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2020-08-31孙少慧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心肺复苏对比不良反应

孙少慧

【摘 要】目的:研究分析急性护理干预在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方面的影响。方法:从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心肺复苏患者中选择100例患者进行临床调查。按照护理模式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其中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基础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则实施急诊护理干预模式。对两种不同的护理模式对患者康复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康复效果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相关指标组间对比具有显著的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心肺复苏患者实施急诊护理干预,可以进一步提升护理效果,降低发生不良反应等概率,有助于促进患者病情的康复,该方法值得在临床进行深度推广应用。

【关键词】心肺复苏;急诊护理干预;康复;效果;对比;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5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6-18--01

在临床上心肺复苏是一项重要的抢救模式,主要是对心脏骤停的患者实施的治疗。心肺复苏成效一定程度上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如果治疗不当那么不仅可能导致患者出現致残,甚至还威胁生命健康。所以临床对心肺复苏技术研究备受关注,在具体应用过程中也在积极探索针对性的护理模式,从而不断提升治疗成效。对于心肺复苏后的患者,护理也非常关键,本人所在院实施急诊护理干预模式,大大提高了患者康复效果。为了进一步验证急诊护理干预在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方面的积极影响,本人进行了临床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分析

1.1 临床基础资料

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心肺复苏患者中选择100例患者进行临床调查。按照护理模式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患者共有50例,年龄最小的36岁,最大的71岁,平均年龄为(51.64±2.86)岁;其中男性患者、女性患者例数分别为27例、23例。观察组患者同样是50例,年龄从35岁至77岁不等,平均年龄为(54.21±2.01)岁;其中男性患者、女性患者例数分别为26例、24例。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属于心肺复苏后的患者,并且在临床基础资料方面进行比较,不具有明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实施比较研究。

1.2 护理模式

所有患者均由同一个医疗小组进行治疗和护理。基础护理内容包括心肺复苏后病情的监测、药物指导护理以及生命体征监测等。对照组按照上述的基础护理内容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则实施急诊护理干预,主要的护理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针对重症患者实施专门的护理,根据患者的病情监测情况随时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并安排专人负责,按医嘱要求进行药物指导干预,并给予对症即使护理。

二是实施脑补复苏护理与脱水降颅压护理。前者主要是通过对患者头部佩戴冰帽,在颈部、腋窝以及腹股沟配置冰袋并对室温进行干预调节,从而为患者营造良好的住院环境,最大限度减少脑水肿发病率。后者主要是为了防止患者发生脑水肿或者脑水肿发生后避免发生其他并发症实施脱水降颅压护理干预。

三是开展气道护理干预以及高压氧、镇静止痉、体液平衡综合护理。针对患者出现呼吸不畅等情形增加呼吸机给氧干预通气治疗。对患者实施吸痰护理,并密切检测患者血气相关指标,确保肺部最大限度不发生感染等。为进一步改善脑细胞代谢,对患者增加高压氧治疗和镇静止痉护理。同时对患者的血液生化以及尿量等指标密切监控,必要时给予体液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护理干预。

此外针对患者的个体差异,积极开展原发病的治疗,并做好基础营养护理指导和卫生环境护理,营造良好的住院环境,避免发生院内感染。

1.3 观察检测指标

对心肺复苏后的患者康复情况进行监测。主要对护理前后相关的动脉压以及心率水平等指标进行监测。如果患者护理后各项指标监测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消失,精神状态好,视为显效。如果患者护理后各项指标监测较护理前有一定的好转,临床的症状较轻,逐渐好转,视为有效。如果患者治疗后和护理前没有任何改善,甚至病情加重,视为无效。总有效率统计分析以显效和有效的例数来进行百分比测算。

另外对患者发生抽搐、记忆减退、反应迟钝等临床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和记录,做好不良反应发生率统计。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8.0对相关的数据进行汇总检验和统计,并以P<0.05作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衡量标准。

2 结果

2.1 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心肺复苏后患者护理前后康复效果分析

对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心肺复苏后患者护理前和护理后动脉压、心率等指标进行检测,同时考虑治疗显效、有效和无效等情况,结果如下图所示:

对患者临床康复情况进行分析,护理前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在动脉压、心率等指标方面检测没有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对护理总有效率进行计算分析,对照组和观察组指标分别为70%、96%,组间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不良反应发生率统计分析

对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心肺复苏后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其中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的例数为10例,观察组为2例,发生率分别为20%、4%,组间对比差异明显,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临床上心肺复苏作为一种重要的抢救措施,主要是对心脏骤停患者实施的治疗干预。心肺复苏患者复苏后的护理也非常重要。通过对患者实施急诊护理干预,从各方面进行综合性护理,开展生命体征、病症的密切监测,加强脑部复苏护理、气道护理以及心理疏导、环境卫生护理等,大大降低了患者发生不良并发症的概率,同时也改善了患者的预后效果。通过调研发现,急诊护理干预护理效果好,该方法建议在临床进行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曹霞;刘春红.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的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8(08)

李喆.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研究[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8(11)

权秋香;陈锦秀;张义花.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医疗装备,2018(03)

黄美娟;陈智萍.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6(11)

猜你喜欢

心肺复苏对比不良反应
从社会事件的剖析中探索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方式与途径
82例心脏骤停患者急诊心肺复苏效果分析
桂林市卫生学校面向社会开展急救技术培训的探索
综合护理干预对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应用效果分析
中日两国胶囊旅馆业的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
英国电影中“愤青”与“暴青”对比研究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紫杉醇脂质体治疗妇科恶性肿瘤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