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怎样预防冠心病
2020-08-31张丛
张丛
【中图分类号】R5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6-18--01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本病临床多见于40以上的中、老年人,我国患有心血管疾病人数高达约2.9亿人,其中每年约有35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冠心病死亡率居首位,这在较大程度上会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影响。该病的预防主要在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治疗已存在的动脉粥样硬化,避免心绞痛、心肌梗塞的发生,提高人们生活质量。
1 冠心病危险因素
冠心病病因未完全确定,是多种因素作用于不同环节所致,这些因素称为危险因素。在治疗之前对不同危险因素进行全面了解,能够为冠心病的治疗与预防奠定良好的基础。主要的危险因素有血脂异常、高血压疾病、吸烟、糖尿病以及肥胖等,可采取有效措施对危险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此外,不合理饮食也是引发冠心病的重要因素,并且缺乏体力活动以及长期饮酒等也是诱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其次,不可改变因素主要有年龄、性别以及家族史等,是诱发冠心病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2 冠心病症状
冠心病的主要症状是胸部疼痛,一些冠心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情绪波动或者过度体力劳动等,极易导致心前区出现疼痛症状,一般情况下表现为压迫、发闷性以及发作性绞痛,甚至有濒死感,疼痛从胸骨后或者心前区开始扩散至左肩、指关节等,患者含服硝酸甘油或者休息能够使症状得到有效缓解。此外,胸痛症状还会放射到颈部、腹部以及下颌等部位,该症状主要是在夜间或者安静状态下发作,主要由冠脉痉挛引起,也叫做变异型心绞痛。随着疾病的不断发展,胸痛症状逐渐加剧,并且持续时间不断延长,含服硝酸甘油很难对其症状进行有效的缓解,在此过程中会出现不稳定性心绞痛。
心绞痛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级别:一级,在日常生活中步行或者爬梯不会出现心绞痛。二级,在日常活动中,会因心绞痛导致行动出现轻微受限。三级,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心绞痛一些行动明显受限。四级,患者在日常活动中各种活动均会出现心绞痛。一些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症状不明显,只表现为心悸、心前区不适以及胃肠道症状等,一些老年人患者没有出现较为明显的症状。
3 冠心病预防
3.1 冠心病一级预防
国外从1971年关注不同危险因素对冠心病的预防,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危险因素是冠心病的重要因素,比如高血压、肥胖、心理压力过大以及血脂异常等,在此过程中若不同因素同时出现,会使冠心病发病率成倍增加,这在较大程度上会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较大影响。所以,在对冠心病进行预防的过程中,需要对心血管疾病的不同重危因素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比如在生活中可以对饮食方式以及生活方式进行有效的改善,并且控制血糖以及调脂等,这在较大程度上能够对冠心病进行有效的预防。
3.2 冠心病二级预防和康复策略
3.2.1 慢性稳定性冠心病的防治策略
在《稳定性缺血性心脏病诊治指南》中对未定型冠心病患者的范围进行了扩大,不但有慢性稳定性劳累型心绞痛患者,而且还有冠心病患者、需随访的稳定患者等,其中需随访的稳定性患者主要有变异型心绞痛、低危不稳定性心绞痛以及微血管性心绞痛。在对其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健康教育、生活方式干预以及控制危险因素等,并且在此基础上使用汀类药物进行治疗,这在较大程度上能够有效降低该疾病的死亡率,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此外,抗血小板药物可预防血栓形成,可能有助于防止血管阻塞性病变病情发展,用于预防冠状动脉和脑动脉血栓栓塞。最常用者为阿司匹林。
3.2.2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防治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对于需要在早期进行血管的开通,并且在此基础上将发病到入院时间进行有效的缩短,这在较大程度上能够有效降低其死亡率。患者在入院以后,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球囊擴张,对发病在3h以内的患者,需要进行溶栓治疗,这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极为相似。由于一些医院没有进行急诊条件,这就需要把溶栓治疗出血风险高以及适用于转运的高危患者,在最短时间内转运至有急诊条件的医院,并且在此基础上及时采取静脉溶栓治疗。由于我国医疗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地区经济条件受到限制,一些医院缺乏急诊PCI条件,这就需要强调早期治疗以及在治疗中规范用药对降低病死率的重大意义。
通过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出现心绞痛时的症状、心电图变化以及体征等,对患者实施危险分层,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此种危险分层进行针对性药物的选择,同时采用有效的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方法,不但能够使心肌缺血症状得到有效缓解,而且对降低死亡率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以此为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使用ACEI、他汀类药物以及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普拉格雷等药物进行治疗,能够对提高ACS预后有较好的效果,为患者疾病较快康复奠定良好的基础。
3.3 冠心病猝死的预防
冠心病可能导致猝死,这在较大程度上也是冠心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针对未出现心搏骤停的冠心病患者实施危险分层,可对有猝死风险的患者进行全面筛选。如果患者出现过心搏骤停且实施有效抢救,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再次出现心搏骤停或者猝死。在此过程中冠心病猝死或者心搏骤停主要是由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引起,如果有必要,需要对患者植入自动复律除颤器,这对冠心病患者的有效预防具有较大促进作用。
若患者有猝死高危风险,需要对其进行血运重建,这在较大程度上可有效降低冠心病猝死情况的发生。但是一些心肌梗死患者的瘢痕组织可成为室性心动过塑的病理基础,就算采用了血运重建以及采用药物治疗,依然很难使猝死风险有效降低。这就需要对患者植入ICD,以此为降低患者死亡率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般情况下,较多心源性猝死主要是由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所致。在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进行预防的过程中,需要对患者心室纤颤或者室性心动过速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为此,应当对患者以及家属全面普及心肺复苏急救知识,并且让患者明白了解冠心病基础知识,鼓励有计划、适当的运动锻炼,控制饮食,治疗糖尿病,戒烟,控制血脂水平,控制血压等,了解预防对冠心病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