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睡前服用高血压药物对非勺型高血压的疗效观察

2020-08-31韩玉荣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20年6期

韩玉荣

【摘 要】目的:以非勺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睡前服用高血压药物对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48例非勺型高血压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分为实验组、对比组,其中对比组患者于清晨起接受高血压药物治疗,实验组患者于睡前接受高血压药物治疗,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判断睡眠服药治疗方法的优势。结果:患者治疗后的各项血压以及谷峰对比值结果显示,实验组明显优于对比组(P<0.05)。结论:临床上诊断非勺型高血压患者采用睡前服用高血压药物治疗方法具有可行性,与清晨给药方法相比具有满意效果,应该成为临床治疗首选方法。

【关键词】:非勺型高血压;用药时间;血压指标

【中图分类号】R24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6-18--01

前言:非勺型高血压是高血压一种常见类型,是指患者夜间血压升高情况,目前医学界研究证明,非勺型高血压与靶器官损伤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与勺型高血压病相比会对患者造成更大的危害。我院通过长期临床实践研究发现,高血压药物的服药时间对于非勺型高血压的治疗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其中睡前服用高血压药物有助于加快患者康复。因此本次研究中将选择48例非勺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用药时间的治疗效果作进一步分析,详细资料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48例非勺型高血压患者,其入院时间为2019年1月-2019年9月,根据入院顺序分为实验组、对比组。实验组患者24例,男15例,女9例,平均年龄(61.53±6.62)岁。对比组患者24例,男13例,女11例,平均年龄(62.12±5.9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可以比较(P>0.05)。

本次研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的认可,并且48例患者均了解本次研究的目的,表示自愿参与。患者入选标准为:(1)满足《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对非勺型高血压的诊断标准;(2)具有完整的临床资料;(3)对各项治疗行为的依从性高。排除标准为:(1)合并恶性肿瘤以及相关器官功能障碍患者;(2)各种原因不愿意参与本次研究者;(3)临床资料不完整者。

1.2 临床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生产单位:辅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H20094042)治疗,初始计量为1次5mg(一片),在连续治疗一周后,根据治疗效果调整用药量,最高不超过10mg/日。两组患者的用药时间不同,其中对比组患者于清晨用药,时间为6:00-8:00;实验组患者于睡前用药,时间为:21:00-22:00。两组患者各接受30d治疗后,统计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舒张压、收缩压与平均动脉压情况;同时对比患者治疗后的谷峰比值情况,其中谷峰比值是指剂量间隔末药物最小作用期间血压值(谷值)与用药后血压最大降低值(峰值)之间的比值,若>50%则证明药物治疗效果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22.0软件,数据差异用t检验,P<0.05认为差异显著。

2 结果

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指标显示,实验组患者各项数据更理想,资料见表1。

同时患者治疗后的谷峰比值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整体优于对比组,数据见表2。

3 讨论

在高血压患者临床治疗中,长时间的非勺型动态血压节律是造成患者大动脉以及心脏损伤的重要原因,非勺型高血压患者夜间血压水平明显上升,因此与勺型高血压相比会对患者造成更大的伤害,传统单一的用药方法可能无法取得预期效果。因此针对非勺型高血压的特殊性,有学者提出了时间治疗学概念,即根据非勺型高血压的变化规律来明确给药时间,争取能够将患者的整体血压水平控制在理想水平,加快非勺型高血压向勺型高血压的转变,并调整血压昼夜失衡的规律,最终达到保护靶器官目的,而睡前服药则是时间治疗学的重要表现形式[1]。

在本次研究中,本文详细分析了睡前给药方法在非勺型高血压患者临床治疗中的价值,根据表1、表2数据可以发现,实验组患者在接受睡前给药之后,整体治疗效果显著优于清晨给药,数据差异显著(P<0.05)。

从本文研究结果可以发现,临床上针对非勺型高血压患者,在治疗期间可以采用睡前服药的方法,这是因为长效降压药物的作用时间长,但是存在定量、定时的释药过程决定了降压药物具有起效慢的问题,患者往往会在用药后的2-3h内血药浓度才能达到理想水平并发挥降压效果,此时的血药浓度峰值一般持续3-6小时,之后血药浓度下降,并维持相对稳定的降压效果,满足全天候治疗高血压的需求。在本次研究中,我院将睡眠用药的时间设定在晚上21:00-22:00,在午夜之后患者的血药浓度将会达到顶峰值,并且在清晨六点左右依然具有理想的降血压效果,进而规避非勺型高血压患者出现的“晨峰高血压”问题,并且从本文表2的数据可知,实验组患者在睡前用药治疗后,其舒张压与收缩压的谷峰比值分别为(68.36±1.28)%、(65.54±2.33)%,显著优于对比组(P<0.05),进一步论证睡前用药方法具有满意效果。

也有研究认为,人体自身的血压呈现出昼夜变化规律,并且高血压患者自身身体机能下降,出现心血管事件的概率更高,而血压的晝夜变化规律则是成为评估患者预后的关键,且非勺型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舒张功能衰退程度要明显高于勺型高血压患者,因此在临床治疗中,需要将控制夜间血压作为评价治疗效果的关键。根据表1数据可知,实验组患者在接受夜间给药后,其白天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分别为(82.63±3.92)mmHg、(71.34±2.87)mmHg、(132.57±3.98 )mmHg、(116.98±4.23)mmHg与对比组相比数据差异显著(P<0.05),证明夜间给药之具有满意的治疗效果。我院研究经验证明,不同给药事件对血压的昼夜变化规律的影响是不同的,所以在临床治疗期间,不仅要区分非勺型高血压与勺型高血压之间的区别,还需要根据药物的药理特征以及患者个体差异制定治疗手段,这样才能取得满意治疗效果。本次研究中所使用的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是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钙离子拮抗剂或慢通道阻滞剂),能够选择性抑制钙离子进入心肌细胞与平滑肌细胞,并且对平滑肌的影响要大于心肌。作为一种外周动脉扩张剂,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在高血压患者治疗中可以取得满意效果,通过作用于血管平滑肌,进而达到改善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压目的。同时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还具有用药量低的优点,对于中轻度患者,每日用药一次就可以取得理想效果,24小时内维持患者血压水平,降压效果稳定,并且谷峰比值差异不显著。而本文研究证明,非勺型高血压患者在晚上服药之后能够更有效的降低血压,纠正患者存在的血压昼夜规律紊乱问题,这可能与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用药后的药物降压作用持续时间存在关系。因此,在非勺型高血压患者治疗相比,使用睡前用药方法可以提高降压效果,加快患者血压昼夜规律变化改善;相比之下,清晨给药方法会造成夜间血药浓度下降,因此整体降压效果不理想。但是在临床治疗期间,睡眠服药还需要考虑非勺型高血压患者的特殊性,根据患者的症状适当调整给药时间与用药量,争取能够进一步改善血压水平。在临床治疗阶段,需要根据患者血压波动的“节律特征”,结合药物半衰期、血药峰值时间来选择一天中药物的最佳使用时间。由于本次研究中所选患者均为老年人,长期发病导致患者普遍伴有心脑肾等器官功能伤害,所以睡前用药治疗需要在夜间用药,依靠人体的夜间新陈代谢缓慢的情况,维持血药浓度满意,加快血压改善。

柳婉婉等[2]在研究中,选择56例非勺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患者实施睡眠给药与清晨给药的方法,在对两组患者实施治疗后,发现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存在数据差异,其中睡前给药组患者治疗后的白天平均收缩压为(133.55±3.12)mmhg,夜间收缩压为(118.32±3.10)mmHg;白天平均舒张压为(82.34±4.25)mmHg,夜间平均舒张压为(70.33±3.25)mmHg。相比之下,清晨给药组患者的血压水平更高,组间数据差异满意(P<0.05)。这一结果与本次研究结果是相同的,均认为睡前给药治疗方法能够取得更满意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临床上针对非勺型高血压患者可以优先使用睡前用药方法,本文研究证明睡前用药可以改善患者血压水平,并改善患者血压昼夜变化规律,这对于改善高血压患者预后具有重要影响,所以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易小海,刘俊敏,张良民,等.瑞舒伐他汀与常规降压药物联用对反勺型高血压患者降压疗效的影响[J].抗感染药学,2018,15(07):1272-1273.

柳婉婉,吴振卿.睡前服用高血压药物对非勺型高血压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24):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