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活寄生汤配合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观察
2020-08-31赵凤富张帆江波种秀清赵一焘
赵凤富 张帆 江波 种秀清 赵一焘
【摘 要】目的:分析独活寄生汤配合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选取7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于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入院,根据盲选法进行分组,常规组36例,实施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38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独活寄生汤配合针刀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独活寄生汤配合针刀治疗,具有显著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独活寄生汤;针刀;腰椎间盘突出症
【中图分类号】R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6-18--02
中医理论的不断发展,中医治疗所具有的优势也逐渐被临床认可,中医结合治疗的方式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1]。本研究选取7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独活寄生汤配合针刀治疗,探寻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在我院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入院的患者中,选取7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盲选法进行分组,常规组36例,观察组38例。常规组患者中,男性、女性患者各19例、17例;年龄30~63岁,平均(42.64±3.21)岁;观察组患者中,男性、女性患者各22例、16例;年龄33~60岁,平均(43.32±2.71)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可对比。
1.2 方法
常规组实施常规西药治疗。给予患者地巴唑片(生产厂家:上海青平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1020655)治疗,以口服方式服药,每次10mg,每天3次,口服维生素B1(生产厂家:华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2020611),每次10mg,每天3次,口服地塞米松(生产厂家: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7021898),每次0.75mg,每天3次;口服甲钴胺胶囊(生产厂家:扬子江药业集团南京海陵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2315),每次0.5mg,每天3次。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独活寄生汤配合针刀治疗。独活寄生汤:桑寄生、细辛、茯苓、防风、人参、甘草、芍药、秦艽、牛膝、杜仲、川穹、当归、干地黄以及桂心各6g,再加9g独活。如果患者疼痛剧烈,则应在上述基础上增加白花蛇以及川乌;如果患者四肢不温则应在上述药方中增加干姜以及附子,如果患者存在水肿,则应在药方中增加苍术以及薏苡仁。将药物加水混合煮至150ml,煎煮2次,早晚服用,每天1剂。针刀:患者保持俯卧位,对患者的腰椎压痛点以及腰椎间盘突出病变棘突以及棘突之间存在的疼痛点进行检查,做好标记之后要采用常规方式为患者消毒铺巾,针刀保持与脊柱纵线保持平行,以垂直方向進针,针刀到达横突骨面之后,需对患者的韧带进行剥离以及切割,直至患者韧带完全松懈,且患者连个相邻棘突之间能够达到黄韧带,随后在患者的其他疼痛部位以及附近的粘连位置处进行处理,直至完全松懈为止。每5天1次,每3次为一个疗程。
两组患者均连续接受1个月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患者腰腿疼痛感消失,且直腿抬高70°以上,能够恢复正常工作。有效:患者的腰腿疼痛感明显缓解,患者的腰部活动功能基本恢复,能够完成日常工作,但是腰部存在轻度酸痛。无效:患者的症状以及体征均未得到改善。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20.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计数资料行t检验、X2检验对比。P<0.05为差异显著。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1。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一种青壮年体力劳动者的一种多发疾病,临床治疗中主要是以非手术治疗方式为主,西医主要采用口服药物治疗,虽然患者的症状能够得到缓解,但是远期疗效并不理想。中医范畴中认为该疾病是由于劳损日久、气血不足以及患者肾气亏虚,导致气滞血瘀,经络不通畅,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腰腿疼痛症状,临床中最常见的疾病类型为寒瘀寒瘀痹阻,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当以止痹痛、补气血以及补肝益肾为主要治疗原则。常规西药治疗主要是以止痛以及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以及神经营养为主,独活寄生汤具有明显抗氧化、止痛、消炎、扩张血管以及改善患者细胞功能的效用,针刀疗法通过切割刺激,能够对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产生强化效用,使患者的局部炎症反应起到改善作用[2]。
综上所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通过接受独活寄生汤配合针刀治疗,临床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具有显著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訾建涛.独活寄生汤加减联合微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9,19(5):144-146.
刘中涛.中医骨伤手法结合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10):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