“有的浓”和“有的淡”、“老”和“小”、“强壮”和“高大”……上下句之间通过变换词语造成复沓的音韵美,在语意上也体现家庭成员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之感。

【设计意图】如何把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写得情感真挚又扣人心弦?这是本文要重点破解的密码。学生只有解开了这个密码,思维的立足点才能从理解“写什么”上升到思考“如何写”,从而真正提高阅读能力,并以读促写。至此,解码完成。

(三)评鉴:请借鉴《散步》一文的叙事技巧并以“我们是一家人”为题,写一个关于家庭亲情的故事。

【思考路径】

1.写作提示

家庭的温暖、亲情的可贵,是本文立意的关键所在。学生可以写家庭成员间的互敬互让,也可以写成员间的关怀与支持,还可以写大家一起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等。确定立意后,我们把要写的事情梳理一遍,思考重点写什么,怎样写才能思路更清晰、情节有起伏,如何巧妙运用语言艺术技巧恰当地表达情感,让文章更丰满。

2.例文引路

在这一环节,笔者展示下水作文《我们是一家人》,从选材、构思、語言的推敲等多角度进行示范,拓宽学生思考的维度和广度。根据教学目标,教师也可以选用名师大家的经典作品作为范文,让学生感受名师大家对生活的感悟。

【设计意图】学生写作文时经常苦于无话可说,认为生活太平淡,缺乏惊心动魄、值得书写的素材。《散步》给学生带来的启发是,日常琐事也可以写得吸引人,甚至意境可以很高远。通过对第一、第二个焦点问题的探究,学生学习到了作者叙述生活小事的艺术技巧,再参照教师所给范文,促进读写结合,达成评鉴的教学目标。

四、设计审思与追问

《散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叙事散文,篇幅短小,意蕴丰富:一家三代人的亲情、“我”和妻子身上承上启下的责任、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考……学生在阅读课文后,很容易厘清故事情节,

并掌握“散步”这一主线上的几个节点:(1)“我”劝母亲散步;(2)全家一起散步;(3)选择大小路的分歧;(4)“我”决定遵从母亲;(5)母亲却依从了孙子;(6)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教学解读中释义层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读懂文本的内容、主题、情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阅读策略的习得。第一个问题“另拟标题”的设计,先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内容与主题;随后,再将自拟标题与原标题进行比较,体会原标题的精妙之处。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释义,读懂了文章,习得一种阅读方法,语感得到提升,这为后续解码和评鉴打下基础。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每一篇文章,尤其是选入教材的经典范文,在文章内部都有其独特的行文思路、言语智慧……这些都是作者的匠心所在,也是学生需要破译的文本密码。教师要指导学生深入文本,一一解码。在《散步》一文中,一家人散步的小事在作者笔下却情趣盎然,密码就在于一波三折的叙事结构、对称复沓的句式以及景物描写的背景渲染。随着文本密码的破解,学生感受到一篇优美散文叙事和表达的技巧,并逐渐学会运用。

评鉴层是三层文本解读的顶层。学生解读文本的内容和形式,把握表达技巧后,则可进行评议和借鉴。结合本单元的写作任务,笔者设计了以“我们是一家人”为题的写作活动,既能促进学生复习《散步》中六要素具备的情节叙述,也能带动学生学习运用独特的叙事结构,借鉴课文中修辞的运用等。

读完一篇文章,如果学生能够对文本有其独立的评判,并实现读写迁移,则意味着学生真正读懂了文本,思维能力也在三层文本解读中得到切实的锻炼。而写作之后的点评、修改,其实也是对自身作品的释义、解码、评鉴。随之,听说读写能力逐渐提高,语文素养得以养成,这便是学好语文的正道。

(责任编辑:周彩珍 助理编辑:蒋素利)

猜你喜欢

散步
散步
小赛去散步
小豆豆去散步
波比在树林里散步
和小蜗牛一起去散步
责任(三)
散步的小蜗牛
最美妙的散步
兔子去散步
真正的遛狗/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