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日报》:稻渔综合种养无碍粮食安全

2020-08-31乔金亮

中国食品 2020年16期
关键词:稻米种养经济日报

乔金亮

日前,有观点将稻田养虾规模扩大视为粮食安全隐患,引起了广泛关注。笔者认为,这种觀点不准确、很偏颇,是对粮食安全的误读。稻渔综合种养以及与之相伴的小龙虾产业发展,不仅有利于稳定粮食产量、改善稻田土质,而且有利于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稻虾共作面积增长,折射出我国传统农业正加快向绿色农业转型,而且得到了基层生产者的认可。作为农业新业态新模式,它将有利于农业持续高质量发展。

稻渔综合种养蕴含着中国农业的智慧,其理念在我国历史悠久。2005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的浙江青田稻渔共生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新型稻田养殖模式,近年来稻渔综合种养发展迅速,稻虾共作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种,面积占比为45%。可以说,稻渔综合种养蓬勃发展背后是市场的选择和农民的愿望,兼顾了粮食安全和农业效益。

从粮食安全层面看,稻渔综合种养能稳定水稻生产,实现一水两用、一地双收。发展稻虾共作,不 仅基本不会减少水稻面积,还可以减少土地抛荒。由于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很多抛荒田块被重新开发利用开展稻虾共作,很多地方利用冷浸田等非优质稻田开展生产。稻渔综合种养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在种粮比较效益低的情况下,让粮食能卖出好价格,让农民有种粮积极性,这是对粮食安全的很大促进。

从农业效益层面看,小龙虾发展不仅促进了农民增收,也受到了消费者欢迎,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据调查,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可实现亩均增效1500元以上,预计2020年可带动农民增收超过650亿元。通过稻渔综合种养进行产业扶贫,在很多省份取得了明显成效。一个农产品能让更多农民赖以生活、脱贫致富,这是一件大好事。

此外,稻渔综合种养,让我们对粮食安全得以再认识。一方面,对粮食安全的理解不能片面,不是所有的农田都要种粮食,更不是不发展其他农业形态。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得到了明显改善,人均粮食占有量连续多年超过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同时,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粮食支持政策体系。可以说,我们有基础有条件在更高水平上实现粮食安全和农业增效。另一方面,粮食安全既要数量,也要质量。在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下,稻米单产没有减少,质量提升明显。由于鱼虾粪便等被循环利用,鱼类捕食稻谷害虫,氮肥平均投入、农药使用量均比水稻单作模式大幅减少,促进了稻田环境和土壤质量的改善。很多地方的鸭稻米、虾稻米、蟹稻米以其好生态和好口感,很受消费者欢迎。可以说,像稻渔综合种养这样的农业模式和特色产品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今后发展粮食产业要鼓励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

“现在讲粮食安全,实际上是食物安全。”伴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人们对农产品提出了多元化需求,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要念好“山海经”、唱好“林草戏”、打好“果蔬牌”,面向整个国土空间,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生产更多更好的农产品。这绝不是要放弃粮食生产,而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稳定和优化粮食生产的同时,调优产品结构、调精品质结构、调高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肉菜蛋奶渔,从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猜你喜欢

稻米种养经济日报
隐藏于稻米花果中的酒香
稻米飘香醉人时光
稻米香喷喷
安徽 大力实施种渔综合种养百千万工程
四川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多点开花
稻虾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模式及其效益分析
袁善楚
今年财政补贴社保逾974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