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
2020-08-31刘丹丹
刘丹丹
【摘 要】:目的:总结血液透析护理不安全因素,为血液透析护理安全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血液透析患者使用不同方法护理的实际效果。结果:患者采取风险管理措施后,血液透析患者其护理不良事件以及护理投诉率显著下降,数据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透析过程中存在较多护理不安全因素,通过影响因素分析与采取风险管理措施,可降低风险事件发生,提高服务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血液透析;护理不安全因素;防范措施;护理投诉
【中图分类号】R3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6-18--01
血液透析在临床有较高的使用率,多用于急性肾衰竭、慢性肾衰竭或者急性中毒患者,通过血液透析帮助患者净化血液。患者血液透析过程中需要使用透析液,并有较多导管连接,护理期间容易发生护理不良事件[1]。本文结合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血液透析患者使用不同方法护理资料,总结护理不安全因素与防范措施,旨在降低血液透析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相关资料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时间:2018年1月-2019年12月,其中2018年1-12月常规护理(对照组),2019年1-12月采取风险护理管理(观察组),各随机抽取90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研究。对照组:男性48例、女性42例,年龄:33岁-78岁、平均年龄(56.95±5.27)岁。观察组:男性46例、女性44例,年龄:35岁-76岁、平均年龄(56.93±5.25)岁。两组患者均满足血液透析适应症,护理资料均有建立,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上述一般资料差异较小,满足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对血液透析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包括观察病情、遵医嘱用药、询问患者感受等等。
观察组:总结血液透析患者护理不安全因素,针对护理不安全因素采取风险防范措施,包括:(1)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建立以护士长为领导的护理风险管理小组,负责各项管理制度实施监督,评估不同患者护理风险,收集并分析护理不良事件发生资料;(2)加强业务培训,参与血液透析护理人员进行层级管理,定期进行针对性业务培训,比如熟练掌握血透机与相关设备的使用及其操作流程、血液透析过程中自查等,基础业务熟练后不断提高护理人员核心素养;(3)通报制度,每周对血液透析过程中发生的不良事件、患者投诉情况予以通报,相关责任人需要做出深刻检讨,建立与之相应的赏罚制度。
1.3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1)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2)护理投诉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完成数据分析,数据均为计数资料,表示为(n,%),X2检验,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比较
觀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小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护理投诉率比较
观察组投诉率为0,对照组投诉率6.67%(6/90),数据分析χ2=6.207,P=0.013,存在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血液透析在终末期肾脏疾病治疗方面应用较多,但是实际护理过程中会因为较多因素出现差错,引起护理不良事件,增加护理投诉率。
血液透析过程中的护理不安全因素较多,总体可归纳为人员因素、管理因素以及仪器设备因素等,比如护理人员对血透机操作不熟练、责任心不强;现有管理制度无法调动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管理存在漏洞,部分仪器使用后没有及时处理等[2]。
针对血液透析过程中出现的不安全因素,观察组患者护理期间加强风险护理管理,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可保证由专人负责管理,提高不同人员对工作的重视;加强业务培训能够提高仪器操作熟练度以及规范化,提高无菌操作意识等;通报制度能够及时发现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问题分析与处理,不断进行护理质量改进,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根据研究结果,观察组2.22%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小于对照组17.78%,证实采取的风险护理管理措施能够达到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目的。与此同时,护理投诉率从6.67%下降到0,进一步证实了护理服务质量的提高,研究结果与张力维报道一致[3]。
综上所述,血液透析过程中存在较多护理不安全因素,通过影响因素分析与采取风险管理措施,可降低风险事件发生,提高服务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陈河梅,陈敏,郭小燕.血液透析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8,9(21):53-55.
吕爱香.护理安全管理对血液透析室护理质量的影响[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17):104-105.
张力维.血液透析护理不安全因素及防范的对策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8,34(02):177-179.