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MRI特征用于预测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可行性分析

2020-08-31戴敏慧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新辅助化疗疗效

戴敏慧

【摘 要】:目的:探究MRI特征用于预测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方法:从2016.1.1-2019.12.31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中随机选择64例作为基本研究对象,对其实施新辅助化疗,比较MRI和病例效果在局部进展期乳腺癌疗效评价上的差异,并将结果和超声预测比较。结果:B超、核磁共振检查出的肿块最长径和病理检查出的最长直径存在关联,(r=0.64mp<0.05)。最短径也存在关联性(r=0.62,p<0.05)。核磁共振检查出的肿块最长径和病理检测出的最长径之间存在关联性(r=0.85,p<0.05)。最短径和病理检测出的最长径之间存在关联性(r=0.64,p<0.05),且基于核磁共振的化疗疗效高于B超检查的化疗疗效,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研究意义。结论:MRI多参数联合评价局部进展期乳腺癌NAC疗效具有较高诊断效能,能充分利用各种指标来综合检测评估,从而为乳腺癌的治疗进行重要支持。

【关键词】:MRI;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

【中图分类号】R5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6-18--02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能够有效缩小以往肿瘤的体积大小,降低乳腺癌的分期,提升保乳手术的治疗机会,并在治疗的过程中通过清除微小转移灶来改善患者的整体生存率。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如何在化疗早期阶段及时判定肿瘤对化疗的敏感性影响深刻影响最终的化疗疗效。MRI和触诊、超声检查相比具备更好的精准性,由此被人们广泛的应用到乳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之后,特别是借助核磁共振多参数成像技术能够从病灶体积、血流动力学、细胞学角度来评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文章现就MRI特征用于预测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可行性问题进行探究,旨在能够为判断乳腺癌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敏感性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支持。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6.1.1-2019.12.31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中随机选择64例作为基本研究对象,年龄在25岁到65岁之间,平均年齡为46.5岁。选择的研究对象经针穿刺活检查病理证明为乳腺癌,均拥有双侧乳腺超声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的检查治疗,经过肝脏B超、X线胸片和全身扫描检查排出了远处转移。MRI检查病灶直径超过了2cm。

1.2 实验方法

第一,核磁共振检查。按照患者的肿瘤分期确定适合的新辅助化疗方案,其中在64例患者中有40例患者实施含蒽环类化疗方案,24例患者实施紫杉醇类联合蒽环类化疗方案。使用西门子3.0TMR扫描仪,乳腺磁共振检查专用的相控阵16通道表面线圈,行横断位扫描检查,并通过重建出相应的矢状位和冠状位。在检查的时候需要让患者减少呼吸运动的速度,目的是避免出现因为运动对最终检查结果的不利影响。使用T13DdynaVIEWS1+6序列多时相动态增强扫描,TR=4.51ms,TE=1.61ms,层厚1mm,FOV=34cm34cm,矩阵448,NEX=1。分别于打药前、打药后60、120、180、240、300s扫描,单次扫描时间为60s。以0.1mmol/kg的剂量2ml/s的速率经肘静脉注射造影剂。在扫描之后实施3D重建,结合形态学和动态增强曲线测量肿瘤的最大和最小状态。第二,超声检查。应用百胜MyLab9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探头仪的使用频率为10MHz。

1.3 疗效判定

将MRI和超声测量出的肿瘤最长、最短径和病理结果进行综合统计分析,疗效评价应用WHO实体肿瘤疗效判定标准,具体划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疾病稳定和疾病进展等几个指标。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在临床医学角度上被判定为治疗有效。新辅助化疗后的病理学疗效评价采用的是MillerPayne标准,一级判定标准是基本变化不大,二级判定标准是浸润癌细胞轻度减少,整体上呈现出恶化的状态。三级判定标准是浸润癌细胞中度减少,但是少于90%。四判定标准是浸润癌细胞大幅度减少,仅仅有少部分出现了癌细胞团。五级判定标准是浸润性癌细胞基本上消失,仅仅留下了少量导管内癌细胞。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专业的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21.0对检测数据进行统计,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并使用秩相关性分析评估B超、核磁共振和病理的关联性。在p<0.05的时候,对比统计差异具有统计学研究意义。

2 结果

2.1 B超检查、核磁共振检查化疗后肿瘤大小和病理检查结果的关联性

B超、核磁共振检查出的肿块最长径和病理检查出的最长直径存在关联,(r=0.64mp<0.05)。最短径也存在关联性(r=0.62,p<0.05)。核磁共振检查出的肿块最长径和病理检测出的最长径之间存在关联性(r=0.85,p<0.05)。最短径和病理检测出的最长径之间存在关联性(r=0.64,p<0.05)

2.2 病理检测、B超检查、核磁共振的疗效评价

病理检测有效的50例,无效的有14例,有效率为78.12%;B超检测有效的46例,无效的有18例,有效率为71.87%,核磁共振检测有效的有54例,无效的有10例,检测有效率为84.37%。

3 讨论

和B超过检测和病理检测相比,核磁共振检测能够更加清楚的探查出肿块的内部、软组织和空间分布情况,特别是能够探查出位置比较深的肿块位置,但是在检查操作的时候需要让患者减少呼吸运动的力度,目的是避免出现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的现象。在文章所研究的实验中核磁共振测量出的肿块最长、最短径和病理检测结果的关联性超过B超和病理检测结果的关联性,证明了核磁共振在检测肿瘤体积变化方面的较强敏感性和较高的分辨率,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孙赛花.动态增强MRI相关新技术预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及MRI灌注参数与乳腺癌分子亚型的相关性[D].2017.

左敏,杨先春,杨克勤.MRI对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疗效评价[J].中国医学创新,2013,000(007):86-86,87.

武春雪,王霄英,秦乃姗,蒋学祥.动态增强MRI对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疗效评估[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0(05):465-469.

猜你喜欢

新辅助化疗疗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以苦参为主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补锌在小儿腹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延续护理在改善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患者焦虑状态中的作用
两种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临床治疗疗效观察
奥沙利铂+卡培他滨新辅助化疗治疗进展期胃癌疗效及毒副反应分析
新辅助化疗、单纯放疗与同步放化疗治疗宫颈癌的近期疗效对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